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9-08-30李洪文
李洪文
摘 要 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在小学时期,因此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对于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路径进行探讨。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学道德;法治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4-0072-0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就是与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模板式”相比,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教学内容更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方法更宜于学生接受,并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思想,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一、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原因之分析
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与时俱进。虽然受大的教育环境影响,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依然是关键。目前“唯成绩论”在教师教学观念中根生蒂固,对整个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严重抑约了学生学习中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教学成效受到影响。
二是教学方式法缺乏创新。就道德与法治课本身而言,较其他课程更枯燥一些,不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有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目前的现状是,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不高,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三是教学内容单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本就属于纯理论性教学,如果教师仅仅依托教材施教,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就会沉闷,教学成效就很难提高。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路径之探讨
(一)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养成
一是以小学生特点施以教学。小学生正处于具体思维运算阶段,活泼好动,持久性较差是这一时期孩子的主要特点。因此,让课堂教学以小学生为主导,通过以小品、话剧等形式,让小学生扮演其中角色,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促进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在学习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行。
二是以实际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教学。将小学生所闻所见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利于小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小学生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让小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从而更深刻地去理解和感悟道德与法治的深入内涵。如通过安全事故、交通违法典型案例中发生在小学生身上事件,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有害的,应该如何去应对,采取的应急措施与方法等,从而促进小学生处理危机能力提高。
三是以小组合作教学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法对于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顺畅交流,培养小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师地设置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学生彼此之间的协作交流,通过成立学习小组,设置交流主题,促成小学生与学习交流中共同成长。
(二)以多媒体等丰富课堂教学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愈发的丰富,课堂教学载体也越来越多。与填鸭式教学相比,豐富的教学载体,更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师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也有积极的意义。
(三)以突出学科教学特点丰富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共党史、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同样包含着诸多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既要考虑让小学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要充分考虑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立足小学生特点,组织好活动实践课堂非常重要,通过深入的实践活动,更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培养明辨是非能力,树立法治观念。
二、结论
从以上论述可知,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小学的设置,与我国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主要思想相契合,同时教材中所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教育以及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等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融入时代精神的气息,如同溪流般慢慢渗入小学生的心中,切实起到了将道德与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综上所述,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良好的教学载体密切相关。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思考与合作学习能力,并由此培养其良好的品德及法律意识,为其未来成为具备良好品德及法治信仰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琳娜.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学周刊,2019(11):50.
[2]夏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初探[J].华夏教师,2018(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