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代舞的现状及创新发展
2019-08-30王文莉
王文莉
安代舞的起源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科尔沁草原的牧民伴随着安代音乐翩翩起舞,祈福祛病。随着时代的变迁,安代舞逐渐日常化,成为牧民庆祝活动时的节庆舞蹈,发展成蒙古民间舞蹈的一支。但是随着懂得安代舞的舞者越来越少,安代舞的生存空间和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开展保护工作,国务院已将安代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通过论述安代舞基本概况及特点,分析安代舞的现状与继承,来探究安代舞的创新与发展,以期对安代舞的传承发展做出理论上的创新和贡献。
基本概况及艺术特点
安代舞起源于萨满教。原始的安代舞中不乏宗教色彩,有三十余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说法认为“安代”最初是用来医治妇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灵保佑、消灾祛病之意。当时,在库伦等地流行的安代有“阿达安代”、“乌日嘎安代”等12种。有关“安代”的起源,发祥地及形成的准确年代,缺乏完整史料可考。《蒙古秘史》在描写铁木真与札木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的记载时说:他们在结为“安达”之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描绘了古代蒙古人“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
安代舞源于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所以传统安代舞一般都有准备、发起、高潮、收场几个固定的程序,可以使人摆脱束缚,创造内心世界中的自由和创造性,亦在精神方面给予刺激治疗。
传统安代舞的特色十分鲜明,使得它无论在舞蹈的肢体语言还是信息传递上,都与其他传统舞蹈不同。传统安代舞的唯一舞具是领舞者的铃鞭,后来参加者效仿铃鞭的舞动,甩起手中腰带、袍襟,挥舞绸巾翩翩而舞。
传统安代舞演唱时无器乐伴奏,舞者随歌而舞,歌曲节奏鲜明、舞蹈动作简单。一般多是舒缓的舞姿与节奏浑然一体,且随着舞蹈的进行不断加快节奏,直至把气氛渲染到最高点。
传统安代舞的节奏一般由慢开始,在舞蹈者的情绪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开始由慢转快,进而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给人一种死而复生(主要是指“驱魔禳灾”活动)的感觉。整体的韵律让人感觉到一种由静至动,起死回生的意味,就是通过这样的舞蹈过程,才会让人有一种忘我的尽兴与满足。也正是在这高潮的时刻,舞者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全然投入到舞蹈带来的仪式感与快感之中。
过去有人把传统的安代舞归纳为三大舞姿,即:“踏步”“跺脚”和“舞巾”,并由舞蹈者自定圆圈而绕圈而舞。新中国成立后,经老艺人不断发展和加工,安代舞己融入在蒙古族民间活动中:在科尔沁地区,在逢年过节时、在庆祝丰收的日子里、在喜丧婚嫁和迎宾的宴会上,人们都要跳安代舞。特别是在牧区,每到草原的七八月份,天高气爽,天空一碧如洗,清风徐来的时候,蒙古包之间、花草坪上或小河边都是安代舞场。此时,只要有一人挥起绸巾,面对蓝天绿草翩翩起舞,远近闻讯而来的俊男俏女,甚至白发垂髫也会随之而舞。大至舞蹈动作有:甩巾踏步、绕巾踏步、摆巾踏步、拍手叉腰、向前冲跑、翻转跳跃、凌空踢腿、腾空蜷身、左右旋转、甩绸蹲踩、双臂抡绸……这些优美潇洒的动作,融稳、准、敏、轻、柔、健、美、韵、情为一体。
现状与继承
随着文化形态的变迁,50年代中期的安代舞蹈已经很难找到宗教色彩的痕迹了。安代舞的传承方式与生存空间日益受到限制,舞种延续受到极大威胁,急需整理和抢救。
针对安代舞的发展现状,一些已有的调查表明,安代舞的生存现状是令人堪忧的。一次面向蒙古族居住最为集中的科尔沁草原地区进行以“你知道安代舞吗”为题目的问卷调查时,在当地居民和学生回答中,有41.7%%的人对安代舞有一些了解,18.8%%的人对安代舞有清楚的认识,而有39.6%%的人不知道安代这种蒙古族舞蹈。
问卷针对知道安代舞的人群以“你对蒙古族安代舞的掌握程度如何”进行提问时,调查结果显示,59.0%%的人根本不会跳安代舞,27.9%%的人基本会跳,只有13.1%%跳的比较熟练。由此可见,即便在安代舞的发祥地,蒙古族人民也在逐渐忘记这种传统舞蹈。同时,在了解这种舞蹈的人中,只有四成人会跳这种舞蹈。这足以说明安代舞的继承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严峻现实。
库伦旗全面开展了安代舞的发掘、整理工作。1958年,安代民间老艺人额尔敦巴拉在北京表演安代舞,引起轰动。1996年,内蒙古库伦旗被命名为“中国安代艺术乡”。如今,安代舞已成为蒙古民族最为耀眼的文化标识之一。
通过政府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与民间文艺人士的不懈努力,安代舞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获得了新生。现在,内蒙古的有关部门已经将这一古老的藝术形式,正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与继承安代舞决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安代舞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也绝不是为了把充满活力的舞蹈像保存文物那样禁锢起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借现在的舞蹈语汇推动这古老的艺术形式,使之能够再焕光彩。
对于安代舞的保护与传承,其实还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内蒙古地区的中小学校里,开展学习安代舞的课程就非常有意义。这种方法被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用来保护本土舞蹈及各种文化遗产。日本富山县盂兰盆祭典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他们庆祝祭典的盂兰盆舞蹈。富山县八尾町所有的小学至高中的学生,都要求学习这种舞蹈,并在祭典的游行活动中担任舞者。时至今日,这种传统舞蹈在经过一次次的改良后,依然保留了自己独特的魅力,传承着古典的文化。安代舞是否可以借鉴这种形式,将之发成为一种蒙古族专有的庆典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和年轻人认识、了解并学习安代舞,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
创新与发展
传统安代舞有固定、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其表现形式稍显单调,这种单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代舞的发展。
为了保留安代舞独特的艺术魅力,创新安代舞成为了一个既有挑战性又富有意义的工作。一些舞蹈研究者在原来的舞蹈动作和韵律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出了许多新的舞蹈动作,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安代舞的表现力,使之成为既可作为完整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又可以择取其中的舞蹈动作,提纯成经典动作,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唯美艺术特点的舞蹈种类。
传统安代舞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比较陈旧,但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安代舞是一种有着很强包容性的舞蹈艺术,它可以在长期的生根和成长过程中,既很好的保留自身特色动作和风格特点,又可以不断地发展和融会贯通,在突出自身表现形式的同时,又展现出让人耳目一新、韵味独特的艺术魅力。另外,在音乐的创新上,可以运用时尚的音乐衬托,加入本土最纯粹的音乐嫁接,甚至可以尝试创作出“小合唱”、音乐剧等音乐作品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群舞、土風舞等。
对于传统舞蹈的创新,首先要以传统舞蹈的基础为着眼点,一步步学习传统安代舞中的精髓,积极向传统安代舞者学习各种步法、动作;加强安代舞系统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在实践中掌握安代舞与舞台审美相协调的平衡点,这样才能为传统安代舞注入新的活力。
我认为,传统安代舞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其民族原生态的动韵,才能保有其最强的可观赏性,同时作品本身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审视出构思和舞蹈动律,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拥有更浓郁的安代舞蹈的艺术特性。
让艺术“活化石”绽放生机
我曾经多次到内蒙古和外蒙古采风学习,也查找翻阅了各地关于安代舞的文献资料。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安代舞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如何让这一有着古老历史和民族地域特色的舞蹈“活化石”在舞台上再次绽放光彩,作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创作人员,我开始了探索和尝试。
2015年,我尝试将传统安代舞加以改编创新,创作了舞蹈《吉祥树》。“吉祥树”指的是蒙古人民非常熟悉的胡杨树,有“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烂”之说,在当地被称为“神树”。在采风过程中,充满灵性又壮美的胡杨林不止一次地震撼了我。因此,我选择了以象征着蒙古人民坚韧、顽强、不屈精神的“神树”胡杨林为主要意象,再以安代舞这一种具有祈福含义的古老舞蹈作为艺术载体。用安代舞借鉴其他种类舞种的语汇,突破对舞蹈的人为界定,将舞蹈中有共性且相通的语汇有选择地融入其中。
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提取安代舞的原生态的舞蹈动律,按照本土文化和原生态舞蹈的特性特点,再加以舞台艺术化,不脱离本土元素文化。通过安代舞这样一种充满精神力量,带有虔诚祝福的舞蹈,同观众一起体会几百年前的人们和大自然连接的那种神圣的感受,从而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洗礼和疗愈。
《胡杨情颂》原本是单人独舞,为了能容纳更丰富的内容,我将原先的独舞发展为三人舞,后来又拓展为十六人群舞。
舞蹈作品中,把安代舞原来的“踏步、顿足、转、跳”等动作赋予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舞蹈语汇,在保证传递舞蹈语汇准确的基础上,让原始动作具有舞蹈美感,同时不脱离其本状。对于翻转跳跃等动作的处理,我将各舞种中的凌空吸腿、腾空卷曲、左右旋转等表现力强的高难动作和甩绸蹲跺、双臂抡绸等张力极强的延展性动作融入其中,又加入了蒙古族舞蹈中肩的摆动,突出蒙古族舞蹈特有的风格特点,使安代舞的舞蹈动作既充满了粗犷豪放,优雅大气的风格又不失本色。
《胡杨情颂》在2015年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认可,成为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第一个以个人名义获得的国家艺术基金奖励的获得者。《胡杨情颂》让观众对之前蒙古族舞蹈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很多观众说,原来只知道“抖肩”、“翻腕”,看了这部舞蹈作品才知道,其实蒙古族的文化艺术有着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探索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文旅演艺层出不穷,异常火爆。但是要打造真正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有艺术水准的文旅演出,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文旅主题晚会的编导之一,我认为首先要深谙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了解当地古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交点。并在此基础上,用符合观众审美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根植于当地的文化土壤并且能够有特定文化的高水准的又有教育和传承与创新的共赏的文化主题活动。这样,才能使文旅演出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加深对当地风土人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认知和欣赏。
安代舞,作为科尔沁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以极强的感染力和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它的存在对于我们了解蒙古历史、挖掘民间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如何传承和传播更多像安代舞这样的艺术活化石,为古老的艺术形式赋予时代特色和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艺术创作者面前的题目和责任。(参考文献 刘东萌,《蒙古族安代舞发展滞后原因之探究》,《赤峰学院学报》,2010第31卷第2期)
(本文作者系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中心导演、国家一级演员、第九、十、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