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是仁
2019-08-30
學而不厌是智,诲人不倦是仁。有时,老师的三言两语就能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大约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湖南嘉禾人、教我们“大字”课的胡玉玲老师有一次给我们讲起了泰山的日出。她讲得绘声绘色出神入化,我的神思即刻飞上了东岳之巅,至少大半天,难以自拔。泰山,成了我当时最为向往的地方。说来可笑,我当时以为,泰山离北京应该并不遥远,估计也就是在天安门以东不远处。
一个寒假过后,教“常识”课的王婉华老师,兴奋地跟我们说,她刚从广州她二儿子家回来。她是回族,说起话来京腔京韵。她说春节前后的广州街头,树木葱郁,鲜花盛开。我惊讶不已,同是中国,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居然还有花开遍地的地方!为了这份神奇,早晚我也要去天南地北领略一番。
两位老师不经意间给了一个懵懂少年北京之外的视野。半个世纪过去了,我永远感念她们。
每个人在灵魂发育、精神成人的过程中,须臾离不开为师者的导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宋八大家韩愈说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者把人从蒙昧引向开化,从昏暗引向光明,如此功德,当然会让每一个人肃然起敬,没齿难忘。
说起传道,不由得想到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老瞎子听从师父的指引,终于弹断了1000根琴弦,他满怀期待地来到城里,从琴柄槽中取出药方抓药——他的盲人师父当年告诉他,只要弹断了1000根琴弦,按照药方抓药,他就可以获得光明——但是,他被告知;那张药方上面什么字都没有,只是白纸一张!他,彻底崩溃了,为了见到光明的那一刻,他已经用尽一生的力气,终日弹琴演唱。此时,他没有勇气再活下去。恍恍惚惚了几天之后,他想到了自己的徒弟、那个跟着他走遍山乡演唱的小瞎子。他重新站起来摸索着,又回到了连接村庄与村庄的山间羊肠小道。他终于找到了徒弟。当小瞎子满怀期待地问他药抓到了没有?他坚定地对徒弟说,是他记错了,应该是弹断1200根琴弦!他坚决不把绝望扔给同样可怜的徒弟。他要让小瞎子用不停地弹唱填充生命,用只有弹断1200根琴弦才能换取光明的期待来支撑徒弟漫长的一生!这样的师徒传道,令人痛彻心扉而又充满苍凉和悲壮。
东晋史学家、文学家袁宏说过: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授业解惑即教授知识和学问的人容易遇到;而为人师表,道德品行高尚的老师却不易遭逢。
《师友杂忆》有载,已经在清华教书十余年的吴宓教授在西南联大时,每到讲课前夜,必然伏案为次日讲课摘抄、整理笔记,认真书写提要。次日清晨,他会早早起床外出,在晨曦中,将昨晚整理好的笔记逐一诵念。同居一室的钱穆不由得感慨:“雨僧在清华教书至少已逾十年,在此流寓上课,其严谨不苟有如此……”对吴宓的敬业之德钦敬有加。
十多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的事迹广为流传。身为教授、博导的他,高度重视每一堂讲授。备课时,他甚至会把哪些内容需要板书都标注出来。课前他会早早到教室,静默一遍讲课内容。课后他会在脑子里“回放”一遍,寻找差距和不足。他去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完成支教任务。上最后一课时,他几乎已经没有力气讲话,仍然靠着麦克风完成了他授业解惑的使命。年仅49岁的孟二冬教授虽然永远告别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但他的师德风范却长存燕园。
导师的善良正直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曾遇到了这样的导师。在《藤野先生》中,鲁迅讲述了他在仙台医专读书时的生活。他特别记述了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鲁迅深情地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师恩如山。51年前,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普通家庭的第14个孩子诞生了,小女孩的名字叫席琳迪翁。她有着不错的声乐天赋,12岁那年,她投到了著名音乐制作人雷恩门下。雷恩慧眼独具,竭尽全力开发爱徒的潜能。为了培养席琳迪翁,他不惜倾家荡产,卖掉了自己的房子!22年前因为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插曲《我心永恒》,席琳迪翁登上了音乐舞台的最高峰。只不过那时候,老师已经成为了丈夫,尽管两人年龄相差26岁之多。
实际上并不需要倾家荡产。中学的时候,并非我的班主任的邯郸籍赵桂芹老师送给我一本《新闻作品试析》,应该是北京日报社编的。这本32开深绿色封皮、装帧简单的书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中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