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才常的心力说

2019-08-30杨小艺

青年时代 2019年21期
关键词:以太质点

杨小艺

摘 要: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8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爱国志士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以救亡图强为主旨的维新运动迅速兴起。唐才常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积极参与了这一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唐才常担任《湘学报》和《湘报》的主编,在湖南时务学堂教习,成为了湖南维新运动的重要骨干,利用自己的哲学思想宣传变法维新。

关键词:心力说;质点;以太;电

一、世界由心力构成

(一)质点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单位

唐才常在《质点配成万物说》开篇中就曾提到:“造地球者天,造人者天,造天者天。有地之天,有人之天,有天之天[1]。”这里的“造”很明显是构成、构造的意思,这里被看成宇宙的本体的“天”,不是单纯指自然之天,也不是纯粹精神的概念,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实体。唐才常融合了一些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格致学思想,提出了“元质”这一概念。“天有六十四元质,配成世界万物[1]。”天的物质基础是“元质”,元质也就是元素的意思。唐才常提到的元质一词指的是纯粹的物质,它唯一的功用是“配成万物”。唐才常又提出:“物之身配于质,质之生起于点[1]。”,万物由元质组成,元质又由“点”所组成,元质和质点相互牵制,变成微点,微点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世界万物。

由此可得知,唐才常提出了3个名词概念:天、元质和点。3个名词概念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天”是构成世界万物的自然实体,“元质”又是构成“天”的物质基础,而“点”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单位。

(二)人之魂心力是连接质点的最终根源

唐才常提出了这样一句话:“六十四元质配合成物,犹二十六字母配合成言[1]。”六十四元质配成世界万物就像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一样,不能自己配合组成。唐才常认为质点只是一堆死物,需要有一个“他力”进行配合组装,因此他又认为:在元质之外、点之上还有更精微神妙的东西来支配、主宰它。唐才常认为这个东西便是“灵魂”,他写道:无论上之天,下之地,中之人,无不起点而微,微之又微,乃为灵魂[1]。

唐才常认为,世界万物都有自己的灵魂,灵魂这个“他力”可以组合成点,进而构成世界万物,因此灵魂便成为了最为根本性的因素。整个字宙中又有一个“大灵魂”在主宰,借助这个大灵魂的他力可以配成世界万物。唐才常十分强调人在宇宙中的特殊地位,认为人是万物的主宰。人之心力,可析淡养轻炭,可周地球,可察无尽界地球,是为地天、人天、天天[1]。

唐才常在这里将人类区别于“万物”,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和物不相同,人的心力可以分析万事万物,可以观察地球,感受宇宙。人的灵魂,也就是“心力”,可以地天、人天和天天,由上文可以得出,唐才常所提到的“天”的概念指的是一种自然实体,人的心力可以地天、人天、天天,就是指人的心力可以构成世界万物。基于唐才常的这些认识,唐才常在他的论著中并没有更多地讲“天有大灵魂”,而是更多地突出强调所谓人之魂,也就是“心力”的巨大威力,把人之魂——心力看作是世界的最终根源和主宰。

唐才常把万事万物的起点归咎于心力,这种观点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也并不是偶然,一方面,他们对自然科学缺乏深入而正确的理解,把“灵魂” 当成和“电” 一般微妙的东西,甚至可以脱离人的肉休而独立地存在;另一方面,他们虽然具有革新政治、改造社会的远大抱负;但又害怕人民群众不能和他们进行斗争。

二、心力之间相通相感

(一)开民智是心力相通相通的重要前提

唐才常提到:“吾子诚有保国种、维世界之心,而一以公法洽之,则电与以太知之矣[1]。”人们一旦拥有了保护国家安全、种族独立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想法,再用公法协商,在这个前提下,电和以太才可以发挥作用。

唐才常在这里提到的心力相通相感,主要是针對一些现实问题提出来的,他认为国人懵懂无知,对世界时势不关注,这种根本上的“无知”大大阻碍了心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唐才常反对国人这种坐井观天的狭隘思想,希望人们跟上并且顺应世界的时势大局。因此,唐才常在这里提到的“通”,一是指懂得,二要指通行。笔者主要针对第一点进行阐述。

懂得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开启民智”。唐才常主编的《湘学报》成为了开启民智的主要报刊之一。《湘学报》所传递的信息使国人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冲击了落后陈旧的思想。唐才常又与谭嗣同等人在湖南浏阳兴办算学馆,成为了近代以来第一所兼学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

(二)电和以太是心力相通相感的工具

唐才常在《公法学会叙》中提到:“今夫太空中而有全世界焉,惟心力所成耳。其成者何?电也;其电者何?以太也[1]。”意思就是人的心力是可以通过电、以太在世界上传播这种能量会成为一种动力,推动事物以及世界的发展。唐才常把电、以太当成是心力相通相感的工具。唐才常从自己接触和了解到的西方格致之学中提取某些新颖的概念,配合自己主观的思考,融合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吾子诚有保国种、维世界之心,而一以公法洽之,则电与以太知之矣,知之而邮之矣,不成何患焉?况乃苍苍之表,隐储一由小康至大同之法界,由有争至无争之公理,以为平万国权力者根源[1]。

唐才常认为人们只要拥有了“保国种、维世界之心”,那么通过“电”和“以太”的作用,人们就可以感知到心力,由心力之间的相通相感传递善念,那么国家就可以得救了。宇宙间由小康而大同的公理法界可以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到太平之世,也是这个道理。

三、以心力振热力

唐才常阐发了古语“哀莫大于心死”的道理,强调:“心之死,其死于无肝胆矣。天下无心、无肝胆之人,即使是电和以太通过脑筋传送忠告之言,以入告灵魂,而灵魂漠然不之应。[1]”唐才常认为哀莫大于心死,那种没有肝胆义气之人,就算是电和以太通过脑筋来向你传达信息,这种人也是接收不到信息的,那怎样才能让人具有肝胆之心呢?唐才常回答:“一在破生死以生其热血 ,一在公权以生其热电。[1]”

(一)破生死以生热血

唐才常提出了热血和热电两个概念。唐才常在《论热力下》中提到:“何为热血?夫人之所以痛痒无关者,利害不切于身耳[1]。”我们现在之所以觉得世界的变革与我们没有关系无关痛痒,主要还是因为还没有损害到切身的利益。唐才常认为在现在这种家国之危、种族之痛的社会背景下,中华的亿万同胞即将沦为列强的强奴隶牛马,很难有可以翻身的日子。就需要有人具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敢于面对一切的勇气。

“则何如当吾身吾种未亡之日,沥血穷途 ,阪心万劫以共济也。如此则生死之界破,而利钝不足言,祸福不足计,而热血斑斓于五中矣[1]。”在这种族危亡之际,千百萬华夏同袍应当同舟共济,看破生死之间的界限,个人的利益与祸福都不足以为计,为了中华亿万同胞,拥有可以看破生死、利害这种情感气概就是热血。

(二)公权以生其热电

那什么是热电呢?唐才常认为:“斯电也,在格致家为电在吾心则为诚。热之所到,诚即随之[1]。”由此得知,唐才常所提出的“热电”关键是要达到“诚”的境界,诚者,谓之善。这里的善主要是指形而上的善,努力达到诚或者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修养。诚是人性之体,道德修养想要达到诚,就要符合最高的本质规定性。唐才常强调要达到“诚”的境界,就要做到:“毋自菲,毋自私,毋争门户,毋顽空,毋畏威福,毋介死生,时时顾提于胸中,以发大热涨,以张大权力……而生热电者矣[1]。”唐才常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度己度人。唐才常斥责当时的统治阶级不作为:“其仅全躯保妻子之臣,其下又蔽塞聪明,薰心禄利,那些自称是轩辕之贵种,素王之徒,曾无一人剖心泣血,屠腹肠,痛陈不变之祸于君父之前者;又无一人痛手躇足,摩顶放踵,力任合群之责于士民之间者[1]”。统治阶级昏昏度日,对国家民族的安危漠不关心。他强调说:“尤可异者,人而不知种教之危则已,乃既已知之,而仍太息痛恨于时势之无为,而吾心实灰,弗能强焉[1]。”唐才常把这种人比做心肝之化石,或已陨之流星,尖刻地批判说这种人“直谓之非人类可也。”

(三)心力的强弱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

张锡勤先生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论证过这一观点:“唐才常把心力的强弱、良否看成是事业成败、国家兴盛和社会治乱的根本[2]。”因此,唐才常把激发和增进人的心力看作是头等大事。唐才常特别重视个别英雄豪杰的作用,他认为英雄豪杰的心力通过电和以太的传播,最终会成为一种扭转乾坤的作用,决定社会的发展。

“吾之命悬祝宗忽忽至今者,徒以二三豪杰、力求自拔于茫茫苦海中,而心未死耳[1]。”中国之所以还有希望,完全是因为英雄豪杰不断发挥心力的作用。因此,在唐才常看来心力的强弱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

从甲午到戊戌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唐才常认为要想挽救祖国的危亡,使之独立富强,人们就必须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爱力”“热力”和“诚心”,就必须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正确的。唐才常谴责那种对祖国、人民以及进步事业麻木不仁的行为,强调心力与热力的作用,想要唤醒麻木不仁的世人。这在当时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唐才常又过分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最终走向了主观唯心论。唐才常以为通过善心善念的相通相感,即可拯救苦难世界,挽救种族危机,更是不可能达成的幻想。

参考文献:

[1]唐才常.唐才常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以太质点
以太极为旗,开启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巧用“搬运法”解决连续质点模型的做功问题
基于多质点模型的重载列车平稳操纵仿真研究
车易链:做汽车业的“以太坊”
A Study on the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百通推出入门级快速工业以太网络交换器系列
以太互联 高效便捷 经济、可靠、易用的小型可编程控制器
Serret—Frenet公式与质点的空间曲线运动
以太观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几道与Fibonacci数列“有缘”的数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