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站在大路上,向天空望着

2019-08-30秋泥

椰城 2019年8期
关键词:文学老师

作者简介:秋泥,本名张凤玉,辽宁省作协会员,现居沈阳。小说、散文、诗歌、小说评论等发表于《福建文学》《山东文学》《鸭绿江》《芒种》《中国铁路文艺》《当代工人》《海燕》《辽河》等文学期刊。

正月初八。我坐在书房里喝茶,思考着写一篇关于诗人万琦的文章。岁月匆匆流走,身后的往事堆积成河,某些物事,因光阴浸染而显得模糊、梦幻、波光粼粼。走过的道路不会消失,一些人、一些事总会沉淀成心底的印记。此时,在铺满阳光的窗台上,那盆圣诞珈蓝菜开得正好。

在辽宁文学界,万琦可谓标志性人物,在他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中,裹挟着许多人的文学记忆,青春记忆。说到辽宁的作家,万琦如同熟悉自己的手指,每每谈起,如数家珍。这得益于他在辽宁文学院做过二十五年的教务工作。见证了辽宁文学院西瓦窑教学基地的成立,迎来又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全省各地的学员,他们称呼万琦为班主任,或亲人万琦。万琦是辽宁许多作家的班主任。万琦把他带过的学生叫亲学生,那么有“后”学生么?还真有,比如在下。我在2016年至2017年,先后两次进省文学院高研班学习,可那时万琦已经调去省作协任职。班主任换成著名诗人宋晓杰。但在文学院期间,我听到许多同学提到过万琦的名字。

在说和万琦相识之前我先说说自己。也许是性格关系,我喜欢静,因此从小喜欢看书,如果有本书,我就会安安静静地坐上一天。那个年代书籍非常贫乏,说不上在哪个同学家或亲属家的旮旯里看到一本故事书,如获至宝,简直是如饥似渴。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读完了《普希金文集》《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青春之歌》《家》《春》《秋》以及《聊斋》《醒世恒言》,还有四大名著。这些为我最初的阅读打下了基础。后来上班后,在工厂的图书馆又阅读了大量的外国名著。

这些阅读让我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小学五年级我写了一篇作文《记一次劳动》,我把书里的一些词汇用到了作文中,受到了语文老师的表扬,那个女老师姓邢,她拿着我的作文挨个班级去念,让穿着补丁衣服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也是因为那篇作文,我成了语文课代表,一直到高中毕业。很多年后我依然记得邢老师站在黑板前,兴奋地大声地念着我的作文,我觉得这件事对我意义重大。

真正接触到纯文学是198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了一套“新时期争鸣作品丛书”,在新华书店卖,但一般人买不起,一套要100多块钱。我心血来潮,一咬牙买了一套,十三本。母亲知道后心疼得直咂舌,说老三你用100多块钱买书?你也太虎了。100多块钱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可以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大件儿的。现在回想,确实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因为喜欢。我因此系统地阅读了新时期所有作家的代表作品,像莫言的《红高粱》《红蝗》、刘恒的《白涡》、刘震云的《新兵連》、谌容的《懒得离婚》《走投无路》、王蒙的《风筝飘带》、史铁生的《午餐半小时》、铁凝的《棉花垛》、余华的《鲜血梅花》等等。

这些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对我产生过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文坛顽主王朔,我当时把《王朔文集》四卷,及市面上能买到的王朔的书都买了回来。他对青年作者的最大影响就是,撕下了文学神秘面纱,给文学青年以勇气。他用调侃的语气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呀,你也可以写。

于是我动笔了,在论坛上、在博客上乱写一气,等我开始给文学杂志投稿的时候才知道,我写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后来在《上海文学》论坛上认识了一位叫“七彩神仙”的网友,他在小说上给与我许多有价值的指点,让我知道小说是怎么回事。至今记得他送我的一句话:秋泥,写你熟悉的生活,满足读者,满足自己。由此我的写作回归到现实生活,我以母亲为原型写下了我的处女作《河流之上》,发表在《鸭绿江》2009年11期上。以后又陆续在《福建文学》《山东文学》《鸭绿江》《中国铁路文艺》《芒种》《海燕》《辽河》等文学期刊发表了作品。后来我才知道,那位和我在论坛上玩得不亦乐乎的网友“七彩神仙”,竟然是《上海文学》的执行主编金宇澄老师。

金老师是名家名编,为人却非常谦逊,与我的通信中自称:老金。他是我的贵人。

那时我渐渐写出了一点名气,让人知道了有个写小说的秋泥。在“左岸”论坛上也结识了像盘索、徐则臣、李云雷、付秀莹、刘丽朵、张楚、弋舟、马拉、余一鸣、杨静南、塞壬、郑小驴、卢一萍等一批当下实力作家,他们后来大都成了名家,或是做了某文学期刊的编辑、主编。我一直觉得写作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所以不怎么知道作协是怎么一回事,在辽宁也没人认识我。2014年8月我陪朋友去沈阳市作协办理入会申请,接待我们的是市作协秘书长白小易老师,我问白老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加入作协呢?白老师询问了我的写作情况后说,你就够,你不但够市作协,连省作协都够。我当下就填写了申请,但入省作协得有两名省级会员介绍人签名,我犯难了,我认识许多作家,包括王祥夫、金宇澄这样的名家,但他们都是外地的。忽然想起《辽河》主编白凤德应该是省级会员,有了一个还差一个,这时白小易老师站起来说,我算一个吧。白老师也是名家,还是作协领导,让我非常感动。2014年我先后加入了省、市作协,和本省的文学圈有了联系。也就认识了万琦。

与万琦见面是在一次文友聚会上。因为参加了两次省文学院学习,结识了许多同学,一次同学程云海约我去参加一个聚会,在聚会上我看到了万琦,和许多人一样我以为万琦姓万,我说:万老师仰慕仰您很久了,您虽然没教过我,但我想作您的学生,可以吗?万琦听了非常高兴,他豪爽地说:好。眼里都是笑意。这时程云海才告诉我,万琦不姓万,叫董万琦,是著名诗人。而且他爱人也是著名作家、诗人李轻松老师。

我没见过李轻松老师,却有一段小插曲。有一次我在新浪博客上转载了李老师的一篇博文,好像是写沈阳的一篇文章,转贴自动生成的署名是:李轻松。李老师循着足迹在我博客上留言说,那篇文章不是我写的,署上我的名字是不对的。我解释了原因,也由此感到,李老师是个非常认真严谨的人。

万琦是个爽朗率性的人,接触多了你就会感到,他的脸上从来不带伪装,却自带气场,能把人牢牢吸引住。随着接触得多了,也就明白万琦有一副滚烫的肠子,从不吝惜对新朋老友施以援手,对文坛新人尤其如此。他那气场就叫作仁爱,所以大家都称呼他为亲人万琦。去年八月我做了一个摘除口腔囊肿手术,术后一个月基本不怎么能吃饭,万琦非常惦记,有一次聚会,程云海跟我说,万琦有事本不打算来了,一听说有秋泥,就赶来了,他说想看看你的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后来万琦又专门张罗了一次饭局,说是庆祝我身体恢复健康,花了许多钱。

其实人这一生,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已实属不易,可唤作能人。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尽一己所能去帮助别人,那就是侠义心肠了。

万琦爱写博客,他常用的博客有两个,一个叫“每日万琦”、一个叫“亲人万琦”,从2008年至今,从未间断。十年了,这个整日笑呵呵的人,却有着怎样的坚持。“每日万琦”经常记着一些貌似琐碎之事,但那是一双以温润目光注视生活的眼睛,说的大多是文学里的事情,读得多了,对文学与文友的不舍情怀,慢慢溢出。万琦的闲笔,平和恬淡,有日常情味,更含着历经风雨后的从容。

有一次我和万琦说,你是散仙。他挤挤眼说,怎么讲?我说,喜欢无拘无束,且志不在庙堂。他听了也是很高兴,说,对,咱们喜欢文学的人都是散仙,来我们为散仙喝一杯!还有一次我说,万琦老师的眼睛像孩子般透明。他听了又挤挤眼睛笑着说,意思就是说我还不成熟呗。众人听了哈哈大笑。演员雯丽曾这样评价香港演员梁朝伟:“他的眼睛里面还依然保有童真般的清澈,他的笑容还是孩子般的无邪。”我觉得这样的评价也适合万琦。这在当今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呀,我想之所以他的眼睛那么清澈迷人,不染灰尘,正是因为他本性里的自觉规避吧。

万琦喜欢自拍(据心理学讲,大多数漂亮女人才喜欢拍照),而且不择场景,漂亮的都市雕塑、霓虹、花坛、街角;土土的乡野场院、村道、毛驴、老鸹窝皆可入镜,有时走在路上,一抬头,仰望天空又是一张,而且这样的照片还很多。我一直想当面问问万琦老师,为什么总是喜欢望着天空,但一见面又忘记了。我们见面大都是聚会的场合,大多数时候也不会挨着坐,中间总是隔着那么一两个人,但不耽误我们用笑眯眯的目光打量对方,然后举起杯,一饮而尽。现在想想,我们还真没有单独见过面,以后一定找个时间,找个像铁西小六路“独特风味”那样的老店,就两个人,烫一壶酒,就着地道的牛腱子,斟满一盅,向对方送一下,然后“吱”地一口喝干。

忽地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摇滚唱将张楚在《礼物》里唱的一句歌词,或许可为万琦做注脚:“我们站在大路上,向天空望着,看著太阳照耀着,就会快乐。”原来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人生在世区区几十年的光景,所谓千古哀怨,万世恩仇,也不过是过眼烟云。恫鳏在抱,简单地活着,是大智慧。万琦算是活明白的人。说了半天都是在讲万琦人间烟火的一面,关于他的作品和其人的内在精神层次,我们可借用女诗人林雪的话做结:万琦,你的人,你的诗,都使我想到了闹市中的一盏灯。它远在鼎沸的人群之上,孤独。伤感。高贵。自由。

是的,孤独、伤感、高贵、自由。这才是包裹在热闹表象下的万琦。不懂这些,你就不能算是懂得万琦。

猜你喜欢

文学老师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文学小说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文学
追老师
文学社团简介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