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香味

2019-08-30何顺勇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酒香趣味颜色

【摘 要】本文阐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香味”,其中,“色”包括颜色描绘、景色描摹、姿色描写,“香”包括菜香、酒香、花香,“味”包括滋味、趣味、意味、无味之味等,通过列举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文学作品原篇或片段,对作品中的色、香、味进行品析,引导学生进入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古色古香古味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获得启迪、教益以及美的享受。

【关键词】古典文学作品 色 香 味 颜色 酒香 趣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B-0130-03

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如同好的菜品,或色相养眼,或香气扑鼻,或耐人寻味,甚至色香味俱佳。读者从这些作品中,可以观色、闻香、品味,获得感官享受,触动心灵,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正如好菜品可以养人,好作品则可以塑人。菜品中的色香味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可烹可制可品。那么,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香味是怎样的呢?

一、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色

(一)颜色描绘。就像画家必须用颜色来表现主题、表达情感一样,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的古典文学世界里,当然也少不了色彩感。而色彩感,正如马克思所说“乃是一般美感的最普遍的形式”(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给客观事物着色,可以更为直观形象地表现事物,也可以因色寄情,借色言志,升华主题,产生美感。《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有“苍苍”“白”的颜色描写,既点明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其中“黄”“绿”二字描绘了橙橘的鲜艳颜色,点明了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时节,又暗喻人到壮年,虽青春已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刘氏并赞颂了其品格节操。李贺《致酒行》中有“雄鸡一声天下白”之句,“白”字让人眼前一亮,给人带来光明之感,试想,如果换成“天下亮”岂不立即失色?

(二)景色描摹。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环境”就包括自然景色。景色描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假设《诗经》中缺少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景色,如何去体味“兴”的托事于物手法的韵味?假设王维的诗里缺少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色,如何去获得“诗中有画”的高度评价?假设朱熹的笔下缺少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色,如何去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哲理境界?这种描摹,有时是寄情于景、烘托心情,有时是点明时节、推动情节,有时是营造环境、渲染氛围。《诗经·采薇》中有个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它像一幅画,把出门在外漂泊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景中充满人性之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景色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层层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情节发展上产生了飞跃。梁廷楠在《曲话》中说:“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景色写到极致,一死方休,成为“绝唱”。

(三)姿色描写。有人说,文学即人学,写景也好,写情也好,常常都是为了写人。尤其是写到女子,必要巧泼笔墨,勾勒出其动人姿色。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有一段经典的描写:“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种方法,继承了《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只是此赋的描写更细腻更极尽刻画形容之能事。乐府民歌《陌上桑》在描写采桑女罗敷的美貌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手法。诗中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究竟有多么美?诗中并没有直说,只写挑担子的人撂下担子,青年人脱下帽子,农夫忘记了犁地和鋤草,甚至招来家人的怨怒,就因为观赏罗敷去了。如此这般描写姿色,岂不妙哉?

二、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香

(一)菜香。《诗经·月》:“熙鳖脍鲤。”熙,用火烧肉;脍,细切鱼肉。慢工精制,不觉让人闻见鳖鲤之香。《诗经·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燔之炙之”。炮,用烂泥涂;燔,把食物置火中煨熟;炙,将肉挂在火焰上熏烤。可见,古代就已流行吃烤肉了,如此说来,今天我们吃的烧烤,也算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一种传承。杜甫在《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写道:“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元稹在《酬友封话旧叙怀十二韵》写道:“莼菜银丝嫩,鲈鱼雪片肥。”读到这些作品,仿佛还冒着热气的菜香扑面而来,舌尖似乎有什么东西已经开始涌动了。

(二)酒香。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写酒的作品闭着眼睛都能抓出一把来。《诗经·伐木》:“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此诗以浓烈的酒香渲染出团结友善的醉人气氛。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闻着酒香唱着歌,饮酒消愁求贤渴;酒香四溢,“天下归心”。杜甫《饮中八仙歌》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再看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你想,身上要是少了那股酒香,李白还能成为“诗仙”吗?

(三)花香。屈原《九章·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写出了橘子花开、一片素洁的景象,让人似乎看到飞舞的蜂蝶正陶醉于朵朵洁白清香的花瓣上。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满目菊花,满山菊香,还有那个深谙自然哲学、超凡脱俗的采菊人,诗情画意,美不可言。隋代杜公瞻在《咏同心芙蓉》中写道:“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巧妙用词,写出了两情相悦的并蒂莲动人的姿色和馥郁的清香。经典的还有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及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分别写梅香和稻香,情景交融,以物寄情,一个以碾不碎的“香”来写不随世俗的高洁品格,一个以蛙声一片的“香”来写丰收年景的甜蜜之情。

三、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味

(一)滋味。指舌尖上的滋味或内心感受的滋味。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老朋友为孟浩然杀了只鸡,做了桌菜,还煮了上等黄米饭,想必是一顿美味佳肴!李白《将进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好友岑夫子、丹丘生来了,李白烹羊宰牛,席上还不停劝酒,这是不醉不归的节奏啊!孟浩然和李白不仅写出了美味,也写出了浓浓的人情味。其实,人生也有酸甜苦辣等百般滋味。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写了可怜的卖炭翁难言的苦味,引人同情,催人泪下。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肚子的愁味融进这短短两行词里,欲说还休,何其无奈!

(二)趣味。《世说新语·言语》中有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全篇不足百字,就“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像什么呢?”来作比喻,谢朗说有点像“在空中撒盐”,谢道韫说像“柳絮因风飘起”。出题人未对答案优劣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耐人寻味。文章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天气里,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有趣的画面。唐代诗人朱庆馀在应进士科举前写了一首呈给张籍的行卷诗《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玩味。张籍回诗《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必然受到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朱诗写得好,张诗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妙趣横生,千百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三)意味。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日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佛印和尚,恰逢佛印外出,苏东坡就在禅房休息。无意中见墙上题有佛印诗一首:“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苏东坡另有所思,就在佛印诗右侧题上《和佛印禅师诗》:“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题毕,把笔一掷,离开了禅房。又一日,宋神宗赵顼在王安石陪同下到大相国寺游玩。宋神宗看了佛印与苏东坡的题诗,颇感有趣,对王安石说:“爱卿何不和一首?”王安石应命,略一沉吟,即挥笔在佛印诗左侧题《亦和佛印禅师诗》:“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宋神宗深为赞赏,乘兴也和诗一首:“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这组关于酒色财气的题诗中,佛印诗写出了禅味,东坡诗写出了文人味,王安石和宋神宗则写出了政治味,宋神宗更是写出了王者味,真是各具意味。

(四)无味之味。《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在齐国听了乐曲《韶》,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之美竟到达了这样迷人的地步!”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也就是说,“三月不知肉味”看似无味,实则是一种痴味,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美味享受。痴是一种专注精神,有痴味的人,常因忘我而似忘味,其实更易尝到成功的甜蜜滋味。

四、色香味俱全的代表作品

优秀的作品未必都是色香味俱全,一来限于文学体裁、表现手法、内容特点等不同,写作时具备其一二即可,无须面面俱到;二来此事古难全,俱全之境非大家难以企及。

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色香味俱全的代表之作,光芒常在,历经千年而不衰。限于篇幅,此处列举二三。《孔子家语·六本》中有一段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意思是说,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放有芝兰的房间,时间长了闻不到它的香气,是因为你已为之同化,满身是香了;而与品德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了卖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闻不出它的腥臭,是因为你已与之同化,满身臭气了。放有朱砂的地方会被其染红,放有漆墨的地方(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31页)会被其染黑,因此,君子必须慎重选择所居所处的环境。这段文字里有兰香鱼臭、红黑之色,并以其为喻,说明谨慎选择交友和环境的道理,深入浅出,意味深长。苏轼的《前赤壁赋》开篇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里有山光水色、月光露色,有酒香及河岸飘来的草木之香,写出了世外桃源般的唯美仙味,不愧为大家手笔。张岱《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全文不足两百字,但融天云山水“一白”之色,烧得“正沸”的酒香,舟子喃语的“痴味”于一体,真乃色香味俱全的经典佳作。

古色古香古味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奇珍异宝,闪发着智慧的光彩,今天读来仍然充满魅力,能让我们从其色香味中获得启迪、教益以及美的享受。

【作者简介】何顺勇,广西灌阳人,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师。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酒香趣味颜色
古法酒香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迷恋夏日酒香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特殊颜色的水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美妙的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