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2019-08-30李忠

农业与技术 2019年14期
关键词:临床表现防治技术

李忠

摘 要:本文对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技术,希望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猪高热性疾病;防治技术;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S828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730055

引言

猪高热是一种由病毒性、细菌性、霉形体、寄生虫等多种病源引发的疾病,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体温较高,猪高热在一年四季中都有发病的可能,但在夏季的发病率更高,且不同品种、年龄阶段、性别的猪都具有发病的可能,患有猪高热性疾病后,如不及时治理,对猪的健康成长将造成较大的影响。

1 猪高热性疾病新的流行特点

1.1 临床表现

患有猪高热性疾病的猪主要有持续保持体温在41~42℃,具有嗜睡的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在患有该病时具有不同的表现,如小猪患有猪高热性疾病,死亡率较高,将病死的猪解剖后可看出,猪体内的肺脏病变较为明显、淋巴结广泛肿大,部分病死猪还存在肾肿大、脾脏肿大、喉头、心脏、膀胱粘膜、胃底部等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在实际的药物应用方面发现,使用安乃近、抗菌素等治疗时,患病猪的体温会在几个小时之内下降,但药效过后体温仍然会回升,且经过大量抗病毒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药物的注射后,患病猪仍然会出现死亡的现象。

1.2 病毒性高热性疾病病原

从病猪解剖、病原调查的结果来看,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病病毒等传染性病毒,都是导致猪的免疫力与抵抗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引发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猪场在养殖期间如不能很好地抑制病毒的传染,将加剧猪群中病毒类型的复杂性,使得猪群的整体抵抗力下降,猪高热性疾病也会发展的更为严重。

1.3 细菌性高热性疾病

猪高热性疾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因素较为多样化的病原体,细菌性的猪高热性疾病同样较为普遍,主要包括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2种形式。外源性感染是指猪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细菌,母猪与小猪之间相互传播,造成细菌感染,继而引发猪高热性疾病的产生;内源性感染则是猪本身体内含有细菌性的疾病,是一种正常的菌落,但一旦发生病变、该类细菌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引发病变,造成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生。

2 猪高热性疾病的防治技术

2.1 加强对猪的生长环境管理

猪高热性疾病的病毒性与细菌性病原等流行特性对猪的生长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养猪户的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猪舍的清理,加强对养猪处的消毒处理,定期清理猪舍内的排泄物、垃圾等,为生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抑制病毒、细菌的感染、传播,提高猪的免疫力。养猪场、大型的养猪户应当及时接受当地兽医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时刻准备接受当地相关部门对猪的健康情况的检查,并保障猪舍的绝对通风完善、干净、消毒等。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猪舍结构的建设应当拥有绝对良好的通风,喷洒消毒液对猪舍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处理,抑制猪舍中病毒、病菌的进一步扩散,降低猪高热性疾病时交叉感染的可能。在实际的猪舍环境控制上,把控猪舍内空气湿度、温度的完善性,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空气条件的把控,适当地抑制湿度与温度,有利于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从根源上抑制了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生、加重与传播。

2.2 把控饲养的科学性

科学、规范、合理的饲养手段,有助于猪的抵抗力与免疫力的提升,在养殖方面,合理地把控猪的数量与密度安排,尽可能降低猪群的拥挤,以免1只猪患有高热性疾病后传染给更多的猪群,在饲养过程中,应当尽量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猪舍,提高猪的养殖质量与水平。在实际的饲料调配方面,应当尽可能选取高能量、维生素含量较高等食物搭配,适当地增加猪饲料的营养成分,通过科学的饲料调配与喂养,提高猪本身的身体素质,进而对猪高热性疾病具有更加强大的抵抗作用。猪饲养工作的开展要具有决定的科学性,要求猪舍的管理人员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猪的饲养,从养护与食物2个方面提高猪对高热性疾病的抵抗力。

2.3 免疫工作的开展

猪养殖过程中应当做好免疫工作,科学免疫工作的开展能够有针对性的抑制猪瘟、细小等病毒或细菌感染,进而抑制猪高热性疾病的产生,免疫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2.3.1 定制免疫计划

猪养殖的管理人员应当根据科学的养殖方法、自身的饲养经验等,定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生长时期的猪应当接种的疫苗,如母猪在生产之前应当接种细小疫苗,两胎以后的母猪可停止细小疫苗病毒的免疫,细小病毒免疫能够抑制母猪身上的细菌、病毒等传染给刚出生的小猪,疫苗能提前抑制细小病病情在小猪身上发生。

2.3.2 适当的保健处理

科学的保健处理是在未发现传染性病情前尽可能不要使用抗生素进行保障,科学的采用中药材对猪的身体进行调理,可对猪群进行全面的中医保健,当发现传染病情时,要结合消毒处理、抗生素类化学药物保健等对猪群进行综合的保健管理,以提高猪群整体的抵抗力。

2.3.3 疫情检测与诊断

养殖猪的过程中应当及时对猪群的疫情进行检测,检测具体的病毒与细菌,有针对性的运用药物对该类疫情进行抑制,控制猪高热性疾病的进一步扩散[1]。

2.4 定期驱虫

猪高热性疾病的抑制还需要制定合理的驱虫计划,一般情况下每3个月需要做1次驱虫处理,以防止寄生虫过多引起猪的抵抗力下降,还可以适当在饲料中混入一定清热解毒的中药,对猪群中的各类疾病进行预防,提升猪群的生长质量。

2.5 西医疗法

西医治疗猪高热性疾病的方法主要采用注射药对该类病情进行治疗,根据病猪的体温掌握用药,一般情况下会选用青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对体温不超过40℃的病猪进行注射,可达到降温的作用。药剂注射过程中,要严格把控药剂注射的剂量,猪的体重不同,对应的剂量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体重不超过30kg的小猪,青霉素注射为80万U 1支,卡那霉素的注射量为10mL 1支。体重超过30kg的猪,注射剂量大约在3~5支80万U青霉素、1支100万U的链霉素,3~5支10mL的阵痛降温药剂,科学地把控药剂的治疗情况,当发现猪群仍然存在食欲不佳、嗜睡等现象时,可适当的增加药剂的用量,或直接将药剂混入饮用水中,让猪群通过饮用水进行药剂的吸收。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猪,需要进行隔离看护处理,根据病猪不同症状的体现,对症下药,如病猪皮肤发红明显时,验证是否是附红细胞体、弓形体混合感染,明确病因后可采用长效土霉素、地塞米松磷酸钠、配合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治疗。

2.6 中医疗法

中医疗法主要通过草药的配置,把控草药的重量,合理的搭配、抓取藥物,并进行熬制。猪高热性疾病通常采用的药物与计量为银花20g、板蓝根20g、甘草30g等,定期进行药物的煎熬,制成中药汤后每天为病猪进行喂服,连续服用3d,观察病猪的具体情况,发病较慢的病猪服用该中药后治愈率可高达70%。利用中药进行治疗过程中,搭配针灸进行治疗,治疗的效果将更加明显[2]。

2.7 合理用药

猪高热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应当严格把控药物种类、药物剂量、药物搭配的合理性,严禁在治疗过程中大量用药,避免药物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当病猪的提问不超过41℃时,尽可能不采用降温、退热的药剂,且地塞米松类退热药含有一定的激素,对猪生长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尽可能不要频繁使用激素类药物。当病猪治疗采用抗生素类药物时,要注意减少药物更换的频率,尽可能减少注射抗生素的种类;在实际的药剂注射阶段,应当注意1头猪使用1个针头,及时置换针头,避免猪群中的病毒、细菌较差传播,增加病情的严重性。药物注射时期还需要把握病猪体内能量、电解质的平衡性,尽可能通过饲料配置、水分调节等为病猪补充能量,必要是可为病猪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等。

3 结束语

猪高热性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病毒性高热性疾病病原、细菌性高热性疾病等流行特性,通过加强对猪的生长环境管理、把控饲养的科学性、免疫工作的开展、定期驱虫、西医疗法、中医疗法、合理用药等防治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对猪群中的猪高热性疾病进行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黄静静.浅析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生及防治[J].中兽医学杂志,2015(07):66.

[2] 熊志达.猪高热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分析及防制技术[J].畜禽业,2013(12):16-17.

猜你喜欢

临床表现防治技术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脊柱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