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下的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研究

2019-08-30党建宁杨晓宏王馨晨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信息化

党建宁 杨晓宏 王馨晨

[摘   要] 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测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教育信息化2.0框架中对信息化绩效考核也提出了相应的变革要求。文章在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教育信息化从1.0跃升到2.0后的绩效评价理念和标准分类体系,结合信息化2.0下绩效评价的成本、可用性、效率和效用等四个维度,对教育信息化2.0的九个关键因素和“三全两高一大”的基本目标进行对应分析,构建了教育信息化2.0绩效评价关键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结合即时评价和长效评价机制,构建了融目标层、中间层和指标层为一体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了权重赋值,使得该指标体系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2.0; 绩效评价; 模型;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党建宁(1976—),男,甘肃正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研究。E-mail:jndang@163.com。

一、引   言

教育信息化包含资源、网络、应用、技术、人才以及信息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大核心要素,其中规范与标准既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也是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引和依据[1]。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和绩效评价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促进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2012年,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建立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体系,制定教育管理信息标准,支撑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2]。2016年6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化应用驱动的基本导向,围绕应用目标开展培训与绩效评价[3]。特别是在2018年4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要求各地将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提升各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效率、效果和效益[4]。

作为教育信息化1.0转段升级的新阶段,教育信息化2.0以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内涵体系顺应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这一趋势下,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架构必然要进行优化和重组,传统1.0中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以技术应用为本位的评价理念和标准体系也必须进行转变和调整。因此,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演进和变革,以全新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来度量教育信息化2.0的建设成效。

基于此,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圭臬,系统分析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要素,合理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评估建设水平和发展成就,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决策和具体实施提供有效参考,已经成为一项具有积极时代意义且亟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一)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ICT教育应用指标项目(IITE),从课程整合、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维度开展评价[5]。欧盟组织于2015年发布了《欧洲数字化教育组织框架(DigCompOrg)》,包括领导力和治理实践、教学与学习实践等七个关键要素,并进一步对应为15个子要素和74个描述符[6]。此外,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的StaR教育信息化评价工具,包括硬件和网络连通性、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化资源、学生成就和考核等多项具体指标[7]。美国NCREL与NCRTEC合作开发的enGauge评价框架提出了涵盖目标愿景、有效的教学实践、系统及其领导力的评价框架[8]。

谢幼如在进行绩效导向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時,将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归纳为相关政策、基础设施、数字化资源、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学生发展以及教师发展等方面[9];陈金华等在系统分析了国外典型测评指标体系后指出,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测评指数一般都包括了规划、环境、资源、应用、人才和保障等六大维度的特征[10]。

(二)对国内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研究

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模型(框架)和指标体系两大范畴。在绩效评价模型研究方面,顾小清从发展维、视角维、角色维三个维度阐述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11];祝新宇和曾天山参考CIPP评估模型,从建设、联通、管理、应用、效益五大维度出发,形成了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CCAME监测指标框架[12]。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郭炯从教师、学生、校长和骨干教师四个层面设计了指标体系,有效地评测了省域农远工程项目的运行绩效[13];吴砥等以设施、资源、应用、管理、保障五个核心要素作为基本框架,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核心指标体系[14]。

杨晓宏对相关的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总结,提炼出硬件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学生学习绩效、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微观视角,同时认为,现有的大多数“静态性”的量化评价,弹性、动态性、前瞻性不足,更没有体现教育云、大数据等教育信息化的新理念与技术[15]。

(三)国内教育信息化2.0下的绩效评价研究

经过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现阶段鲜有系统化的关于教育信息化2.0的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涉及评价的一些导向性观点和关联性阐述。

首先,在绩效评价的导向观点方面,杨宗凯针对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目标,提出研制“结果导向”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使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从顶层的战略规划到最后的效果评价[16];杨现民认为,教育数据开放能够真正实现“用数据说话”的全面智慧评价[17]。

其次,在绩效评价的指标借鉴方面,任友群认为,教育信息化2.0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平台建设、教学应用和教育治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18];祝智庭基于教育信息化 2.0 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涵盖顶层设计、标准规范、保障体系、应用发展、能力建设以及环境建设等工作在内的实践路径[19]。

上述两个观点立足于不同视角对于教育信息化2.0的体系内涵进行了概括梳理,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评价问题,但是对于绩效评价一级指标构建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四)研究小结与启示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现有大部分的评价体系均指向了信息化六大要素,具有教育信息化1.0理念的深刻烙印,只不过反映在各个具体指标体系中时,由于设计者是立足于不同的切入基点和评测角度,绩效评价方向根据应用范围和考量对象各有侧重,六大要素的分属级别和具体表征也各有不同。

教育信息化2.0的重点不再是技术设施的基础建设,而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乃至于教育教学的整体变革[18]。于此,教育信息化2.0下的绩效评价要尽量跳出1.0时代的窠臼,从全新的发展观、育人观和质量观入手,有效融入对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和新形态等关键要素的重点考察,在评价理念、评价重点、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改进和优化。

三、教育信息化2.0下的绩效评价:

内涵变迁与要素重构

本文主要关注教育信息化2.0下的绩效评价,因此,首先需要明晰从1.0到2.0之间发生了哪些结构性的转变和升级,出现了哪些本质性的变革和创新,进而才能对新架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观测和考量。因此,本文对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演进脉络和变迁路径进行详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于教育信息化2.0的评价内涵和评价要素进行提煉和规整。

(一)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内涵体系变迁

1. 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要义与发展目标解析

《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2.0既是在历史成就的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的内在需求,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的关键举措,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5]。其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实现三个转变,形成三种新模式,其内涵体系如图1所示。

2.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的演进和变革分析

(1)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演变的多维表征

一是时间节点。杜占元强调,党的十九大是划分1.0和2.0的时间节点,之前可称之为教育信息化1.0,之后即为2.0,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转段升级[20]。

二是历史跨度。任友群认为,教育信息化 2.0是相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径特征而言的[21]。前40年即“教育信息化 1.0 时代”,2.0 时代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20]。

三是发展阶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信息化发展一般会经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典型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 年)》确立了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两步走”战略,也与“四阶段”的论点密切耦合,即第一步的主题为“建设和应用”,第二步则致力于“融合与创新”。杨宗凯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经过五年奋斗,取得了长足进步,实现了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并向第二阶段迈进,即进入教育信息化2.0 阶段[16]。对此,王珠珠、祝智庭等也持相同观点,认为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应用”向“融合”“创新”演进的时期,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了教育信息化2.0与1.0的承继关系[19,22],如图2所示。

(2)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升级的逻辑链路

教育信息化2.0是发展阶段的一次跃升,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的一次迁移,将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23]。因此,需要对1.0升级到2.0阶段后的内在逻辑链条进行系统勘察,这种分析也将有助于凝练和推演出2.0时代中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立足点和着力点。

内在逻辑链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不但要应用驱动,更要创新驱动;不但要融合发展,更要创新发展;不但是外生变量,更是内生变量;不但要全面推动,更要支撑引领[24]。具体而言,在1.0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辅助推动力量和技术保障手段,强调以应用导向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而教育信息化2.0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主旨要义在于创新发展和引领发展。这一变迁跃升的内隐关联,如图3所示,从图中的涵括关系也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2.0是对应于1.0的升级和延续。

(3)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变革的体系对照

本文立足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目的在于构建高校信息化绩效评价体系,因此,将紧密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公报,以及相关学者的著述论点,从中撷取相应要点和对应关系,从而为后续指标构建奠定基础。

言及1.0时代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工作范畴,杜占元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进展和发展成就,概括为“五大进展”和“三大突破”[20]。通过详细研读《行动计划》,结合上述图示,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0中的“三通两平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延续和深化,而且进一步细化为八大行动计划;同时,1.0中的信息化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两项,虽然在任务行动中没有字面表达上的直接对应,其实是作为实施效果隐含在了2.0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之中;“网络扶智”“数字校园”两项行动,重点在于推进贫困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可以视为是对1.0时代中基础建设项目的深入推进和全面覆盖。另外,教育信息化2.0所蕴含的一系列“新”,既是对1.0中发展不到位、不全面、不深入的反思和回应,也是2.0持续推进的目标要求和发展方向,上述这一进阶式的对应关系如图4所示。

(二)教育信息化2.0绩效评价标准分类和要素分析

纵观整个《行动计划》,不但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且还提出了2.0的时代特征、战略意义和价值理念,为2.0下的绩效评价确立了目标导向。同时,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涵括了2.0的整体架构,八大行动计划则细化了2.0的实践路径,这两者可以作为构建教育信息化2.0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直观依据。

据此,本文对于八大行动计划进行了系统的文本分析,从具体任务和关键要点中提炼出相应的评价级别和指标要素,将八大行动计划中的25类具体任务,分别归并到基础设施、学习空间、环境、技术、师生素养、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技术应用、教育治理等几个维度。与此同时,本文结合对既有的教育信息化1.0下立足于六要素的指标体系的分析结果,参考相关专家学者对于教育信息化2.0内涵框架的解读,依据“三全两高一大”的建设目标,以“三个转变”为指引,充分考虑应用效率和师生主体需求,对教育信息化涉及的宏观要素和微观指标进行了融合与重构,初步形成了创新驱动和能力导向的教育信息化2.0绩效评价的分类标准和关键要素,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类是针对整个教育信息化2.0理念所提炼整理的一个开放性的宽松框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仍然需要根据不同领域范畴和应用主体进行级别调整或要素增减。除此之外,在现实应用中,也还会细分为针对某一特定类目的评价,例如对于大数据的教育应用评价,就会涉及计算模型、平台构建、数据挖掘、行为分析和决策生成等多个方面的评价,实质上是对于上述框架中资源、平台、治理和应用等几大分类的综合。

同时,《行动计划》只是教育信息化2.0的先导性工程,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对教育的变革力又将发生系列变化,会推动产生新轮次“起步、应用、融合、创新”的迭代循环,继而形成一种不断更迭、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态势[21]。因此,面对教育信息化这样一个具有多维层级内涵的生态体系,面对2.0这样一个发展中的新生理念,探索和设计一个弹性、开放、动态的绩效评价分类框架,是具有长远发展意义和持续研究价值的。本文将依据本分类框架,以高校教育信息化为例,构建相应的教育信息化2.0绩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四、教育信息化2.0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

绩效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

(一)信息化2.0下的绩效评价维度分析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行业分支,要分析教育信息化2.0的绩效评价,需要上溯到国家信息化2.0的层级,从绩效和评价问题的上位范畴和本位属性上来纵观和审视教育信息化2.0绩效理念和评价体系。

新时代的信息化2.0与传统的信息化1.0在建设思想、技术依托、主导机制、业务创新以及系统后台等方面均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和变化,因此,其绩效评价就不能完全照搬传统评价办法。相对于信息化1.0的静态、封闭、注重物理形态和技术导向等特征,信息化2.0则强调物理上的去形式化、投入产出上的非线性化和表现价值的能力化。杨青峰提出了CAEU信息化2.0绩效评价方法,包括成本(Cost)、可用性(Availability)、效率(Efficiency)和效用(Utility)四个核心维度[25]。这些维度是基于经济学和企业信息化意义上的分类方法,它直接指向了绩效评价的本质要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本源性。因此,对于教育信息化而言,首先需要立足于客观理性的绩效观念之上,其次在评价中既要关注其信息技术因素,也要凸显教育属性,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的合理与规范。结合上文所列绩效评价分类标准,可从四个核心维度出发对教育信息化2.0绩效评价进一步进行归类表征,如图5所示。

(二)教育信息化2.0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行动计划》是面向全国教育领域所有教育主体的纲领性文件,其绩效评价在实际测评中仍然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评价主体上来。因此,本文在研究中根据高校具体工作实践,结合2.0下的信息化绩效评价要素分析,从成本、可用性、效率和效用四个维度,构建出了一个教育信息化2.0绩效评价关键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如图6所示。

在该模型中,主体部分是教育信息化2.0的九个关键因素,围绕CAEU四个维度,对其相互作用和映照关系进行阐释。首先,CAEU四个维度分别指向不同的关键要素,其中,基础设施、学习环境、教学资源、平台系统和教育治理等与成本维度密切关联,涉及信息化建设的软硬件和运营管理成本等,与资金投入、人力保障和时间投入等息息相关,而且,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也将会进一步对可用性、效率和效用三者产生深层次的促进作用和增强效果。其次,如果说环境和设施是信息化的基础和依托,那么信息资源则联通了信息化中的人和物,既是联结物也是承载体;在可用性方面,教与学的资源提供平台和共享生成机制都会影响到整个信息化的最终成效。再次,教学资源平台系统的高效运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提高整个教育信息化的效率至关重要;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带来的效用可以实现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并使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全面提升,同时,在教育全领域内实现创新发展,形成系列新模式、新机制和新形态,形成引领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关键因素解释结构模型对于“三全两高一大”的基本目标也有着相应的表征和对照,其中,基本设施增强、智慧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体系对应了“三全”,智能技术应用和师生信息素养对应了“两高”,而“一大”则通过教育资源平台和教育治理能力两者之间的内隐关系来进行间接传达。

此外,整個结构模型中,九个关键因素在纵向层面体现出了从设施保障、环境支撑到资源汇聚、共享共生,再到智能融入、素养提升,及至示范引领、创新发展,代表了教育信息化从应用到融合再到创新的变革内涵,也描绘了教育信息化2.0有序推进、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

(三)教育信息化2.0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有关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的研究成果,基于信息化2.0绩效评价理念,突出了实际应用效果评价和师生教学能力考核,并在每一类中融入了即时评价和长效评价机制,进一步凝练出凸显成本、可用性、效率和效益四个核心要素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之后,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进行赋权,以便对教育信息化2.0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第一步,邀请八位信息化建设专家,首先对于表2中间层和指标层的具体指标体系进行再次篩选和排列,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同时,按从指标层C到目标层依次递进,对各指标各自对应上层指标的重要程度打分,打分采用1~9标度法;然后对打分结果进行综合,依次构建判断矩阵。鉴于篇幅,本文仅以指标层C的C1~C5相对于中间层B1的权重设置为例,列出具体测算过程。

第二步,一致性检验。首先,测算各指标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其次,测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再次,测算判断矩阵的平均一致性指标RI;最后,测算随机一致性指标值CR,CR为CI除以RI的比值。一般认为CR<0.1时通过检验,否则需要对原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到CR<0.1通过检验。

通过针对表2的一致性测算,得到λmax≈5.146,则CR≈0.033,由于CR<0.1,即表2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指标层C的C1~C5相对于中间层B1的权重确定。依次递推,最终可得到表3中的教育信息化2.0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

五、结   语

本文从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体系中对信息化绩效评价标准体系的关注入手,比较研究了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化领域内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同时,立足于对教育信息化2.0绩效评价理念和评价内涵的深入分析,基于成本、可用性、效率和效用四个核心维度,面向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实际,设计出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标准框架、结构模型和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指标权重进行了赋值。当然,本文仅是结合教育信息化2.0理念,从上述四个维度出发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仍然不够细化,还需要在实际运用中进一步加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杨晓宏.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要素及意义[J].高等理科教育,2006(4):38-41.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教技〔2012〕5号,2012-03-13.

[3]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Z]. 教技〔2016〕2号,2016-06-07.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教技〔2018〕6号,2018-04-18.

[5] IITE report,indicators of ICT usage in education[DB/OL].[2018-12-15].http://www.iite.ru/img/upload/indic.doc.

[6] KAMPYLIS P,PUNIE Y,DEVINE J. Promoting effective digital-age learning-a european framework for digitally-competent educational organisations[R].Belgirate,Italy:Joint Research Centre,2015.

[7] 汪琼,陈瑞江,刘娜.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4):10-14.

[8] 肖君,李雪,陈笑怡,曹俊.教育资源库使用效益评估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3):105-112.

[9] 谢幼如,常亚洁. 绩效导向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15(1):56-61,92.

[10] 陈金华,傅钢善,唐静,等. 国内外基础教育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 2017,38(3):29-34.

[11] 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12] 祝新宇,曾天山.义务教育学校信息化发展状况监测指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9):56-60,80.

[13] 郭炯,吴亚婕.甘肃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运行的绩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11):61-64,80.

[14] 吴砥,尉小荣,卢春,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1):92-99.

[15] 杨晓宏,杜华.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综览[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4):28-34,61.

[16] 杨宗凯,吴砥,郑旭东. 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信息技术变革教育的关键历史跃迁[J].教育研究,2018,39(4):16-22.

[17] 杨现民,周宝,郭利明,等.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数据开放的战略价值与实施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9):1-12.

[18] 任友群,冯仰存,郑旭东. 融合创新,智能引领,迎接教育信息化新时代[J].中国电化教育,2018(1):7-14,34.

[19] 祝智庭,魏非. 教育信息化2.0:智能教育启程,智慧教育领航[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9):5-16.

[20] 杜占元. 加快融合创新发展让教育信息化2.0变为现实——在2018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浙江教育技术, 2018(3):3-11.

[21] 任友群.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一[J]. 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27-28,60.

[22] 王珠珠.教育信息化2.0:核心要义与实施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8(7):5-8.

[23] 任昌山.加快推进2.0,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6):29-31, 89.

[24] 吴砥,邢单霞,蒋龙艳. 走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三[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32-34.

[25] 杨青峰.信息化2.0+云计算时代的信息化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measur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requirements for informatization performance appraisal are also put forward.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eeply analyses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fter it jumps from 1.0 to 2.0. Then, combined with the cost, availability, efficiency and utility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under informatization 2.0, this paper analyzes nine key factors and the basic goa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2.0, and constructs a key factor interpretation structure model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2.0. Finally, this paper builds an index system integrating target layer, intermediate layer and index layer on the basis of the mechanism of immediate evaluation and long-term evaluation. Moreover,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s used to assign weights to the index, which makes the index system more feasible and operable.

[Key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odel; Index System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信息化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月“睹”教育信息化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