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提质科技赋能
——宁阳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2019-08-30姜言明刘涛陶东宁王娜
文/ 姜言明 刘涛 陶东宁 王娜
近年来,宁阳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做大做强蔬菜等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品牌提质、科技赋能、规模提效,加快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截至目前,宁阳县建成2.54万公顷蔬菜种植基地,常年种植12个大类100多个品种。拥有绿色、有机蔬菜基地面积5333公顷,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家,规模加工企业12家。2018年,宁阳县蔬菜产量达到150万吨,实现产值16亿元,农民户均增收近5000元。
蔬菜信息“扫码”可知
盛夏的宁阳,处处生机盎然。华丰镇湖村的菜农王飞种植的西红柿迎来了销售最火爆的时节。他雇用的村民将一筐筐西红柿搬上汽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的西红柿是纯天然绿色农产品,摘下来可以直接吃。”王飞说。在他的西红柿大棚里,新型速测设备、农药残留检验仪器等质量安监设备一应俱全,从这里运出的每一个西红柿都会经过严格“体检”。
为了让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宁阳县投资100万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库,实行质量安全承诺、不合格产品召回等制度,健全县乡监管、检测与执法“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管体系,在40余个重点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建立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点。
有别于普通的蔬菜包装箱,宁阳县润华西红柿合作社的每一个箱子上面都有一个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这批西红柿的产地特性、化肥农药使用量等信息便一目了然。
“实现源头可控制、生产可监管、基地可查询、产品可追溯,确保蔬菜‘从地头到餐桌’的安全。”县政协副主席、农业农村局局长戴伟说。
2018年,宁阳县顺利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验收,全县“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28个。
土壤改良用上“洋配方”
作为传统的蔬菜种植大县,近年来,一些土地因为长期单一种植模式造成土壤透气性变差,土地板结严重,病虫害现象加重。
“蔬菜品质越来越差,还耗水费肥。”有着40多年种菜经验的华丰镇张家寨村村民石义迎说。
2017年,山东碧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引进的微生物专家,通过对石义迎大棚土壤的化验研究,配置了一道“洋配方”,对取样土壤施用微生物土壤修复剂进行修复,并用公司的微生态制剂进行防虫及肥土。
“土壤盐渍化减轻,根结线虫等西红柿的常见病也没有了,单产提高了20%~25%。”石义迎说。
宁阳县不仅在土壤改良上下功夫,还将科技贯穿于蔬菜种植的全流程,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得到推广,有机蔬菜、太空食用菌等“科技蔬菜”得到普及,蔬菜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为了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宁阳县配备了蔬菜栽培、植保、土肥等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了一批蔬菜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截至目前,共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9个,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110人,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万人次,5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
蔬菜产业链迸发新动能
走进泰安立福食品有限公司,纤尘无染的实验室、干净整洁的生产车间、自动化智能生产设备……一头头大蒜在这里经过脱皮、烘干、研磨等工序,被加工成脱水蒜片、蒜粒、蒜粉等产品。
“加工后的大蒜是原来价格的4~5倍,产品直销美国、日本等国家。”公司经理高站说,公司每年可加工大蒜10000多吨,年销售收入3.8亿元,创汇2000多万美元,利税4300多万元。
聚焦蔬菜产业培植,宁阳县建设了华丰镇西红柿标准园、蒋集镇蔬菜标准园和伏山镇太空蔬菜园,发展了生姜和大白菜两大片区,带动了磁窑镇、东庄镇等7个乡镇共同发展蔬菜产业,形成了“三园、七镇、两大片”的蔬菜发展格局,打造了西红柿、芸豆、生姜、山药、大白菜等规模化连片蔬菜生产基地。重点扶持泰安立福食品有限公司、泰安紫阳食品有限公司、泰安凌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泰安龙渔泉蔬菜贸易有限公司等蔬菜加工企业,蔬菜年加工能力达20万吨以上。
不仅如此,宁阳县还加大品牌化经营力度,培育了许家桥大白菜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将蔬菜产业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以良种繁育、规模种植、批量保鲜贮藏、系列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为主的蔬菜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