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探究活动
2019-08-29魏瑞英
摘 要:高中数学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中数学科目中的探究活动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能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形成数学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灵活,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活力四射,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活动;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是高中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数学问题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数学探究活动不仅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还能够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一、 注重课堂生成,寻找探究切入点
新课标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意识到,课堂是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尽管教师会在课前进行认真的教学准备,但是由于教学对象思维的发散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课堂中总会出现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情况。如学生有可能会提出教师没有预设到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反馈展开后续教学活动,进而才能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函数与方程》,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及学生之前学习到的方程知识,让学生总结函数零点的意义。预习过新课的学生,知道方程f(x)=0有实数根就是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就是函数y=f(x)有零点。教师认为这个知识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就没有在此作过多的预设。但是有一个学生却出示了一个关于此知识点的数学问题:求证a<0是二次函数y=x2-2x+a-1的图像与x轴有两个交点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而且重要的是,有些学生对此题目存在争议,因此,教师就暂时放弃了教案中设计好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就以上数学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学生通过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就是方程中根的判别式大于0,进而得出假如二次函数与x轴有两个交点,那么就是a<2,而不是a<0,因此a<0是二次函数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二、 动手操作,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数学实践探究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学生们需要展开测量、剪切、拼接、设计、观察、对比等多个活动。高中生会通过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构建知识的成就感,而且很多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最直观的体现。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展开动手操作,进而全面调动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例如《空间几何体的结构》,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掌握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空间几何体的实践操作。如三棱柱、四棱柱的结构特点,学生需要展开一定的空间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粘的方式,动手制作三棱柱和四棱柱的直观实物。
不仅仅是三棱柱、三棱台的制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创作尽可能多的简单组合体。学生需要先准备好基本的多面体以及旋转体,然后将它们进行多样化的组合,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 创造平台,展现探究成果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认可,都喜欢将自己探索到的数学知识与同学以及教师分享。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探究过程以及探究结果分享出来,从而在帮助学生增强学好数学自信心的同时,使得班级学生能够互相学习彼此的数学思维。
首先,是个人探究成果的展示。如上面提到的简单组合体的创作,不同的学生会创作出不同的组合体,会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简单组合体个人创作的展示,让班级范围内形成大胆创作的良好氛围,让班级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发散开来。
其次,是小组探究成果的展示。如果学生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实践探索,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成果的展示。如《直线、圆的位置关系》,其中会涉及一些综合型的题目,学生会展开合作探讨。小组长要全面地分享小组学生的参与情况,分享小组的探究成果,进而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的同时,增强小组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总而言之,数学探究活动是高中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因此,教师不妨让探究活动成为高中数学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进而让学生们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到构建数学知识的成就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艳艳.高中数学课堂利用“微课”教学模式的价值研究[J].考试周刊,2018(A3).
[2]徐蓉.淺析微课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19).
作者简介:
魏瑞英,山东省聊城市,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