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戏剧展演改变了什么?
2019-08-29崔志颖
崔志颖
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创办于2004年,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儿童戏剧展演活动。它为上海的孩子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15年后的今天,在上海这座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会在休息日带着宝宝走进剧场。他们相信戏剧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演出的剧情、声音、效果的体验,还有更多的审美体验。国际儿童戏剧展演逐渐改变了亲子家庭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对儿童剧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艺术体验;与此同时,被改变的还有中国的儿童剧创作表演院团。
十多年来,随着儿童剧市场的发展,家长和孩子的观剧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已经适应了海外儿童剧的题材、样式和时长。
2004年,首届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引进了日本道化剧团的《小吉普儿》。该剧具有益智、创意、互动的特点。那年是他们首次到中国演出,首次面对上海的小观众,小观众也是首次看到这种样式的儿童剧。小观众被演员们夸张的表演、幽默的肢体逗得捧腹不已,但家长却觉得这样一部剧情简单到几乎没有故事的演出,也是儿童剧吗?然而2007年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日本剧团合作,创作演出了中国版的《小吉普·变变变》,12年演出700场,足迹遍布全国,越来越多的孩子看到了这部剧,从此喜欢上了儿童剧。
2008年国际儿童戏剧展演中参演的波兰人偶剧《辛巴达历险记》,是用波兰语表演,尽管语言不多,但有些家长看到半途就抱着孩子离场了。在今年的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中,丹麦儿童剧《袜子》遇到了同样的情况,语言不多,演员用丹麦语表演,孩子和家长都能投入地去看懂剧情,甚至与演员发生情感的交流和互动。由此可见,如今的家长已经转变了观剧认知和习惯,去适应海外儿童剧的表演风格和样式,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纠结于语言问题,也接受了时长仅35分钟的儿童剧。他们知道儿童剧是按年龄划分,适合低龄孩子看的剧时长短,适合小学以上孩子看的剧时长相应较长。
除了带孩子看剧之外,家长开始思考,如何选择剧目、如何让孩子能受益于儿童剧。
今年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组委会邀请了来自丹麦资深国际统筹彼得·曼斯彻与上海的年轻父母们做了一次成人戏剧工作坊。他与参加工作坊的父母们一起观看了一部儿童剧,并邀请该剧的制作人、导演来工作坊畅谈该劇的创作与表演,指导家长们如何引领孩子体验戏剧的魅力。在工作坊期间,家长们向彼得提出了各种关于孩子与戏剧的问题,比如一岁半的孩子是否能看儿童剧,孩子在剧场里坐不住怎么办,儿童剧是如何创作的等等。
我们惊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带着孩子走进剧场的时候,已经会仔细研究什么样的剧目更适合自己的孩子。男宝宝的父母会带他们来看荷兰的《大航海家》,这是一部关于大海和冒险的故事,作品充满想象力,用肢体、舞蹈、器乐完成整部演出。5-7岁孩子的家长会带着宝宝看沉浸式戏剧体验克罗地亚的《你是谁?》,宝宝们已经能听懂演员们简单的英语单词,并与演员们一起在表演中嬉戏玩闹。现在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剧目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看着剧名选择,或优先选择经典童话,而是仔细研究剧目的介绍和评价,寻找更富有想象力、冲击力,能让孩子释放天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的儿童剧。尽管现在的儿童剧市场明显地呈现出低龄化倾向,但家长却越来越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把他们视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们会与孩子一起商量看什么样的儿童剧,而不是过于主观地帮孩子决定。
此外,国际儿童戏剧展演也是一个艺术家们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国内院团的创作也开始转向合作型创作,国内儿童剧演出“走出去”项目和场次逐年递增。
中国的儿童剧讲求剧本的故事性、思想性、教育性,戏剧要有故事、有戏剧冲突、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孩子们也习惯于欣赏这类儿童剧作品,因此国内儿童剧普遍有歌、有舞,还有大段的台词叙述,舞美道具和服装也大多制作规模大。但随着国内外儿童剧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内的儿童剧院团发现,语言较多、舞台呈现庞大的儿童剧很难走出国门,很难适应国际巡演的模式,于是院团开始探索如何从创作源头上改变这样的格局,创作更多不同题材、样式的儿童剧。
2008年,澳大利亚泰乐宾剧团的《时空变变变》应邀参演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该剧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影像与演员共同演出的方式,令观众大为惊叹,一时好评如潮。演出后,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与澳大利亚泰乐宾剧团紧密交流,两年后,中福会儿艺与澳大利亚泰乐宾剧团、无忧时刻有限公司、英国湖畔艺术中心携手合作了多媒体儿童剧《那一幕》,并于2010年“六一儿童节”之际首演于马兰花剧场。中外演员们摆脱了语言的限制,以哑剧、肢体剧的夸张动作诠释剧中角色,在亮丽灯光和悦耳音乐配合下,真人卡通与银幕动画结合,为上海的小观众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动态世界,该剧还走出了国门,于2011年3月赴澳大利亚参加阿德莱德市的热岛艺术节及霍巴特市的十日艺术节。
国际儿童戏剧展演的举办,为国内儿童戏剧同行们增加了很多考察学习海外艺术节和观摩演出的机会,各院团也纷纷在探索中,打造适合“走出去”的儿童剧剧目。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肢体剧《三个和尚》以简美中国风、创新多媒体、肢体讲故事的方式,演绎出儿童戏剧表现的另一种可能。该剧自2014年创作以来,演出足迹遍布五大洲16个国家。2015年,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的《灿烂的阳光》受2015俄罗斯圣彼得堡“彩虹”国际戏剧节组委会的邀请,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访问演出。借此次出访俄罗斯演出的机会,中福会儿艺看到了其他俄罗斯本国参演剧目,并有幸邀请到《汤姆历险记》的舞美设计谢尔盖到上海,担任即将建组的儿童剧《泰坦尼克号》的舞美设计和多媒体设计,该剧也是中福会儿艺首次尝试用卡通形象演绎世界经典作品,希望用这种新形式,让孩子能够走进文学名著、走进戏剧。谢尔盖的加盟为这部作品带来了一抹与传统创作风格不同的色彩。该剧还荣获了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集体奖。此后,谢尔盖又担任了世界经典卡通系列的《巴黎圣母院》和2019年即将上演的《悲惨世界》的舞美设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艺术家携手为一部儿童剧投入艺术的想象,能让彼此在文化冲击中产生全新的艺术可能,把想象力更丰富的儿童剧作品给予少年儿童。
在国外的艺术节中,艺术家们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童话的演绎和孩童生活的艺术再现,还有更多关于生命、死亡和苦难的主题。在他们看来,孩子们通过戏剧看到的不仅仅是真善美,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内涵。正如在今年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论坛上丹麦资深国际统筹彼得·曼斯彻所说的:“儿童有权享有最高质量的演出剧目。我们有必要把他们当作成年人一样,一起分享生命和死亡。要给予他们能够理解的故事,而不仅仅是玩耍和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