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跗骨窦小切口和跟骨外侧“L”型切口治疗跟骨骨折效果及并发症的疗效分析

2019-08-29张小林张孝鹤郭龙李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跗骨切口关节

张小林,张孝鹤,郭龙,李伟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医院,重庆 408500)

跟骨骨折这一疾病是骨科常见的骨骼疾病之一,跟骨骨折属于跗骨骨折的一种。大多数都是由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高能量的损伤所导致的,跟骨骨折这一疾病类型较为复杂,关节面跟骨骨折较为常见。传统的经跟骨外侧“L”型切口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解决跟骨骨折这一疾病,但这一治疗方法可能导致一定的并发症。跟骨骨折常见的并发症有跟骨皮瓣感染以及跟骨愈合畸形。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医疗水平的进步,微创技术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成了治疗跟骨骨折及并发症的可能。但目前医学界对于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该文以2015年2月—2017年2月为研究时段,对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与传统的跟骨外侧 “L”型切口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的100例跟骨骨折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把这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分布在 26~48 岁,平均年龄为(38±6.2)岁。 病因为:高处摔伤30例,重物压伤8例,交通事故12例。实验组50例,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在24~49岁,平均年龄为(36±5.8)岁。病因为:高处摔伤35例,重物压伤5例,交通事故10例。两组患者均签订了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之后进行了常规的消肿工作,包括冰敷、消肿药等。消肿结束后,使用X线检查了对照组患者的骨折位置以及骨折类型,然后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了传统的“L”型切口手术治疗。自外踝上方3~5 cm处经跟腱后缘与腓骨后缘连线处进行切入。修复成功之后,使用跟骨钢板进行固定,固定后冲洗伤口,进行包扎。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了常规的术后处理,患者每天平躺4~7 h,隔天换一次药,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患者进行了康复训练。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入院之后进行了常规的消肿工作,包括冰敷、消肿药等。消肿结束后,使用X线检查了对照组患者的骨折位置以及骨折类型。实验组患者在手术前静脉注射了注射用头孢唑林钠(国药准字号H200223691),然后对患者进行了经跗骨窦小切口手术治。在手术中使用正骨手法及撬拨方法矫正跟骨宽度以及内外翻的畸形,同时将跟骨结节复位,恢复跟骨结节关节角和跟骨交叉角,然后空心螺钉固定。手术后对患者进行了常规的术后处理,患者每天平躺4~7 h,隔天换一次药,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患者进行了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使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后的康复情况进行评定,康复情况与得分成正比例关系。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情况、切口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 1。

表1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表1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切口长度(m m)手术时间(m i n)手术中出血量(m L)骨折愈合时间(d)实验组(n=5 0)对照组(n=5 0)P值5.2±1.2 1 5.2±1.6<0.0 5 5 9.1±6.2 8 9.8±8.2<0.0 5 2 0.3±6.6 1 0 2.8±1 1.7<0.0 5 6 8±5.2 7 9±6.8<0.0 5

2.2 两组患者AOFAS评分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AOFAS评分比较,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 2。

表2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s),分]

表2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s),分]

组别S a n d e r s I I型(分) S a n d e r s I I I(分)实验组(n=5 0)对照组(n=5 0)P值9 5.9±8.1 8 8.9±6.6<0.0 5 9 0.7±6.8 8 6.2±6.1<0.0 5

3 讨论

跟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疾病,足部最大的跗骨就是跟骨,跟骨解剖难度相对较大,治疗难度较大。一般来说跟骨骨折的主要是跟骨胫骨关节面的外侧被挤压塌陷,失去正常的关节面,跟骨骨折往往会导致跟骨畸形,进一步损伤到多个关节面,跟骨骨折的治疗目的是纠正跟骨结节关节角以及跟骨交叉角的解剖关系并恢复跟骨的原来的形状[1]。

在跟骨骨折的治疗当中,一般采用外侧“L”型切口入路与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两种方法。传统的外侧“L”型切口入路可以有效地避免腓肠神经受到损伤。传统的外侧“L”型切口入路也可以让骨折线清晰明确的显露出来,方便手术后的骨折复位。外侧“L”型切口入路也可以让伤口变得更加开阔,有足够的时间放置钢板与钢钉,固定得更加牢固。但是外侧“L”型切口入路也有一定的缺点:虽然可以明确地看出骨折线在哪里,创面剥离较大,也很容易导致患者的跟骨外侧血供出现损伤并发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感染;在植入钢板的时候可能与距下的关节触碰,导致患者的疼痛增加。除此之外,外侧“L”型切口入路并发症较多也是其最大的不良反应[2]。伴随着我们国家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逐渐流行起来,相比于传统的治疗方法,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可以充分地暴露跟骰关节以及距下关节的关节面,有利于直视下复位与固定[3]。其次,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感染率相对较低,这是由于对外踝关节出血相对较少原因。再次,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感,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患者的疼痛感[4]。最后,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可以运用排钉进行巩固,对于一些骨质疏松的患者也可以有效地进行[5]。

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虽然相比于传统的跟骨外侧“L”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中患者出血量少,患者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但是目前医学界对于该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该文对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与跟骨外侧“L”型两种方法治疗跟骨骨折及并发症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发现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的疗效相对来说更好一点[6]。经跗骨窦小切口治疗在接下来的临床当中值得进一步应用。

猜你喜欢

跗骨切口关节
经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微创术治疗Sander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跗骨窦综合征的MSCT与MRI表现
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合并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效果探讨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miRNA-140、MMP-3在OA关节滑液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CT和MR对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比较研究
骨折后关节僵硬的护理
低场磁共振在诊断跗骨窦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