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药足部熏洗诊治小儿外感发热退热医学效果
2019-08-29姜晓磊
姜晓磊
(昌邑市人民医院小儿一科,山东昌邑 261300)
外科发热属于小儿常见病与多发病,患儿主要症状有咽喉发炎、闭塞、发热和打喷嚏,患儿年龄越小,则临床病症较多,通常多为热证[1]。该文旨在研究中药足部熏洗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选择该院儿科在2017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62例外感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进行随机分组,具体研究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儿科收治的62例外感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进行随机分组。综合组患儿中共计有男童17例,女童14例,年龄最大的患儿为10岁,年龄最小的患儿为2岁,平均年龄为(5.1±1.9)岁,高热患儿8例,中热患儿14例,低热患儿9例;常规组患儿中共计有男童16例,女童15例,年龄最大的患儿为9岁,年龄最小的患儿为3岁,平均年龄为(5.3±1.8)岁,高热患儿 7例,中热患儿 15例,低热患儿9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以及病情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同期比较。所有患儿家长均已了解治疗方案,同意参与研究数据采集。该文已通过科室与院办审批,下发有正式文件。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接受普通抗病毒治疗,综合组患儿在此基础之上加入中药足部熏洗治疗。综合组患儿接受中药足部熏洗治疗1次/d,中药熏洗方中主要有青蒿与香薷各10 g,荆芥5 g,将足浴中药材研磨成药粉后泡足。使用1 L水将药粉调匀,先利用药液蒸气熏蒸双足,待药液温度至42℃可耐受时,再进行足浴,浸泡至药液温度放凉时可结束足浴[2]。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记录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治疗有效/总人数×100.0%。疗效判定标准:当患儿接受治疗后24 h内体温恢复正常或者相比治疗前体温下降超过1℃即为治疗显效;当患儿接受治疗后24 h内体温下降在0.5~1℃之间时为治疗有效;当患儿接受治疗后24 h内体温下降未超过0.5℃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运算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如下文表1所示,综合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3.55%(29/31),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7.42%(24/31)。综合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小儿外感发热属于小儿急症,发病原因通常为上呼吸道感染,其发病年龄无特异性,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年龄越小发病风险越高。小儿外感发热发生高热概率较高,当患儿退热措施采取不当时,极易导致惊风等严重后果,因此面对小儿外感发热采取正确的干预处理措施对于患儿身体健康意义重大[3]。临床用于小儿发热退热的方式非常多,主要分为物理退热和药物退热,可服用退烧药、打点滴等,但是这些退热方法有一个缺陷,就是患儿退热后极易发生体温波动,反复发热风险较高[4]。由于小儿认知功能受限、依从较低,长时间治疗的情况下无法保证小儿治疗依从性。
在该次研究中,使用中药足浴方对患儿进行熏洗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熏洗疗法是指使用药材煎汤,利用药液热气熏蒸体表局部,使用药液淋洗体表局部的治疗方式,属于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该疗法的医理是通过热气使药力经皮渗入机体,可以调理经络、通畅气血。有研究者使用自拟退热洗剂(主要中药材有连翘、板蓝根、柴胡和薄荷)对小儿外感发热患儿进行治疗,解表退热效果良好[5]。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显示,使用中药材熏洗治疗时,药液的热气可促使皮肤渗入药力速率加快,同时表皮温度上升,毛细血管可出现明显扩张,有效加快血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循环速率,能够有效消除水肿。免疫系统中巨噬细胞受到温热刺激可以提升其活跃性,加强新陈代谢,有效抑制细菌感染引发的疾病。熏洗疗法实际上属于一种透皮治疗方式,该治疗方式比较特殊,疗效起作用较快,普适性非常强,同时用药安全性较高。治疗所需的医药费较少,不会加重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应用中药足浴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较好,患儿短时间内退热效果良好,由于中药在群众中的应用基础较好,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