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壶形体的转变
——作品“混六方仿古壶”的创作

2019-08-29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7期
关键词:形体紫砂壶紫砂

杨 飞

设计的艺术是实用的艺术,它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紫砂壶原本就是一件日常实用陶器,跟生活息息相关。在非物质层面,紫砂又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理念,在融入了各种文化元素之后,呈现出一种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工艺之美。在我国艺术设计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考工记》就论述了当时的工艺技术,成为了我国古代技术史上的重要资料,并且在器物制作的历史上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宋代《天工开物》跟是集中化传统文化与技术文明于一体,既追求物质上的创造,同时也强调精神文化上的塑造,紫砂壶艺术便完美的继承了这一点。

在西方,苏格拉底就曾提出过美和效用的关系,苏格拉底将美和效用联系起来,认为衡量美丑的关键在于效用,有用即美,有害即丑。这一点可以说成就了现代实用主义的先驱,而在达芬奇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认为艺术和技术在内在其实是统一的,而到了十九世纪,随着艺术创作对生产过程的融入,设计本身逐渐也被看做是一种艺术。在当代紫砂壶形体的塑造中,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各种设计理念可谓百家争鸣,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紫砂壶设计理念,整个紫砂文化领域都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一些古老的东西不断被挖掘出来,一些全新的事物被创造出来,很多传统制壶当中的禁忌变得开放,更多的创作者试图创作出自身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作品“混六方仿古壶”就是在此种环境下,从形体变换的角度设计制作而成的。这把壶的设计基础来自于传统紫砂壶形当中经典的壶式“仿古壶”,仿古壶的造型具有世人对紫砂壶印象中所有的特点,首先它的形态古朴雅致,壶身呈现出一种仿佛古代蒙皮大鼓的扁圆,所以仿古壶又被称为仿鼓壶,它的壶底收平,壶肩高婷,壶颈短促,口盖子母线成一线,壶钮与壶盖之间过渡自然,钮身对应,整个壶的轮廓具有向外的张力。这样的造型简洁,连贯,流畅并且自然,是很多普通人对于紫砂壶传统印象,这种朴素且比例和谐的形体魅力,构成了这类壶式的核心吸引力。

在仿古壶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混六方仿古壶”,乍看似乎即是将原本的圆形器变化成方形器,其他部位保留不变,但实际制作就会发现,方圆之间的变化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因为在全手工制作的世界里,这意味着制作方法完全不同,传统的紫砂壶圆器的制作多采用围身筒的成型方法,而方器则采用镶身筒的方法,单纯从制作的角度而言,后者的难度要比前者大的多。而从形体设计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作品“混六方仿古壶”的壶身轮廓也比原本的仿古壶造型要复杂的多,在方跟圆的转变中,原本连续的曲线不得不被打断,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块面之间的转折,在此类形体变化中,转折和过渡成为了制作成败的关键。

作品“混六方仿古壶”的壶面轮廓突出一个“混”字,轮廓转折并非是生硬的角度变化,实质是一种弧线,六方棱线上下连贯,但左右过渡时都采用了润角处理,让整个壶身平滑光润,显现出方器硬朗气质的反而是壶身上下的形体过渡上,在壶颈、肩到壶面的联系上,采用了短促的直线搭配曲线转折连续的方法,这就使得这把壶的纵面仿佛是有一个个方块组合而成的,这样的视觉效果让人联想到更加牢固的内在架构,这种形体设计变化在当下很多的汽车外观设计上相当常见,现代汽车为了在减轻整车质量的同时又保留一定的外壳强度,多会采用这种块面折叠的方法,这就好比一张纸平铺的时候是柔软的,但当他折叠起来的时候在某一个方向就会具有超出原本状态很多的坚硬,在这把壶的形体塑造中,就在多个部位应用了这种理念,例如壶口、壶肩以及壶盖。

方圆的结合,设计理念的更新是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情况下想要进步,想要发展,就不能故步自封,将自身封闭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当然求新和求变并不意味着要颠覆原本的一切,而是如同在池塘中引入活水,创造新的活力。在紫砂艺术设计中,外部的设计理念,形体变化方式就是我们当代紫砂壶艺创作的活水,吸收更多的知识,不断的实践,才能为紫砂艺术开拓出更美好的未来。

《混六方仿古》

猜你喜欢

形体紫砂壶紫砂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刘少白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基础版几何形体变化在服装创意立裁中的应用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如意的语言——浅述紫砂作品“四方如意壶”的创意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