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机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学方法研究
——以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为例
2019-08-29薛建华
薛建华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然而现状是,学生从高中的巨大压力下进入大学后,在补偿心理调适机制下普遍进入动力真空期。面对大学自主的学习模式,不少人存在目标不明确、学习意愿不强、价值倾向偏差等问题,并伴随年级升高学习动力呈现持续降低趋势。
面对如此现状,在大学开展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意义非常重大,难度也可见一斑。作者所在的学校,在学生大学三年级开设创业实训相关课程。学生创业意愿淡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大多数学生为完成学业被动接受;而少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其创业动机复杂、多元,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急躁、想当然等心态。
本文从动机切入,旨在解决当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推动创业教育质量提高。
1 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是解释行为动机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的理论和学说[1]。动机是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主要表现为追求某一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2]。
动机这一主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近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本能论、精神分析学说、驱力论、认知论等等。普遍认为,动机具备激发、指向、维持和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2 课程体系构建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要做好创新创业教育,作者认为首先应从课程体系上进行顶层设计,遵循客观规律,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
(1)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普遍进行创新意识培养,可融入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基础课程教学、思政教育等环节进行;(2)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注重开展创新思维训练,可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或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融合,打造专业特色,并借助学生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效能;(3)针对一年级后有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着重进行创业能力培养,在意识培养、技能提升、环境认知、模拟实践等方面“下好功夫、做足文章”;(4)针对有详尽的可实施商业计划的学生,应做好其事业开启托举和创业后服务:一是依托平台进行创业孵化,二是借助创业大赛或展会向社会推介,三是做好运营诊断与发展提升。
3 教学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学习动机缺失,有多方面原因。但大学当下“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授课方式,缺乏师生间互动探究,是对大学生的极大否定,造成其学习成效不高、兴趣泛泛甚至抵触。创业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应摈弃“课堂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正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1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
“行为导向”教学是一种以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项目引导、头脑风暴、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交流讨论、案例教学等方法。
该理念强调行为实践与学习过程的统一,主张知识源自实践,在实践中寻求学习的最佳效果。在创业教学中,作者通常设计若干任务模块,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商务行为中发现问题、寻求属于自己的答案,激发其求知欲。
该理念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业教学中,作者通常设计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演说家,而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师、行动开展的教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3.2 以项目作为教学载体
近些年,作者所在学校引进SYB、KAB、模拟公司实训等较为成熟的创业培训项目开展教学。首先由教师通过系列设计组织学生分组确定项目,然后项目团队制定计划、实施推进,最后开展成果交流、展示、评价等活动(见图1)。教学计划以项目模块进行推进,如以SYB的十步分解若干任务、模拟公司实训的“8+X”模块等。
图1 创业教学开展流程示意图
教学中,有三个方面始终贯穿全过程。第一,项目贯穿全过程,将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让学生实现自己的想法、即学即用;第二,商业计划贯穿全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分析任务、制定计划、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构建起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第三,实操贯穿全过程,通过“上课、上班、上网”三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拘泥具体的教学形式,尽可能贴近真实商业环境,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突出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课程采用教学与实战并进方式推进,除课堂教学外,课后作者一般会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利用在线模拟平台,组织学生体验创业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模拟公司在线实训平台上,体验工商注册、经营策划、业务洽谈、财务核算、税务登记等,或在金蝶沙盘平台进行模拟经营推演;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线下销售、线上经营等活动;三是引导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大赛。
3.3 激励和考核机制
马斯洛动机理论认为,动机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需要,另一个是刺激。需要是内在的,是动机的起点和基础,但只有存在满足其的目标,才能成为动机[3]。而外界的刺激产生诱因,吸引个体活动,并使其趋向相应目标,进而成为行为的动力。动机的强弱,受诱因力量大小的影响。因此,在创业教学中,可以通过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其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这里的外部刺激就是激励与考核,而作者的做法便是遵循ARCS模型的满意策略。
(1)内部强化:以商业计划为主线和目标,让学生推进自己的项目、实现自己的想法,在贴近真实的环境中学有所得、即学即用。
(2)外部激励:一是将总评成绩的40%作为平时成绩,用作教学过程的考核与激励,范围涉及任务展示交流、课堂参与度、课后实岗质量等,按教学模块及时激励;二是根据模块考核结果进行排序,决定项目团队在下一模块中占据资源比例、优先权以及位置次序等,形成竞争,同时组织交流总结活动,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适时强化,维持后继学习动机。
(3)公平:一是开课即公布课程运作规则及成绩评判方式与标准,并得到全体学生的认可与承认;二是平时的模块成绩,由项目团队按规则与标准轮流负责计分,并适时公布与点评。
3.4 团队利益捆绑
“少数干、多数看”的“二八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一个团队中,习惯于“混”的人,不仅不愿付出,而且传播负能量影响愿做肯干的。这些在大学的课堂上,十分常见。动机理论认为,当个体对目标的认识由外部的诱因变成内部的需要时,这种认识就会成为行为的动力,进而推动行为[4]。这就是管理学中的目标激励。当团队与个人目标、追求一致时,便产生很强的群体凝聚力,迸发巨大的能量,进而带来高绩效。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组织、引导项目团队划分职责、明确分工。团队制定详细实施计划和运作规程,每个成员均有明确的业务范围与职责权限,模拟商业环境推进项目实施。另一方面,作者将40%的平时成绩与模块考核均以项目团队为单位进行评判,将项目组所有成员的获益进行捆绑。牢固的团队,就是利益与荣誉的共同体。当学生个人利益与项目团队一致时,学生对课程和项目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同时团队内部互相鞭策,团队之间相互竞争,动力十足。
3.5 教学评价反馈
教学评价反馈,是师生互动交流、有效沟通的重要手段,对前一阶段教学效果的评判以及后阶段教学组织、调整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有效的评价反馈,能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学生及时了解任务进展、目标达成情况等,便于其准确地做出评价、及时地调整行动方案,更好地调节学习动机、维持学习行为水平。
在创业教学中,作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评价反馈活动:一是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相互交流分享;二是学生对教师与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三是教师对学生阶段学习状况进行小结、反馈。过程中,主要遵循四条原则:(1)联系学生的学习目标与需求;(2)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收获和体悟等;(3)尊重学生的见解,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观点存在;(4)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必须有回应、反馈。
教学评价反馈中,教师更多地应该是提供机会给学生去总结,做必要的补充并结合实际工作或创业提出学生学习发展的方向和建议,并将学生学习成功归因于其自身能力和努力付出的结果,进一步激发后续学习动机。
4 结语
教学脱离实际、脱离实践,势必远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不是照本宣科就能达成的。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要认识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根本在于从教学理念和观念上进行改变,要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谋求自身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当然,大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和动机,也离不开自身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也是今后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