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河北民歌的交融性与异质性

2019-08-29江玉亭

人民音乐 2019年8期
关键词:小调交融民歌

■江玉亭

江玉亭 河北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河北自古就是华夏文明开发较早和多民族交汇的地区。近数百年来,随着统治中心的北移,河北一直属于京畿腹地,成为京城和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为河北和全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诸多便利。此外,这种交流除得益于大运河的舟楫之便,还得益于南北大道的贯通。明代郑方坤的一首《赵城杂咏》就述及了这条交通要道运输之繁盛:“两行驿树碧连天,击毂摩肩日几千。临洺关南东骑北,君看官路直如弦。”(乾隆二十一年《邯郸县志》卷十一)南宋范成大在行至安肃(今河北徐水)曾写有一首《出塞路》的诗,也道及了南北大道曾经的盛况,其诗前题记为:“安肃北门外大道容数车方轨”,诗曰:“当年玉帛聘辽阳,出塞曾歌此路长。汉节重寻旧车辙,插天犹有万垂杨。”

在这种民族文化大融汇的潮流中,河北民歌自然亦悉得其便,顺时顺势得到了大发展,其结果,产生了河北民歌的两大特色:一是使河北民歌带上了汉族甚或多民族的共有文化特质——交融性,同时也保留了其独异于世的自身特点——异质性,否则,它也是难以生存的。本文就河北民歌的交融性与异质性入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河北民歌的交融性

在《明清民歌时调集》①中有不少与现仍留传于河北的民歌有惊人相似之处,可以举出以下数种:

1.《姐在房中织红绒》与《绣丝绒》:

2.《高高山上一庙堂》与《长山号》

在《明清民歌时调集》中尚有数十首与现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北卷》中所录民歌十分相似的,例如:《乡老庆寿》与霸县《今年盛会多热闹》、《四季长春》与香河《春景》(二)、《绣荷包》与晋县《绣荷包》、《望乡》与晋县《妓女告状》(一)、《日落黄昏》与完县《大五更》、《盼五更》与南皮《进绣兰房》、《乡里亲家瞧瞧亲家》与冀中《走亲家》、《情哥门前一颗椒》与冀中《摘椒》、《九座州》与香河《绣兜兜》、《一更里天·边关调》与滦平《扫边关》、《杨柳青》与大成《织蒲席》、《骂街王奶奶住在街西》与大名《王婆骂鸡》、《似雪花》与石家庄《对菱花》、《姐在河边洗菜心》与盐山《丢戒指》、《赐儿山》与昌黎《逛赐儿山》、《妓女悲伤》与南皮《妓女悲伤》、《王大娘》与深泽《王大娘探病》……它们系同宗民歌承袭而来,可以确信,二者属于同一母体民歌无疑。

从明清至今,相隔数百年,曲调多无可考,仅从所录歌词来看,已显现出其时民歌的交融性特征。一首民歌的生成与延流是要经过千百年凝炼的,留存今世的民歌是洗尽历史铅华才流传于今世的。我们总不能说,以上所举的例子是河北的民歌手们从这些书本上学来的,这是有悖常理的。民间歌曲的流传是靠口口相传而延世的,他们不懂得有什么唱本之类的东西,这些也传不到他们手里,即使传到了,他们大都不识字,所以这些东西是和他们无缘的。他们的流传自有自己的一套门径——口传心授。这样流传下来的艺术才是真文物,是我们可以信得过的艺术本原。

民间音乐的流传是有滞缓性特点的,即它的生成非一朝一日之功,不是突变而是渐变的。河北省方志《冀县志》(卷七)中有这样的记载:“人心风俗之变,大抵始于都会,而乡里之间谨守古制,虽愚夫愚妇有终其身不可移易者。故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难易也。”故而,民间音乐的交融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要耗费时日的。就河北民歌的交融性特点,我想分以下两个方面来谈。

(一)见于文学层面

河北民歌中的歌词,尤其是小调中的某些歌词,其共性的东西多于其特异性的东西。比如,在搜集到的数十种的《画扇面》类民歌中几乎是千篇一律,变化很少,其歌词全为“天津城西杨柳青,有一个美女白俊英,专学丹青会画画,这佳人十九冬,丈夫南学苦用功,眼看来到了四月中”。这类歌词多少带上了些陈腐老套之气,毫无生气可言,这是河北民歌在交融性上的一个败笔。在这个层面上,河北民歌没有多少可以夸耀于人的成就。河北民歌中真正出彩、妙笔生花的歌词,反而是那些孤守一方、密不示人的山野之歌,如平山民歌手闫三妮的一些民歌。从这一点讲,文化交流的结果往往湮灭了民歌中原有的特性。

可以说,河北民歌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比如其表现题材的丰富,表现内容的广泛,既纵贯古今又横亘人间万象,它是往昔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蕴含的艺术信息量是所有民间艺术品种中最大的。

(二)见于音乐层面

如果说河北民歌在文学层面上尚有瑕疵可挑,而表现在音乐层面上的河北民族则可谓处处菁华、篇篇皆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1.歌体类型的多样性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流通力最强的小调歌曲上。江明惇在《汉族民歌概论》中所列汉族民歌的各种类型河北民歌无一不包。仅在“时调”一节中,他就举出16个河北民歌的例子,这种歌体形式“全员化”到位的现象足见河北民歌的交融性之强。

河北本不产茶和稻,却有不少的采茶歌和秧歌;有些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的调子却出现在河北民歌中,如泗州调、凤阳花鼓调、无锡景都为其所使用;有些民歌中所见的“福州城”“兰州城”皆是外地民歌交流到河北的结果。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有一次民歌集成开会,我们谈到河北民歌《十道黑》等民歌是受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影响。当时尚在山东工作的苗晶同志听后就笑了,说:“我们还说《沂蒙山小调》是受了河北民歌的影响呢。”可见,传至今日,确也难以分清到底哪首歌是彼由此来,还是由此彼出了,只能说,这是文化交融的结果。不过,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时尚小令”条中即谓:“元人小令,行于燕赵,后浸淫日甚。”说明至少在元代,河北就已是时尚小令和民歌时调的发生地了。

这种交融性还表现在民歌的不同品类上。小调歌曲是流通力最强的,河北多小调,几乎是小调歌曲的海洋;山歌是流通力最差的,所以少山歌,与小调相比显得贫弱不堪。另从地域区块上分,山西虽与河北临接但由于大山的阻隔,两省民歌相类同的并不太多;而与之相邻的山东、河南及东北三省因为全为平原地区,相类或相同的民歌甚为多见,显示文化交流上的频次增多。湖北杨匡民同志说,抗日战争期间他生活在缅甸,河北民歌《河间小调》亦曾流传至此。此又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小调歌曲超强的流通力。

河北民歌的交融性还表现在其体裁类别的多样性。河北民歌的类别几乎涵盖了民歌的所有形式。仅号子而言,不仅有海洋号子也有内陆号子,既有渔民号子也有夯号、航运号、搬运号;小调自是无处不在的歌曲类型;此外,各种各样的花会歌曲多达数十种很富有特色;遍布城乡的叫卖调不仅品类多且不乏精品;儿歌、山歌虽数量不甚多,但也有各自的特色,少数民族民歌有满族民歌和回族宗教歌曲;风俗歌则可见到念佛调、哭丧调、下神调。民歌中所能见到的品类可谓包罗万象了。

2.变体类型的多样性

南北文化的多频次交汇使河北民歌大受裨益,它展开了飞驰的翅膀在音乐的发展与成熟上大展其才。这首先表现在多种歌体形式之变体类型的多样性上。

以《茉莉花》类民歌为例。冯光钰同志曾于2003年电话告我,有一位台湾学者去英国访问,见到乾隆时期首任驻华大使的秘书约翰·贝罗(1764—1848)写的《中国游记》一书,该书第315页上刊有一首中国民歌《茉莉花》。这位约翰·贝罗先生来华时间是1792—1795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适逢乾隆83岁米寿,此正逢英国使臣马戈尔尼来华谈判建交,他也参加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庆典活动,连看了三天大戏。此歌与江苏的《茉莉花》几无二致,说明至少在此时,河北也流传这首歌了。由于文化认知的不同,采访者把这首歌记成了宫调式,因为西洋音乐中只有大小调,没有徵调式。这首《茉莉花》恐怕是用现代记谱技术记录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有这首歌为参照,我们可以见到多种形态的河北民歌茉莉花。为了研究方便,我将流传于河北的具有代表性的此类民歌按照由简及繁的原则综列于下表,因篇幅所限,仅节录开头一句以便对照比较(见谱例1)。

3.结构类型的完整性

河北民歌的交融性还表现在曲体结构的多样性。单就乐段结构而言,单乐句结构、二句式结构、三乐句结构均不乏范例,至于四句式结构就更是比比皆是,尤以小调突出。河北还有不少在四句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类型化”式结构,如《青羊传》类民歌等。歌体更加长大,结构更加复杂的多乐段民歌亦屡见不鲜,其歌体常呈现非常复杂的结构形式,如滦南《叹鹦鹉》、大城《伍子胥过江》、昌黎《逛赐儿山》、围场《啰嗦五更》、昌黎《红月娥做梦》等。其中有的民歌已带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表明河北民歌在此层面已得到长足的发展,这类内容,我们无法在本文中展开来说。

4.旋律发展的技巧性

在民歌旋律的发展技巧上,河北民歌手显示了超高的聪明才智。以高邑扇鼓《对花》为例,民间艺术家就做了高妙的艺术处理(见谱例2)。

这是一首对应两部分组成的上下句结构的民歌。河北民歌多有《对花》《对十》等一问一答式的盘问花名的曲子,多为上下句结构,即问和答多为同一曲调的反复。这首歌的变化就丰富多了,它的问答两部分是由两种音乐素材组成,且差异很大。问的部分是比较方整的两个乐句(各2小节),它的扩充发生在“对”的部分。按照一般规律,“问”为两个乐句、四小节,“对”也应该大致对称,但这里为了表现上的需要,打破了方整性的格局。它的第三句是对称的,两小节结构,但在第四句实词只用了整句唱词的“荷花开花在”五个字,而将“水里”两字断开,留作扩充使用,旋律扩展至第五句后仍不是兴,实词用完了就用衬词,又扩展成第六句,直到第七句的上半句扩充旋律才告完成,之后接以收束的两个尾音,煞往全曲。这种扩展的素材来自第四句(而第四句的素材又源于第一句),旋律将它作多种形态的变化与引伸,使这一核心音调作了最充分的展示后才予以收束,艺术上确实收到了完美的效果。之所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河北民间艺术家是充满艺术灵性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小技术环节上他们也不会轻易迁就,必达最完美的艺术结局才肯罢休。

前面我们说过,《画扇面》一类民歌的歌词太过板滞,多少带有一些陈腐老套的俗气。但就是这老套的歌词拿到民间艺术家手里,他们并没有以老套对老套的办法轻易放过,而是发挥其音乐上的天才悟性,将这些歌词做了多侧面的音乐呈示。仅在河北,不同音乐形态的《画扇面》就不下一二十种,这不可能不说是河北民间艺术家展示其艺术创造力的又一范例。

二、河北民歌的异质性

交融性与异质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因子。交流的结果会产生同质化,但在同质化的进程中会因地域的不同和文化、风俗等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变异,从而产生异质化的艺术,河北民歌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实际上,在上一节谈到的一些例子中,即是既包含了交融性的特点又彰显了异质化的印迹。在许多国人的眼里,河北民歌往往缺少特点。这句话说对了一半,即他们只看到了河北民歌中交融性的一面,而对它异质性的东西则见得不多甚或太少。下面,我想就河北民歌中独异于其他民歌的特征作一简述。

(一)见于文学层面

河北民歌中并不缺少妙笔生花、充满艺术个性的作品。例如:《你走那梁来我走沟》(平山县,阎三妮唱)

1.你走你的格梁梁来们②走们的沟,咱二人计呀摆呀摆摆手。2.梁梁上的草来沟沟里的水,咱二人咋好没拉亲过嘴。3.坡高坡低长火蒿③,我因为瞭你拍④成一条道。4.房檐底下垅过葱,思思谋谋操的你的心。5.山雀落在葛针上,要死要活咱相跟上。6.阳坡里的糜子北坡里的谷,们因为想你背地里哭。7.千里的闪电百里的雷,们心里有谁就是谁。8.南天门上云遮云,人再难活不过人想人。9.倒坐门限丢了一个盹儿,忽啦啦⑤想起心上的人。10.心上的人常不在,绕眼的蝇子打不败。

两首充满童趣的儿歌让人回味无穷。《坐门墩儿》(保定市):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啼哭吗乎⑥要媳妇儿。要媳妇干什么?做鞋儿,做袜儿,睡不着了说话儿。《偷桃儿》(保定市):小偷儿,偷桃儿,叫人逮住薅毛儿,薅几根儿?薅三根儿,拿回家去掸蛐蛐儿。

(二)见于音乐层面

这个题目过于宽泛,我们只能就河北民歌中最能展示其特性的部分做“蜻蜓点水”式的点示一二。

一首《孟姜女哭长城》几乎唱遍了大江南北,但河北晋县民歌手苑振发演唱的此歌却颇有自己的特色,引得许多北京的专家交口称赞:“唱的蛮有味道!”如果大家能抽出点时间再听一听张北民歌《回关南》、东光夯号《落三嗨》、平山阎三妮和张家口以北坝上各县民歌手所唱的一些民歌,相信对“河北民歌没有特点”的印象会有所改变。

河北民歌中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它对于远关系转调的运用。四、五度转调在河北民歌中比比皆是,二度调、三度调的远关系转调也屡有所见,但更为称奇的是流传于沧洲泊镇(现为泊头市)的高跷调。短短一首歌,多次作频繁的远关系转调,而且听来和谐、清新。下面是著名歌手石广波演唱的《王孙公子逛花园》。为使大家能在音乐形态上有一直观的了解我采用了固定调记谱,这样,它们的每个音位在歌中都是清楚的(见谱例3)。

为了探究这首歌的来龙去脉,我曾四下泊镇,三下大名,不仅揭示了这首歌的转调规律,还找到了与它同宗同源的一批大名民歌,并理出了它们的衍变轨迹。

在河北民歌中,还有一种姑且称为“调式模拟”的调关系,这是一种在技术层面挖掘的比较深的旋律发展手法。调式模拟为一曲调对另一曲调在另一种调式上的模拟式重现,如将其改为同调式记谱的话则可清楚地看出与另一变体曲调的相似形态。就河北民歌来说,宫、商、徵、羽各调式均有互相模拟的情况,角调式的模拟也有所见。可以说,这是一种“脱胎而不换骨”的有效变异手法。下面附一个宫-徵调式模拟的例子(见谱例4)。

上面两首歌,A为《小看戏》(采集地不详),B为唐山《小看戏》,为同一母体民歌作两种不同调式衍化的变体。在此例中,一曲调是始终模仿看另一曲调往前序进的。第三行谱将B的旋律作了上方四度移位,移至A的原位调,仍以宫调式记谱,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二者音乐形态的相似。当然,如果将A的旋律移低四度与B相比较,情况亦然。

就河北民歌所见,除四、五度调的模拟外,二度调甚至三度调的模拟均有所见,因篇幅有限不再一一举例了。另外,我写了一篇谈河北民间音乐中的多调性建构的文章⑦,可供参阅。

(三)河北民歌的二度利用

不管是为河北民歌的交融性所感还是为其异质性所动,河北民歌还是引起了不少作曲家的青睐,被运用到了他们的作品中,在全国乃至国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较著者有:河北民歌《小白菜》和《青羊传》成为民族歌剧《白毛女》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其中《北风吹》是由《小白菜》改编的,《我盼爹爹心中急》是由《青羊传》改编的。原中央乐团(现为中国交响乐团)曾将河北民歌《小放牛》整理排演并灌制唱片,成为此歌的标准版本。传遍全国的歌曲《解放区的天》是根据南皮花狸虎调《十个字》改编的,曲调相差无几。用冀中民歌《好八路》改编的舞剧《白毛女》中的插曲《大红枣》和根据滦县民歌《小放羊》改编的舞曲随着“样板戏”的传播而声名远扬。作曲家张寒晖根据民歌《摘黄瓜》填词的《去当兵》曾在抗日战争年代风靡一时,起到了很大的战斗鼓舞作用。经作曲家李群根据昌黎民歌《茉莉花》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经中央乐团演出后产生一定影响。

河北民歌对其他民间音乐品类的影响也是显然易见的。天津铁片大鼓是由河北民歌《妓女告状》演化而来的一个重要曲艺品种。张家口坝上地区流行的说唱“戳故洞”是由张北民歌《小两口拜年》演化而来的。评剧的前身是冀东莲花落,而后者又是在冀东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

仅从以上诸种例证可知,河北民歌是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再生力,沉潜其间当能收获意想不到的艺术瑰宝。

①[明]冯梦龙,[清]王适绍、华广生编述《明清民歌时调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们:我。

③火蒿:一种能拧火绳的草。

④拍:踩。

⑤忽啦啦:猛然间。

⑥啼哭吗乎:哭着闹着。

⑦江玉亭《谈河北泊镇高跷调远关系转调》,《中国音乐学》201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小调交融民歌
真美
四 季 相 思
思 夫
五河小调
藤县水上民歌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交融的独特优雅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