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亦柏:大提琴艺术的追梦之旅

2019-08-29余亚飞

人民音乐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提琴刘老师教授

■特约记者 余亚飞

余亚飞 上海音乐学院在站博士后

2018年2月,陈亦柏参加并获得第十一届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国际大提琴比赛第三名。同年9月,他又在第六十届乔治·埃涅斯库(George Enescu)国际大提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2019年6月27日,第16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落下帷幕。年仅17岁的陈亦柏在决赛中取得大提琴组第五名的佳绩。回溯“柴赛”的历史,1998年,仅有秦立巍在该赛事大提琴组中获得第2名。时隔20年之后,陈亦柏成为该组别第二位闯入决赛并获奖的中国人。陈亦柏为何总能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在这背后蕴藏着哪些耐人寻味的艺术体验?而他的这些艺术体验又有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呢?赛后,笔者对陈亦柏及其家人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探寻陈亦柏大提琴演奏艺术的追梦之旅。

一、大提琴艺术之源

2001年9月,陈亦柏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母亲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二胡演奏家陈春园教授,父亲是一名影视编导。据陈春园教授回忆,有一次,她开车带小亦柏外出,音响里播放的帕尔曼演奏的《辛德勒名单主题曲》竟然让原本在后座玩耍的他听得泪流满面。那一年陈亦柏只有3岁。于是,他母亲又试着播放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的音乐给他听,低沉的大提琴最令他着迷。此后,小亦柏渐渐爱上了马友友的大提琴音乐。可以说,他的童年是听着马友友的唱片长大的。在他母亲的引领下,陈亦柏从4岁半开始接受“上音附中”的邹旭平教授的启蒙,学起了大提琴。

从5岁半到15岁出国前的近十年里,陈亦柏一直师从刘美娟教授学习。刘老师非常重视音阶等基本功的训练,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刘老师的“大树理论”给陈亦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搞乐器演奏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如果树的根扎得不够深,树的上面是无法开花结果的。反之则亦然。”在“上音附中”的学习期间,陈亦柏特别享受舞台上的个性化表演,有时候让人觉得他像是脱了缰的野马一样。每每此时,刘老师都会微笑地教导他说:“音乐个性是寓于音乐共性基础之上的表达。这种个性表达不能过度使用,它需要在一定的框格中才行之有效。”刘老师并没有全盘否定或扼杀他的表达方式,更像是悉心修剪着旁生的枝芽,让小树茁壮成长。在今天的陈亦柏看来,正是刘老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使他如一棵根基深厚的大树,为日后的开花结果蓄积能量。

二、大提琴艺术之缘

在陈亦柏出国后的大提琴艺术求索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丹戎诺·石坂(Danjulo Ishizaka)①教授。石坂教授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大树理论”基础上让他开花结果的人。2016年11月1日,陈亦柏在德国鲁特斯海姆的大提琴艺术节上认识了石坂教授,两人一见如故,交流过程无比默契。陈亦柏非常喜欢他的演奏和教学风格,石坂教授也欣然答应收他为弟子。由于陈亦柏年龄尚小,教授还答应成为陈亦柏的监护人。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帮助,陈亦柏也不能顺利到柏林留学。石坂教授为人真诚而又低调,也为陈亦柏树立了榜样。他们既是师生,又像兄弟。陈亦柏亲切地称他为“党哥”。

陈亦柏经常跟石坂教授分享他在音乐上的一些想法,而教授也总是认真倾听陈亦柏的声音。记得有一次在他课堂上,亦柏问老师是否可以运用他琢磨出来的一种大提琴演奏指法。石坂教授在不断地尝试他的指法后,认为亦柏的指法比原来的指法更科学。石坂教授还说他要努力改掉他原来的指法,这让亦柏受到莫大的鼓舞。他看到了一个好老师应有的品质和胸怀。石坂教授早已是多项国际大赛的获奖者,也是国际上最优秀的演奏家之一,但他还能如此谦虚。在陈亦柏看来,这就是演奏家的优秀品质和成功之处。他从石坂教授身上领悟到了“做乐先做人”的艺术真谛。

此外,王健、David Geringas 、Marti Rousi、Tsuyoshi Tsutsumi、Wolfgang Emanuel Schmidt、Jens Peter Maint等优秀的演奏家,也为陈亦柏的古典音乐之旅开拓了视野。同时,他们还为陈亦柏提供了很多演出机会,邀请他参加欧洲各国的艺术节演出。毋庸置疑,这些演奏家都是陈亦柏大提琴艺术之旅上的领路人。

三、 大提琴艺术之思

2018年2月,陈亦柏参加鲁托斯拉夫斯基比赛,同年9月又参加了乔治·埃涅斯库国际比赛。参加这两个比赛是他积累曲目和经验的过程。相比这两个比赛,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难度更大。因为今年提交录像视频后,入选资格名单公布的时间太晚,直到5月才知晓入选名单,因此陈亦柏准备曲目的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他每天都会读谱,并给自己制定练习计划。同时,还有同一曲目的不同演奏版本的反复聆听。对比不同版本后,再融入到自己的演奏中。这种吸收和融合不是机械模仿,而是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同时,陈亦柏还和他的钢琴合作者不断地排练和磨合,不论演奏什么体裁的作品,他们都是以彼此互为主体的方式完成这个作品。他们合作的过程总是非常默契和惬意。

比赛结束后,陈亦柏跟笔者分享了两点感受:其一,他参加比赛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古典音乐。作为音乐传播者,他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传递古典音乐的美;其二,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内心感到无比自豪。因此,他也将尝试向世界传播中国音乐。

陈亦柏为何能在这些国际大赛中脱颖而出?除了他有艺术追求和良师益友之外,还有值得我们思考的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的熏陶。陈亦柏告诉笔者,母亲对他的大提琴演奏艺术启迪深远。他认为母亲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实事求是”,她通过言传身教让他明白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务实、真实,这一点也体现在他的音乐里面,即他的每次演奏都是他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而当下的国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热”的现象,但又有多少家长是抱着无功利的心态让孩子学习艺术并参加比赛?又有多少追梦者是真正从比赛中感受到了乐趣?大多数的琴童变成琴师、琴家,他们缺少的不是技术,而是“不忘初心”,回归到音乐最本真的体验。正如陈亦柏所说:“体验和享受音乐的过程最重要。”此外,潜移默化中,他的演奏也融入了独特的中国韵味。从他的大提琴演奏中,无不蕴含着他母亲传承给他的民族音乐基因。这不仅为音乐作品注入了新的元素,也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二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的接续;陈亦柏在“上音附小”和“上音附中”浓郁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十余载,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同时,他还曾于2013年、2015年考取加拿大晨兴音乐桥;2015年入选汤沐海先生发起的“音乐小天使”优才培育计划。通过这个计划,陈亦柏获得了与爱乐乐团等专业乐团合作演出的机会。这些演出活动都为陈亦柏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追梦之路漫漫,诚愿陈亦柏扬帆再远航!

① Danjulo Ishizaka是一位出生在波恩的德日混血儿,他毕业于柏林艾斯勒音乐学院。先后任柏林艺术大学UDK的大提琴教授、瑞士的巴塞尔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1998年获加斯帕尔·卡萨多国际大提琴比赛第1名,1999年在维托德·鲁托斯拉夫斯基大提琴比赛中获第1名。2001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著名ARD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第1名。2002年,他获得伊曼纽尔·福尔曼国际大提琴比赛的最高奖。他一直与世界各地的著名乐团合作演出,如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德累斯顿管弦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东京交响乐团。布拉格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比利时国家乐团等。Danjulo Ishizaka的首张CD由Sony BMG录制,他与钢琴家Martin Helmchen合作完成录制了布里顿、弗兰克和门德尔松的大提琴奏鸣曲专辑。2006年,这张CD获得了德国“古典回声”大奖。2014年,他与Pavel Haas Quartet录制的舒伯特弦乐五重奏专辑获得年度“留声机”大奖。

猜你喜欢

大提琴刘老师教授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大提琴演奏的悲剧审美表达——以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大提琴的沉静之美
刘排教授简介
幽默的刘老师
浅谈大提琴演奏中的肢体语言
动手去学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