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善 平易近人
——记上海音乐学院钱亦平教授
2019-08-29姚红卫
■姚红卫
姚红卫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钱亦平,上海音乐学院学科带头人,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艺术管理系主任等。
2017年9月,上海市教委发起“美丽上海追梦人”——上海市先进典型之教师世家征集活动,钱亦平教授家庭成为入选的50个典型中唯一一个高教系统家庭。同年12月1日出版的《上海教育》期刊以“钱亦平家庭:三代博导谱一曲不变的‘育人’华章”为题介绍了这个非同一般的家庭在教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父亲钱仁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内地第一位音乐学博士生导师,学界公认之百科全书型音乐大家;女儿王丹丹,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音乐学系主任。此外,钱家还有4位教师:大哥钱伯初,兰州大学物理系教授,闻名于量子力学界;二姐钱乐知,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钢琴基础教研室主任;三姐钱秋宇,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科研成就卓著;外甥女黄晓红,上海时代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一门三代7位教师,平均从教年龄超40年,教师世家,名副其实。“扎根基础教学”“扎根讲台”是他们的共同坚守。若给钱家设几个关键词,“坚守三尺讲台、博学通达、爱钻研、公益心”则是绕不过的坐标。钱亦平是此不平凡教育家庭的核心成员,继父亲钱仁康之后,她也成为国内音乐分析专业的知名学者,秉承父亲坚守基础教学、坚持阅读写作、待人谦逊友善的良好家风,并将之延至下一代。
一、教学科研 砥砺前行
钱亦平1946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无锡,1965年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毕业后直升本院“民族理论系”(现“音乐学系”)本科,1970年毕业。1973—1979年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记者,在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第二年(1979年)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作品分析”专业研究生,师从钱仁康教授。1982年6月,以论文《再现的结构功能和表现功能》通过答辩,获硕士学位。当时的答辩组长为丁善德教授,答辩委员包括陈洪、桑桐、朱践耳、钱仁康、沈旋。读研期间,钱仁康先生传授给她系统的音乐作品分析知识,令她终生受益。硕士毕业留校后接过钱先生教棒,主要讲授“音乐作品分析”。作为家中最小的女儿,钱亦平深受父亲及大哥、二姐教学理念影响,即注重基础课、本科生课的教学。她始终认为,本科教学是一切层次教学环节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是重中之重。直至退休,她从未离开本科教学一线,在本科教学中投入大量时间、精力。2008年,应钢琴系主任之邀为该系四年级本科生新开“钢琴音乐分析”课,在极短时间内设计了一学年的教学方案,这门课她一教就是8年,直至退休,才由其学生续教。
自1982年任教以来,她教过各个教学层次的课:本科、夜大学、专升本、助教进修班、研究生课程班、硕士、博士;教过5个系的课:作曲系、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艺术管理系、钢琴系。所授课程包括: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大型曲式分析、曲式发展史、钢琴音乐分析等。除上海音乐学院外,还应邀在上海其他兄弟院校及外省市(青岛、杭州、银川、深圳等)授课。2016年70岁退休后,仍在“上音”和上海师大音乐学院继续指导11位研究生。
“教书是良心工程,从事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钱老师如是说。她想方设法使讲课既富逻辑又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兴趣。她具广阔的国际视野,及时将国内外最新教改科研成果引入课程,每年都会更新教学内容。授课富于前瞻性,以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上,钱老师严肃中不乏幽默,沉稳中透出灵活,详实介绍、精妙解答、贴切举例、思路清晰。课下,许多学生与钱老师成为知心朋友,同学参加辩论赛,她亲自加油鼓劲,同学参加“元旦迎新”,她担任钢伴。“亦师亦友”成为钱老师教书育人的真切写照。
她与父亲一样,除教学外,研究为生活第一要务,写作是每日必做功课。钱亦平始终认为,教学必须与科研相辅,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不断出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多年来,她始终坚持教学改革,在拓展教学领域、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成绩突出。迄今出版著述和专业教材十余部,力求在开辟新领域的同时将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向前推进。2002年,她所在的“西方音乐史论教学研究”项目组获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所开设的“音乐作品分析”课于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首批百门精品课程之一。2012年,论文《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二等奖。逾83万字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与钱仁康合著,2001)目前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属内容最广泛、阐述最详尽的一本,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外国音乐欣赏》(第二版,与钱仁康合著,2007)将音乐分析与音乐欣赏有机结合,是音乐史论教学的有效辅助教材,荣获“教育部全国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其中音乐教材仅两本);2007年,《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与王丹丹合著,2003)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和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2011年,编著的教材《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2006)荣获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其他代表性学术成果还有:《德沃扎克——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1982)、《丁善德的音乐创作——回忆与分析》(1986)、《世界著名交响诗欣赏》(1989)、《音乐欣赏指导》(1995)、《音乐分析 学海津梁(钱亦平音乐文集)》2007)等。
唯有科研,方能将前人学术成果向前推进。钱亦平研究领域主要涵盖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体裁学、曲式类型学、曲式发展史。1990—1991年,她远赴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音乐作品分析,师从瓦连金娜·尼古拉耶夫娜·赫洛波娃。父辈的研究领域以古典、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为主,钱亦平及其团队则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及20世纪音乐研究领域继续推进。音乐体裁研究和曲式发展史研究是钱仁康先生多有涉及但尚未完成的工作,钱亦平教授深知父亲心愿,与女儿王丹丹教授联手申报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和教育部科研项目,于2003年完成合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后又与王丹丹、邹彦两位教授合作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曲式发展史纲要》也已结题,待出版。该课题可谓世界级难题,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具体内容包括:探索中世纪词乐结构的类型;研究总结西欧早期音乐体裁如格里高利圣咏、弥撒曲、经文歌、康塔塔、清唱剧、受难曲、牧歌等的曲式结构特征;概括总结20世纪音乐的结构思维和结构类型等。
作为导师,参与研究生教育25年,她深刻体会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高校科研的前沿阵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研究生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研究生课程建设是学校科研的命脉,对学科研究具有重要推进作用。钱老师迄今共培养了18位博士,44位硕士,他们中许多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学生毕业论文有11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论题涉及20世纪作曲家作品、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后期浪漫派作曲家作品、跨学科研究等不同范畴。
钱亦平认为,搞科研要抱有“吃不香饭、睡不好觉”的一股劲,怀如痴如醉一根筋,才能投入其中,取得成果。她虽步入花甲,却老当益壮,仍奋斗在学科建设的最前沿并乐在其中。
二、心系学院 乐于奉献
走在“上音”校园,你常会看到肩背一小包,手拎一大书包,满头银发,开朗、慈祥的钱奶奶(学生对钱亦平教授的爱称)。她可谓一辈子心系“上音”、奉献“上音”的多肩挑教授。在肩负学科带头人、本科教学、硕、博研究生导师重担的同时,还长年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作为一名老党员,她爱岗敬业、深受学生爱戴和同行尊敬。1995-2001年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用踏实勤恳的作风兢兢业业工作,以强大崇高的人格魅力团结全系教师,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把全体教师凝聚在一起进行教学和学科建设,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带领全系将“音乐学”在“上音”学科建设中第一个成功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欲建立新兴学科艺术管理专业,此时,钱亦平教授因患病已卸任音乐学系主任职务,但她仍是呼声最高的艺术管理系领导人选,最终,她顾全大局,不顾患癌还在5年危险期内,带病上任至2006年。期间协同院党支部和其他筹备组成员,在课程设置、教师引进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出谋划策,为艺术管理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她兼任的行政职务还有院党委委员、院妇委会主任等。
在“上音”任正处级21年,钱亦平教授是一位群众爱戴、有口皆碑的好干部,她心地善良,想群众所想,从不争名夺利。任系主任期间,多次把职称晋升、增加工资等机会让给其他教师;自己罹患重病,却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特殊要求,总是牺牲自我、顾全大局,义务承担许多份外工作。因工作经常晚上10点前不回家,一次因过度劳累血压飙至110—220,硬被老伴和女儿“押”到医院。
作为系主任,钱亦平注重对中青年教师和学科梯队的培养提携,热情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与学科梯队成员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方面紧密合作,对形成结构合理的教研梯队及“上音”音乐分析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和工作半个多世纪,钱亦平对“上音”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的爱。作为教师,她教风严谨、师德高尚,培养了大批学子;作为学科带头人,她凝聚队伍、专注科研,深谙学科建设之要害;作为干部,她身先士卒、顾全大局,积极为学校建设献言献策;作为党员,她服务群众、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作表率。无论在哪一个岗位,她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爱岗敬业,师德模范。任音乐学系主任期间,体检医生曾叮嘱她体内有肿块,需三个月随访一次,但她因忙于工作而将之抛于脑后,竟然拖延7年未作检查,致使2000年发展为癌症并施行手术。大手术后,钱亦平立即在病床上批阅研究生考卷,边化疗边参加研究生答辩,致白血球骤降至2000以下,不得不中止化疗。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学校的发展和教学工作在她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钱亦平生性乐观,常忘记自己生过大病,还笑言亲身体验到精神力量对防病治病的巨大作用。手术后,做事一如既往雷厉风行,对生病之事“一笑而过”。退休后仍担负一些教学、科研工作,每天虽紧张,但充实愉快,要求自己必须咬紧牙关完成限时任务。钱亦平工龄46年,而改革开放的40年正是她踏入教育工作岗位后奋斗的40年。她常言自己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亦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奋斗者。作为上音一分子,她还积极著文宣传、纪念本院老前辈、老专家,所写纪念文章或发言稿如《谭冰若先生追思会发言》《桑桐先生的多彩人生及人格魅力》《丁善德先生的人格魅力》《我的邻居黄晓同先生》等,而专文介绍老一代音乐家如《中国风格钢琴创作的成功探索——王建中教授的钢琴作品特色简介》《矢志探索,锐意创新——桑桐教授钢琴作品的风格和特点》《跨界游走的高手——为谭冰若先生画像》《独树一帜的丁善德先生的钢琴创作》《陈聆群教授〈八十回望—我的音乐历程〉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勾勒陈聆群教授肖像》《低调、精美——王建中先生其人其作》等,无不体现出她对学院、对师长的深情厚谊。
三、与人为善 胸怀大爱
钱家子女仿佛自出生就有慈善和公益的基因,和父亲一样,钱亦平给同事的印象总是勤恳、谦虚,总把别人的事放心上。帮助有困难的人,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物力,是钱家最核心的“价值观”,关心帮助身边的困难师生对钱老师来说似乎已成习惯。上世纪90年代,在学院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之余,钱老师受邀每周一次不辞劳远为热爱音乐的离休局级干部上音乐欣赏课。根据老年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从不缺席。此类班的特点是学员永不毕业,从不离班,这为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上完一轮后就要修改教学方案,如:上一轮讲音乐体裁,下一轮则讲音乐史发展脉络。此课一直到她患癌症不得不接受手术、化疗才停止,转由学生续上。钱老师离班之际,老年学员赠《音乐圣经》一书以表对她的敬意和感谢。
钱老师现住小区有各种老年班:合唱、编织、戏曲、拳操、舞蹈等。许多老人或过去学过钢琴,或因儿孙学钢琴,自己也产生兴趣,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她知此情况一口答应小区居委会,自己退休后每周一次义务为老人们教授钢琴。2016年退休她便即刻承担起这一教学任务,且分文不取。该班共有十几位学员,最年长的94岁,分两个小班,每周轮流来上课。教学采用让学员自选曲目、一对一的方式,她为每一位学员辅导并示范,学员录像,回家后对照学习。去年年末,钢琴班有十来位学员为小区居民举行了钢琴汇报会,钱老师自己也现场演奏了四首乐曲。总结会上,老年学员有的说自己家里的钢琴盖永远是开着的,高兴时就随时练弹,有的说自己和老伴在家里“抢”琴弹。“看到自己的教学能为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做一点小小的贡献,我特别开心”,钱老师说。
2006年,经一位研究生牵线,她和女儿开始向云南等地的贫困学生捐款助学,仅此一年,便向学生或困难人士捐款达8000余元。她常年主动关心学校的退休老教师和困难学生,学校教职工及家属患病,钱老师常去探望、捐助。2007年,她与“上音”一位癌症复发女职工结为互帮对子,不仅给与精神鼓励,还给与经济援助。她向一位独居、身患脑溢血的退休教授每年定期帮助2000元,直至该教授去世。2013年至今,她连续多年在学院“筑梦音乐 爱心助学”项目上资助多位贫困研究生,还连续多年为红十字慈善机构捐款表达爱心。可以说,钱亦平身上闪耀着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教师的慈善之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情系群众、关爱他人的胸怀。邻居们常讲:钱教授为人直爽率真,处世谦逊,从不摆架子,乐于助人。正如她的名字“亦平”,生活“平淡亦真”。原在出版社工作的丈夫,因用眼过度导致右眼失明,左眼几近失明,“现在,我就是他的拐杖了”,即使有钟点工,家务她也亲力亲为,“付出即大爱”已成为钱老师的坚定信念。
良好家风,低调生活。钱亦平家庭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徐汇区最美家庭,2017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家庭。她本人1997年获上海市育才奖;1998年获上海音协“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0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2005年获文化部第七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获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2009年获“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百位优秀女教师”称号; 2011年获“第六届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获2013年度上海文艺人才基金“文艺人才奖”;获2014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这些荣誉不仅是社会对她优秀品质的充分肯定,更是她追求真善、奉献大爱的人格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