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预处理配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2019-08-28陈晨田静冯秋菊晏飞
陈晨,田静,冯秋菊,晏飞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2.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重庆 401220;3.重庆市江北区中医院,重庆 400025)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而导致管腔阻塞或狭窄,使心肌缺氧、缺血甚至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短暂性缺氧与缺血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疼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本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随着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向,特别是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本病常见于中老年男性[2]。本病对日常工作、社交活动、学习造成一定困扰,故对于本病的治疗,尤为重要。笔者采用电针内关、膻中、心俞穴配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并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五病房及门诊就诊的60例患者,并符合“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断标准,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内科学》[3]胸痹的诊断标准。①以胸部闷痛为主症;②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③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后、用药后可缓解;④中年起病。
1.2.2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临床实用心血管病学》[4]中相关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 40~70岁,男女均可;②符合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诊断标准;③心绞痛分级符合Ⅱ级、Ⅲ级;④发病时间≥3个月,每周发作次数≥2次;⑤患者自愿参加本次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在最近 2周内未使用过或未服用过任何药物。
1.4 排除标准
①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及其他心脏疾病或非心脏疾病所致胸痛者;②合并高血压危急重症、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及严重肝肾、造血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原发疾病者;③合并严重感染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不能配合治疗者;⑤晕针晕血及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⑥依从性差、不配合药物治疗者;⑦正在参与其他药物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电针治疗。取内关、膻中、心俞穴,气滞血瘀加血海、太冲穴;痰湿闭阻加中脘、丰隆穴;心肾阳虚加心俞、肾俞穴。用碘伏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后,采用 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内关穴直刺0.5~1寸,膻中穴平刺0.3~0.5寸,心俞穴向脊柱斜刺0.5~0.8寸。待针刺得气后,内关、膻中、心俞穴接 G6805治疗仪,使用疏密波,频率 2 Hz,电流强度0~2 mA,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电针6次,休息1 d,共治疗4周。
同时予以口服复方丹参片(北京大恒倍生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475),每次3片,每日3次,共治疗4周。
2.2 对照组
予以口服复方丹参片(北京大恒倍生制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475),每次3片,每日3次,共治疗4周。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变化,心绞痛程度的改变和临床疗效。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 CCS)把心绞痛严重程度分为4级。
Ⅰ级:一般日常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等)不引起心绞痛,长时间、劳力、快速度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Ⅱ级:日常体力活动轻微受限,在快步、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 200 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在一般条件下以一般速度在平地步行200 m内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Ⅳ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也可引起心绞痛。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分级降低2级,原为Ⅰ、Ⅱ级者心绞痛基本消失,超过一般体力劳动不出现心绞痛。
有效:心绞痛分级降低1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心绞痛。
无效:心绞痛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未达到改善程度,低于一般体力活动亦出现心绞痛。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均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发作频率(次/周) 持续时间(min)治疗组 30 治疗前 9.22±1.95 11.22±1.03治疗后 2.04±1.141)2) 3.51±0.911)2)对照组 30 治疗前 9.24±2.11 11.19±1.11治疗后 3.29±1.011) 6.02±0.931)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表明电针预处理配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全国范围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便溶栓、急诊冠脉搭桥、介入开通“罪犯”血管明显减少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但在临床中一直无法避免心肌缺血所带来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在并发有糖尿病的情况下,AMI住院死亡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如何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是心脏病医务人员及科研工作者要攻克的难题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代医学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手段较单一,药物治疗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西药虽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缓解疼痛症状,但无法彻底根除病灶,长时间口服西药会引起头晕、头痛、心悸、恶心呕吐、身体虚弱及药疹等不良反应,易引发患者不良情绪,影响生命质量[6]。可见,对于疾病的治疗,所应该采取的方式、方法对身体是否造成影响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寻找一种健康、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是尤为必要的。现代研究表明[7],电针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具有操作简便,调和机体功能,对身体无不良反应等优点。电针预处理是针灸“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体现。电针预处理是预防缺血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频发性心绞痛等)有效手段。电针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有许多相似之处,能够诱导脑缺血耐受,对心肌缺血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8-9]。电针预处理可以诱导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效应,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从而达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损害的目的[10-14]。
中医学对于胸痹早有认识,《内经》最早论述了胸痹的临床表现。《灵枢·五邪》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本虚标实之证。邱丽芬等[15]认为,年老体衰,损伤阳气,心肾阳虚,气血无力鼓动;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聚生痰,痰瘀交阻于心脉,而发病。有学者[16]认为胸痹实证与六郁有关,气、血、痰、火、湿、食六邪郁阻为胸痹实证的基本病理因素,且六邪常相兼为病。
“心胸内关谋”,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是临床防治胸痹心痛的首选要穴,现代研究也表明,电针内关穴能调节心电图 S-T段电位的异常上抬[17],并缩短其持续时间[18]。膻中穴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之会穴,可疏调气机,治心胸疾患,电针膻中穴能改善心电图的异常改变,使心电图趋于正常[19]。心俞穴为心的背俞穴,俞募相配,能疏经络、行气血、调阴阳,电针心俞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0-21]。内关、膻中、心俞穴配合使用,增强了对心电图异常电位的良性调节作用,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电针预处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此次临床研究,由于时间、精力有限,还存在着很多缺点与不足,以4周为一个研究周期,对于暂停治疗后患者病情是否复发,未进一步跟踪记录,且观察的样本较少,在日后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可加大研究力度,增加研究例数,做好患者的跟踪记录,从而寻求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