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
2019-08-27玄兆东
玄兆东
[摘 要]黎族民歌主要流行于黎族人民的聚集地,历史悠久,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如今仍然有近千首风格各异的优秀歌曲流传于世。黎族民歌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具有极强的文化性和传承性,在合唱的演唱效果和艺术表现上均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与黎族的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一脉相承。分析了黎族民歌的简要历史背景,并对于其合唱音乐演唱方式和艺术表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 键 词]黎族民歌;音乐特色;艺术表现
一、海南黎族民歌的文化背景
黎族主要居住于我国的海南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生活方式主要以传统的渔猎和农耕为主,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使得黎族的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显现出了独有的特征,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而黎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黎族传统的舞蹈、音乐、传说、酒酿等文化和技艺,仍然继承了传统的风貌,这对于深入地研究和分析黎族的文明发展及其文化艺术的成就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对于黎族的民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它是黎族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2008年,黎族民歌被正式收录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特别保护。尽管黎族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然而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形成本族内通用的语言与文字。黎族有多个旁支,他们之间的语言文化都有巨大的差别,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导致黎族的民歌更多的是依赖于口口相传,这使得黎族民歌相对于其他有文字记载的民族文化而言,更具有时代性、灵活性和自由性,形态多变,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二、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
1.明亮优美的曲风
首先,黎族民歌在音乐形态上就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它的音乐风格展现出黎族的地方方言和民歌创作与传唱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前面已经介绍,黎族各支系之间在语言文字上具有较大的差异,很多黎族人民不仅会说自己的方言,同时也懂一些海南本地的方言或者苗族、壮族等其他民族的语言。黎族民歌并没有统一的形态,而是随着地理位置不同、民俗不同、发展历程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特征。对黎族传统民歌中的歌曲进行分析,“哈”“杞”“赛”等支系方言,所占比例相对而言较为均衡,没有形成统一的方言体系。而这些歌曲之中又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例如,尽管各支系方言发音不同,但是“ɑo”“yi”“ei”这几个音节依然是较为基础和普遍的母音,这使得黎族的民歌整体上偏向于明亮、悠长。在黎族民歌中,衬词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工具,基本上在每句歌的最后都会有长音的衬词,突出歌曲的表现力。比如在五指山地区所流传的民歌中,在歌剧的末尾,广泛地使用了“啰”“咧”“条”“来”“利”等韵脚,正是由于这些衬词的使用使得该地区的歌曲曲风整体呈现出清凉、悠远的特征。在黎族民歌合唱排练的时候,合唱队的每一位队员都要常常使用较为直白的发声方式,即便是当代的民歌之中,创作者和演唱者也会在其中加入这些衬词,使得新时代的黎族合唱音乐既具有新时代特征,同时也保留了古曲中的曲风和独有的形态。
2.散乱多变的唱调
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黎族民歌并没有较为稳定、系统、科学的分类体系,分类的方式多种多样,唱调也较为散乱多变。有些歌曲是按照曲调来进行分类的,例如“啰呢调”“嗳嗳调”“啊哟嗨调”等,通过歌曲中的衬词特征来区分。此外有些歌曲,以题材分类,例如山歌、儿歌、劳动歌等等。有些歌曲以内容和地域特征分类,例如“三平调”“红水调”等。有些作品以曲调的时长分类,例如长调和短调。而黎族民歌在其历史发展中缺少相互的交流融合及系统的归一化发展,使得黎族民歌往往通过口口相传、口耳相传进行传承,而许多民歌更是即兴编唱的作品,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黎族的民歌体系较为散乱。在黎族的多个方言区域中,不同支系之间的民歌风格大有不同,包括他们的曲调、情感、词句等等,都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即兴演唱也是黎族民歌创作和传唱的主要手段,这导致黎族民歌在不同的方言区域内,存在巨大的差异。根据《中国民间歌曲记录》和《黎族传统民歌3000首》等多项著作来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方言区内,民歌曲调、曲式的主音大多数呈现了“宫调式”和“徵调式”的风格,“角调式”很少作为主音。然而不同的方言区域之内,黎族民歌曲调就显得极其灵活多变。例如在“哈”方言区内,黎族民歌整体曲风曲调十分活跃。在哈方言区的传统民歌《斗牛调》中,就有大量被广泛使用的装饰性的新型合成词,使其节奏明快,歌曲整体风格十分欢快,给人以快乐的感觉。而在“其”方言区内,民歌则呈现出较为雄健宏伟的风格,例如在“窝定调”中,它的音程跳跃性较强,整体风格刚强、稳固,这与他们长期聚集于山区有重要的关联,整体风格更加贴近于山歌的特征。黎族多个支系的民歌特征和差异化的形态,与他们各自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这也是黎族民歌独有的艺术魅力所在。因此,合唱队的队员们在演唱作品之前,一定在前期系统钻研音乐作品的类别归属与唱调形式,用准确的演唱方法将黎族音乐的民族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三、海南黎族民歌合唱的艺术表现
由于黎族文字,使得黎族民歌在演唱过程之中,吟唱风格较为突出,而在音乐艺术表现力上,黎族的合唱音乐作品与其他民族歌曲直抒胸臆的方法具有显著的差异,他们更多的是利用十分有限的词汇,采用多种修辞方法来表达自己在歌曲中所蕴藏的情感。
1.生活的吟唱
黎族民歌在进行合唱表演时,对于生活的描述和吟唱是其较为突出的艺术特征,这也是民歌的普遍特征之一,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大众性。民歌源于劳动生活,是人民大众在发展过程中生活的记录,是关于生活体会和人生智慧的集中体现,因此,民歌的艺术特征具有大众审美的特点。黎族民歌合唱对于生活的吟唱和表达也更加直接。例如“看山调”,它普遍流行于黎族各大主要方言区之内,在“润”方言区内,它的语句具有生活的质感特征,特别是其中的呼喊歌句,模仿了在山居生活之中的居民相互吶喊、相互交流的真实生活场景。而在“华”方言区的放牛调之中,在歌曲主题开始之前,往往会有一段较为生动的引子,其艺术形态类似于放牛时候的吆喝声。从题材的角度来看,黎族民歌中,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曲占据了绝大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常见的民族歌曲主要可以分为山歌、仪式歌、娱乐歌等几大类,而其中又可具体细分为劳动歌、思情歌、婚礼歌、祝酒歌等等,都与日常的劳动生活紧密相连,而其中的歌词语句,也往往是以日常的生活娱乐作为表达重点。而以词曲内容作为划分标准进行分析,黎族民歌之中的插秧歌、放牧歌、纺织歌等,则更加明了地体现了黎族民歌取自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特征。这些充分体现了黎族民歌合唱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文明传承和艺术形态,同时,它更加真切地反映了黎族人民在某种特定的时代下和空间下的日常生活、劳动娱乐等行为。
2.歌词的修辞意蕴
黎族民歌在歌词创作中大量地使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这与他们文字基础较为薄弱、文字不统一,无法准确地表达词意关系重大,同时这也是黎族民歌带给我们的意外惊喜。黎族人民十分重情义,他们的许多民歌表达了对于生活的赞美和对爱情的追求,然而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上面,黎族民歌却并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形式,而是采用了较为含蓄的表达方法,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应用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在三亚地区较为流行的“思情调”,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哥是风筝妹是线,风筝多高线都连”。而是在五指山地区,则有情歌采用类比的方法,其中的歌句为:“五指山上藤咬藤,藤咬藤来根连根,哥爱妹如藤咬藤,妹爱哥如根连根。”这些歌曲,都采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通过风筝与线、藤与根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加适合于口头的演唱,并将原本火烈的爱情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出黎族人民在民歌创作与演唱上的机敏与聪慧。此外,许多民歌还对歌曲中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以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这与《诗经》之中的许多名篇佳作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在琼中地区的民歌中,部分歌曲词句中唱道:“坐下把情谈,坐到泉断流,坐到田水干,坐到小鸡大……”这些民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然而歌句朴实,语言自然灵动,具有很强的传唱性和艺术表现力,也体现出黎族民歌高超的艺术特征。此外许多民歌同时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例如在白沙地区的黎族民歌中,有些歌曲词句为:“看到妹村槟榔炯,槟榔长得叶青葱,哥愿终身变成鸟,飞上槟榔叶上蹲。”这种借物抒情的修辞方法,巧妙地弥补了黎族歌词在文字基础上的薄弱,使得歌词更具有意境和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合唱音乐的表达情趣。
总之,黎族民歌合唱音乐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黎族民歌从侧面反映了黎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体现出人民生活、劳动、娱乐的具体场景和时代特征,将其进行分析研究,是一项意义重大且持续长久的工程,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深入走访、广泛调研、潜心研究。本文仅仅从笔者的认知角度对黎族民歌合唱的音乐特色和艺术表现进行了探讨,研究较为粗浅,希望抛砖引玉,能够引起更多的民俗文化研究者关注,使其更加深入地对黎族民歌合唱作品进行探讨与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时娟.浅析黎族民歌的分类及艺术特征[J]. 音乐创作,2010(4):146-148.
[2]劉小宁.海南黎族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3]李清资.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以琼中黎族民歌为例[J].人民音乐,2010(6):51-53.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