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2019-08-27欧乔辉

名家名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校本

欧乔辉

[摘       要]我国各地区的民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很大的贡献,教学中,可以把民俗知识穿插到语文学习中,挖掘其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其教育效能,把民俗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让语文教學开展更加生动有趣。

[关  键  词]民俗文化;语文教学;融合

我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带来许多精神层次的沉淀,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语文课程的内容与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文本的内容大多都来源于民俗文化。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多地展现为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基于此,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一、巧用民俗中的神话故事,创设课堂情境

文本中的许多古代诗歌是根据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创作的,学习这些诗篇时,可利用诗歌中的神话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学习《迢迢牵牛星》时,以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发端,引导他们结合注解,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较好地完成创作时间、写作背景、体裁、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比较。

利用民俗中的神话故事创设情景,使学生随着故事情节和音乐,产生联想和想象,在凄婉动人的神话故事感染下,不知不觉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并与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诗词中的形象美、意蕴美,体味其中渗透的文化精髓,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礼仪习俗,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习课文,我们可以从地方礼俗入手,把握人物的不同性格。鲁迅小说《故乡》里面就有涉及“大祭祀的值年”的习俗活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可以就此介绍具有地方特色的祭拜活动。

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学习祭拜活动和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性格。

三、借助民俗知识,挖掘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古代作品,借助民俗知识可以挖掘作品里的思想感情。陆游的《游山西村》是一首纪游抒情诗,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浑,指腊酒香,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由此可见,借助民风民俗进行语文教学,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使之贴近民间生活,从真实的文化氛围中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中得到知识和人文熏陶。

四、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编写民俗知识的校本教材,可让学生体悟到民俗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学校须积极开发以当地资源为主的民俗选修课,形成办学特色。

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的“博贺半岛风情”校本课程,围绕粤西沿海博贺半岛拥有的旅游文化、疍家文化、年例文化、海洋文化,重点讲授当地风景、节日习俗、人物、歌谣、语言等。课程的推出受到学生的欢迎。校本教材的开发,弥补了课程体系中地域文化的不足,利用当地优秀的民俗文化教育学生,容易被学生认同和被接纳。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传授民俗文化知识

开展民俗文化综合性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文化盛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年例”风俗在广东粤西沿海农村非常盛行,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实践,深刻体会民俗带来的乐趣。除此之外,学校也可以邀请当地的民俗学者进入校园,为学生讲解民俗活动的发展历程,不同地区的民俗活动有什么区别等知识。最后学生根据参与的社会实践写一些心得体会,谈谈对民俗活动的看法和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乐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陈勤建.中国民俗[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5]黄玫. 挖掘民俗文化资源 构建特色语文教学[J]. 中学语文,2007(23).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龙山中学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校本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