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长的榴莲园
2019-08-27林桂娟
林桂娟
一提起“会长的榴莲园”,曾经在西港港华学校工作的老师脑海里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出郑源来勋爵家的榴莲园。每年,郑会长都会多次邀请老师们到他的榴莲园做客,美味的咖喱鸡饭、香甜的榴莲、山竹,都让老师们流连忘返。每每想起,馨香满怀。
柬埔寨西南部的贡布省距离首都金边市150公里,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宽广的甘再河穿境而过,直入大海。郑会长的榴莲园就坐落在贡布省甘再社。郑会长说,相比起当初祖父创立的榴莲园,现在这个榴莲园的规模已大大缩小。但放眼望去,古朴简约图案装饰的围墙、装修精致的别墅、充满情趣的凉亭和园子里的椰子树、榴莲树、芒果樹、红毛丹树交相辉映,幽静而高雅,宛若人间仙境。身居其中,你会不由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其喜洋洋则矣”。这个榴莲园沉淀着郑源来会长祖辈在柬的奋斗史,蕴涵着他独特的“榴莲园情节”,也书写着柬侨领们对华教的贡献。
据郑源来会长介绍,100多年前,他的曾祖父从潮州“过番”来到柬埔寨定居,祖父郑金榜成家后定居在贡布市甘再社。勤劳善良的祖父带领一家人在这里种植榴莲、红毛丹等水果,以及胡椒等农作物。除了打理自己的种植园,祖父还凭着勤劳、诚信、善良的品质取得乡邻众亲的信任,做起了批发销售榴莲、胡椒等农作物的生意,成为当地德高望重的华人侨领。祖父热爱中华文化,他时常以《三字经》教导子孙“子不学,非所宜”“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在祖父的意识里,家乡远隔万里不能回,然而炎黄子孙的血脉和传统不能断,故土文化和家乡的语言不能忘。他不仅严格要求子孙学习中文,更是对生长在甘再社的华人子女的教育问题殚精竭虑。
于是,祖父和本地一些潮州人,开始着手创办甘再早期的华文学校——“树英学校”,为当地华文教育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当时贡布甘再社第一所具有一定规模、教学比较规范的华文学校,不但满足了甘再社华人子女的教育,还吸引了当地人和马来人子女进学校读书,培养了无数人才。祖父凭借辛勤与智慧,创造了殷实的家业,在柬埔寨当地华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担任过贡布省甘再社树英学校的校主,几乎将晚年的余热都奉献给了树英学校。
郑源来会长的父亲郑贵雄老先生更是德高望重,在事业上郑老先生比他父亲更加善于经营和创新。有些比较困难的社民急需用钱,郑老先生就以提前支付货款的形式给他们资助。由于他公道正直,被政府推举为乡长,郑老先生在甘再社组织了“互相会”,对那些家庭有困难的社员给予帮助。郑老先生被公选为会长,他对树英学校的支持更多。当初,很多乡亲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没有钱,大家就把榴莲园里的榴莲拿出来,让郑老先生一起拿去卖了做办学资金,依靠着榴莲园的出产,树英学校慢慢地成了当地有名的华文学校,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当这份华教事业交到郑会长手上时,之前的华校都已被前政府没收。直到1990年,柬埔寨新政府发布文告,同意恢复华校。这时,郑会长挺身而出,带领同乡贤达捐钱出力,陆续恢复重建了甘再树英学校、筹建贡布广育学校、创办西港港华学校。郑会长把这三所学校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每年出钱出力,为学校添砖加瓦,把学校越办越好。特别是西港港华学校,更是倾注了郑会长的诸多心血。筹资建设教学楼、礼堂、教师宿舍楼、儿童乐园……每次都是郑会长带头捐款并带领理事会同仁四处奔波号召社会人士募资建设。学校的每个角落,都留下郑会长爱校的标记,“港华学校”学校的校名是他起的,校门是他捐赠的,大部分教学设施、办公室的桌椅都是他捐赠的。如今的西港港华学校,教学楼、运动场、礼堂、宿舍错落有致,校园环境优雅,教育气息浓郁,这其中包含了郑会长多年的心血。
再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在柬埔寨各个华校,到处都有“郑源来勋爵捐赠”的字样,大到一间课室,小到桌椅板凳,无论哪所华校建设,郑会长都慷慨解囊,只要华校有困难,郑会长都有求必应。郑会长的榴莲园,渐渐变成华校老师的休闲地,在这里,他热情款待西南区华校援柬教师,每年西南区华校的践行会都在榴莲园举行,中国的援教老师们离开柬埔寨,都忘不了郑会长的榴莲园,记住了郑会长榴莲园里的华教情结。
每次,在郑会长的榴莲园里,听他讲柬埔寨华校发展的历史,我都不由地对他更加敬重,被老一辈华侨奉献华教的精神所感动。“是什么支持着华人在默默地坚持去做好华文教育呢?”郑会长深情地告诉我们:“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身上流淌的血脉需要有同样的文化认同。我们希望我们的子孙都能够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那个根不在日本,不在欧洲,而是在中国。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家祖孙三代一直致力于华文教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这份事业凝聚着很多像我这样的柬埔寨华人的心血。只有发展华文教育才能增强我们对于民族文化的了解,才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这就是柬埔寨华校发展的不竭源泉。
面对着当今中柬友好发展的主旋律,学华文已经成为柬埔寨一个潮流的大好形势,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有像郑会长这样的有识之士打下了华文教育的坚实基础,华文教育在今天的柬埔寨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会长的榴莲园”在我们援教老师心里,就是会长们华文教育历程的剪影,在这里,我们品榴莲,听会长讲过去的事情,深深体会到了华文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发展华人教育的道路依然很漫长。但郑会长说:“我相信,‘春耕一粒种,秋收万担粮,我们在这个时代的春天,为华文教育种下了优秀的种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看到我们华人后裔,仍然有着一颗中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