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

2019-08-27朱超李静柴力达张强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德育体育

朱超 李静 柴力达 张强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就非常有现实意义势在必行。在已有的研究中,关于"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问题地研究众说纷揉,学者均从不同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不同的看法,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尽管现有研究涉及的研究点很广,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具体到某一学科领域如何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进行德育教育的应用性研究,这方面的探索还较少。因此,“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  体育  德育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7(a)-0250-03

1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的理论价值

1.1 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层面价值

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梳理学科内部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功能,以服务学生德育工作為出发点,以强化德育教育的日常实用性为落脚点,创新课程设计应用性,利用适合的现代移动网络技术,将体育“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体育学科中“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

1.2 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层面价值

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为切入点,使德育教育回归体育育人的本质。在应用性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运动参与”的四维一体导向性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背景下,让德育工作能够利用学生碎花片的课余时间,快速、时时、点对点的进行并得到及时反馈,“润物无声”的作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跨界融合”本身就深刻地体现着一种创新融合观, 体现了高校“体育思政课程”建设与移动信息技术的耦合性,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无论是从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层面价还是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层面价值而言,针对“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的应用性研究。主要应从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实现“同向同行”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第一,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内容选择的应用研究。挖掘、整理、归纳、总结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到“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新.第二,做好“体育课程思政”课程设计的应用研究。在“体育课程思政”在做好教学内容创新的基础上,设计更加新颖的课程应用路径,做到“体育课程思政”的设计新。第三,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体育课程思政”在实践过程的育人应用效果,实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本质,让“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真正做到“体育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形式新。

2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一,帮助一线专业老师解决在课程建设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实际问题开拓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课堂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因此,发掘、梳理、整合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做好学科课程建设是每一位一线教师面临,同时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第二,为体育学科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有益的应用性探索。体育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将“内容创新”、“设计创新”并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展开应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将三者之间关系、地位梳理、辨析、明确之后,本着“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本原则,在解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力求为"体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提供最优育人路径,增强体育育人功能的实效性,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应用过程中探索道路。

第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成果应用,其核心价值是体育育人的质量。“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之一:创新与应用。(1)内容创新与应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内容创新,发掘、整理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政”元素,用于课程建设当中,课程思政内容服务于学生德育工作,“思政”元素体现核心价值在于应用过程对于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内容“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服务;(2)设计创新应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设计要遵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原则,从学生出发,以满足学生德育为根部出发点,以学生德育教育的应用性为落脚点,“体育课程思政”必须合理吸收“思政课”的经验,同时坚持与传统“课程思政”的差异性和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独特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充分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提高学生参与性与互动性。“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之二:建设与应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本身就是非常必要的,它的重点就体现在“建设”成果得到有效“应用”,这种“应用”是现在原有体育课程学科建设的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体育德育科学体系在育人环节发挥的积极作用。体育学科课程建设的主体都是学生,而教师是课程的关键, 教材是基础, 体育“思政”元素的挖掘、整理过程中,主流核心价值体现是先决条件, 移动信息技术的合理介入能有效地扩大传播范围,提高效果,增加效果反馈,同时,制度建设是其根本保障。“建设”的全过程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应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价值之三:应用与反馈。“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应当是单纯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展开。教师不能把体育课程单纯理解成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 把学生纯粹当成灌输知识和技能的容器,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忽视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忽视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迷茫、困惑与反馈,这也是课程建设在应用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一环。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课程价值取向, 一方面,势必导致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的分离,另一方面,造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二元对立, 淡化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削弱了体育课程系统知识、运动技能及体育参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陶冶作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目的在应用于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没有反馈的应用就脱离了“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本源,就达不到与传统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目标要求。

因此,追溯体育课程育人本义,旨在回归体育课程育人功能的本源,反思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深挖体育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其承载的育人功能,并对这些“思政”元素进行“新认识、新定位、新应用”, 通过引入适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体育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真正做到体育德育工作的“课内外一体化”,通过有效的移动技术,增强学生德育效果积极反馈,促进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改进,提升体育德育工作效果,这就是本次应用性研究的实用价值本源。

3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一,基于应用的“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内容的创新及体育学科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挖掘、整理、归纳、总结体育课程中的有效“思政”元素,并加以妥善利用。这种有效“思政”元素“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出发点,以适合应用为落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主导有效“思政”元素的核心价值方向不动摇。

第二,基于应用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课程设计的创新方法。大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主体是学生,提高体育课程育人的质量,在做好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选择大学生易于接受教育形式,做好形式多样的体育思政课程设计,在应用过程中“润物细无声”的做好德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三,如何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整合优势、平台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思政课程”的课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在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做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基础上,利用移动互联的技术优势,找好切入点挖掘课程知识体系、运动技能、参与竞赛等环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并利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得以扩大化、互动性、点对点的进行高效传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体育学科也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真正做到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4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用性研究的应突破的重点与难点

充分发掘体育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做好主渠道的同时,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基于应用的“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教师主导课程建设的价值方向,用体育的方式服务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德育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就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与应用过程中选择适切的路径并进行重点突破的方向。

基于应用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基础是内容创新和设计创新,以“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为出发点,以内容应用为落脚点,挖掘、整理、归纳、总结体育课程中的有效“思政”元素,在教育过程让育人主体更容易接受。在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案,编制相应的教学指南。“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合理吸收“思政课”的经验,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同时坚持“体育课程思政”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确保体育育人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如何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课程内容建设的基本目标。课程设计是用好有效“思政”元素的关键,其中遵循新时期体育育人的基本目标“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遵循这一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应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本着“知识脉络清晰,专业理论厚实,案例鲜活生动,精神分享有益,互动体验明显,反馈及时有效”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目标,这也是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条件。

5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做好应用

5.1 应用过程保持核心价值不动摇

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以“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德育培养目标,以“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内涵。在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的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不动摇。

5.2 应用过程做好价值引领

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在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抓好任务落实。有效培育体育科学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都要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运动参与”,四维一体的体育育人导向作用,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得以实施和应用;

5.3 创新应用是解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在这种实践过程“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一线体育教学在课程思政方面如何“同行同向”的实际问题。解决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问题的有效路径在于“内容+设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整合、应用、实践与反馈:利用什么样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让学生共容易接受并能得到有效反馈。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新思潮不断快速冲击大学生,一线教师也要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教育活起来,与时俱进,增加时代感和亲和力,迎合学生的心理诉求,让思政教育内容不死板,形式更多样,学习更方便,影响更深入。

5.4 效果评价是应用的关键环节

建立完善的体育德育效果评价体系是“体育课程思政”体现育人效果的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源泉和动力。“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評价系统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应该分为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实践认同几个不同的层次,应该包括师与生、教与学、学与用、知与行等多个环节,课堂反馈与课后反馈,教师反馈与学生反馈,成绩反馈与数据反馈等多个方面,科学评估“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评价体系应该是不断改进的,应该包括育人的全过程、全要素的评价及长效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 彭文,宋凯,刘广春.“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APP构建与设计[J].陕西教育(高教),2019(3):42-43.

[2] 何剑.“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运动,2018(9):77-78.

[3] 李继锋,金承哲.“互联网+”移动终端学习平台与高校体育课程整合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12):71-74.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德育体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我们的“体育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