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三化”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德育关注点实践研究

2019-08-27徐业栋杜海文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三化高中

徐业栋 杜海文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对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关注点进行实践研究。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均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种密不可分、互依互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两者结合可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体现并实施体育的育人价值。本文对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关注点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对相关问题等进行了分类综述,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优化、改革及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  体育课堂教学  德育关注点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7(a)-0075-04

一直以来,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德育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早在1999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上海市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都将“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作为课程的指导思想,强调健身育人,提出要让每一位学生掌握运动知识技能,发展体质健康水平,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在同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要求寓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2007年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在2011年,我国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新的具体目标,其中包括: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发扬体育精神等,对当前体育课程德育在课堂中的渗透具有指导意义。

在“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兴趣化”的课程改革中,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日益突出,而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根据学生在身体练习和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行为表现,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竞争意识、规则遵守、团队合作、责任感和意志品质等教育,体现公民人格、文化自觉、国家意志和政治认同的德育要求,正真实现健身育人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因一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学生意志品质的下降,缺乏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缺少刻苦锻炼的精神,集体荣誉感差,组织纪律性欠缺,规则意识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寻找体育教学德育关注点,会对今后的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现在对于德育教育的研究有很多,但相较其他领域,体育教学领域中的德育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是提出问题,没有实际解决,缺乏具体的实践路径和方法研究,而德育关注点的实践研究更是无人提及。因此本文笔者分析了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必要性以及关注点,上理工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优化建议及办法,为进一步提升中学体育教学质量作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德育关注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对中国知网、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浏览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网站进行了文献查阅,并对所查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分类。其中,有关体育课德育研究现状13篇。并认真阅读了徐阿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体育教师话德育-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学习成果。

2.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力求更好地了解上海市中小学体育课堂德育渗透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部分一线教师和主管教育的专家领导进行走访、座谈。

2.2.3问卷调查法

根据阅读相关文献和发放学生问卷,了解当前体育课堂德育滲透方面的问题。然后针对相关反映的问题作为参考,通过对不同项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关注点,找出具有规律性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中德育关注点的实际作用,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在实践课程中反复验证、不断总结。

3  对上理工附中德育关注点的实践研究

3.1 上理附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实施的态度

通过对上理工附中体育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图1),开展体育课程德育前后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开展课程前体育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百分比分别为41%和25.1%,而在开展体育课程德育后,全体体育教师对体育课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占比89.3%。

通过对上理工附中的8名体育教师不定期的交流、访谈中获得,作为体育教师应首先具备自身德育意识,才能以身作则更好地起到模范作用。体育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是实现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受教师的主观行为而控制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品行影响也较大。尤其是作为体育课,本就是一门需要掌握特殊教学技艺的学科,需要采取适合中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使体育活动成为德育教学中的切实载体。体育教师在教授体育课程是不仅应建立在专业知识上,更要以树立正确道德思想为基础。由于体育课包含的教学项目广泛,内容又复杂困难,教师的鼓励、支持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极为关键。教师通过教授内容时学生的不同反应,可掌握学生对于不同项目的好恶程度,从而及时调节应对使学生对体育课乃至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体育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义务感来维持与巩固师生间的健康道德关系,正确的健康道德关系是体育德育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

3.2 上理附中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关注点落实的态度

体育课程德育的实现关键在教师,承载于学生。通过对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200名学生抽样调研,了解学生对开展体育课程德育前后重视程度的转变(图2)。

图2显示,开展体育课程德育前后学生的重视程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开展前有82.2%的学生一般和不重视体育德育教育,开展体育课程德育后,有87.6%的学生认为德育教育非常重要。通过课上教师教授的相关知识,增进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于坚持不懈、勇于攀登的优良品质的理解。

体育教师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使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紧密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共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经常教导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身心健康提高认知能力,同时也利于德育观念的养成,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从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了体育教学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在体育课设计方面既要遵从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符合中学学生特点的运动项目,在其能力范围内使得他们乐忠于体育锻炼,又不忘在体育的过程中完善学生人格精神教育,使得德体教育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并获取新的知识,“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然成为了新一轮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令人关注的命题。研究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每个学生的运动兴趣,帮助每个学生制定符合其特点的运动计划,为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奠定扎实的基础。以生为本,让每个学生在体育学科学习中锻炼心智,实现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3.3 家长对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实施的态度

通过对上理工附中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图3),在开展体育德育教育前,仅有6.7%的家长认为体育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有39.3%的家长认为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不重要,甚至有高达42.6%的家长不清楚体育课是如何体现德育教育的。在学校与教师的努力下,通过体育课进行德育教育后,我们再对之前的受访家长进行调研发现,认为体育课对学生德育教育非常重要的家长已经高达86.6%的比例,认为不重要和不清楚德育教育的家长分别只占4.1%和2.7%,比例大幅缩减。

为了探究这一态度转变的原因,我们对部分接受调查的家长进行了访谈,访谈发现,家长之前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还大部分是停留在体育是一门副科,功能仅仅是用于学生学习疲劳后的调节,他们不认为体育课程能够对学生的德育观念产生影响,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主要是来源于班主任的影响或者专门的思想品德课进行教授,体育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是无关紧要的。后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实践,家长普遍反映学生吃苦意识增强,合作意识也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做事情也开始有了规则意识,在讨论到冠军运动员时,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明显与之前不同,原来不爱运动的学生甚至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要求父母购买运动器械并进行体育锻炼。家长对于学生的这些变化感到非常欣慰,当询问原因时发现,这主要是平时课堂上由体育老师向大家传授的,有的甚至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们开始重新认识体育课程在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这才有了两次调研中截然不同的态度。

4  上海市杨浦区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关注点分析

4.1 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同项目德育关注共同点

(1)强身健体。所有的运动项目其最基本的功效就是强身健体,从小学到大学,始终贯彻体育能够强身健体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意识。

(2)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每个运动项目都有其相应的国际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尤其是学生观看比赛时与其他国家之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发。

(3)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了解终身体育对个人以及家庭的必要性,科学的锻炼方式能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4)规则意识的增强。每个运动项目都是有其专属的运动规则,在运动过程中进行规则的普及与传达使得学生可以对运动项目的规则意识逐渐增强。

(5)有良好的体育精神,学会正确评价别人,正确评价动作的能力。在学习每个运动项目之前,教师对动作的讲解示范都很到位,包括每个动作的重难点都会有所体会,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正确的判断同学之间动作的正误性,学会更好的从各个方面对评价。如体操动作中的横平竖直,柔美的感觉都是需要我们自身去提升和学习的闪光点。

(6)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在运动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运动负荷以及承受力的不同,使得很多同学在遇到困难时出现胆怯、退縮等现象,甚至是心理恐惧感,尤其在体操跳跃项目中会有所体现。

(7)责任感的增强。体育比赛中,与同伴之间合理分工明确自身位置,正确履行自己相应的义务,增加社会责任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更好的去解决冲突与矛盾在各种类型的个体和集体比赛中,确立个人服从集体的观念,从而从侧面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8)国情意识(了解我国当前体育发展现状)。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赛事,学生学习了某个项目,但还没达到参加比赛的水平时,甚至还没接触某个项目时,教师都可以通过录像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关注国内各种项目的重大体育赛事,或通过一段时间对某个项目的学习之后,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比赛,班级内部、年级之间、校内、区内、市内等等,虽然不同的项目,比赛方法、规则、评分等都不一样,但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不仅锻炼了心理等素质,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到学生主动去学习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9)时代精神(理解新时期体育精神的内涵)。现在的学生,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偶像,不管是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或是其他的名人,这是正常现象,实属一种生理心理过程的反映。这个时期他们的理想、梦想正处于迷茫时期,这时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明星”出现,其成长历程、相关事迹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引导他们学习好的地方,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以此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奋进。比如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的三分球、扣篮、完美的身姿,英俊潇洒背后刻苦练习的汗水;运动员为了争取团队胜利作出的努力,就算跌倒、受伤,仍爬起来继续;残疾运动员通过自身努力也能实现自己的冠军梦,这些时代精神,青少年就很容易被他们所吸引,从思想、行动上就会去模仿学习,这对学生的发展是起积极作用的,

(10)历史文化(形成对中华体育文化的自信)。

我国的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比如古时候的射箭,我国儒学家孔子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当比赛开始之前,互相行礼,然后开始比赛,结束的时候,不管输赢始终保持人文的礼貌,赢得人道一句“承让”,输的人道一句“领教”,就算在争,也始终保持君子风度;还有蹴鞠、马球、龙舟、舞狮表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体育特色项目,应该引导学生继承优良的传统并传承下去。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魅力。

4.2 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同项目德育关注不同点

(1)体操。

体操项目注重发展学生的身体柔韧性与协调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坚持不懈精神、集体荣誉感等思想品质。学生在练习体操中的队列时会因枯燥乏味不愿进行重复性的联系而逃避;在单、双杠练习时因对某些动作要求比较高会导致学生望而生怯,导致学生不敢尝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迎难而上以及互帮互助的精神,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体操类教学是肢体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教会学生刚柔并济,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姿态以及坚持不懈的优良品德。

(2)球类。

球类运动是一项集智力和体力于一体的集体运动,深受学生们喜爱。球类项目往往竞争与激烈并存,且都是在一定的规则内进行的。大多数球类项目需要相互协作互相配合,在球类活动中不同的位置起到的作用不同,每个位置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每一项球类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则,学生们在竞争的过程中必先遵守规定的秩序与规则,这就好比生活的缩影,一切行为都需遵守法律法规。因此球类教材的教学应以增强学生团结配合与互相协作能力,遵纪守法、遵守秩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团队协作、积极向上的良好思想品质,遵守纪律服从裁判,对待胜利不骄不躁,对待失败不气馁。我国女排精神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在排球教材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们举例介绍中国女排的顽强战斗、勇敢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以民族精神教育为引,通过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与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

(3)武术。

中国武术,延衍流长,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是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的魂,有着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修习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體、增强体质,同时能让我们从身到心精壮神足。故而在武术的教学中弘扬民族文化、磨练学生的意志是教育的关键所在。

(4)游戏和体能拓展。

游戏与体能拓展旨在考验团队智慧与共同协作,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同一个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能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们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们的团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体能拓展项目在锻炼体能的同时也是对心理的挑战,让学生懂得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困境中激发无限的意志与精神力量。

(5)田径。

田径是一项集速度、能力、力量和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它有助于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培养竞争意识和竞技精神,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田径运动大多来源于生活中不断的重复动作延伸而来,如走、跑、跳跃和投掷等各种技能。因此大多需周期性练习,周而复始不断突破自我极限。因此在练习时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如径赛中的中长跑项目,在练习中学生会因该项目强度较大产生很多反应。长时间重复运动造成乳酸的堆积,学生在面对“零界点”时,会产生一系列意志不坚定诸如停止、逃避甚至放弃等消极心理变化。此时教师就需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气馁、不放弃,坚持到底、战胜自我,向着目标全力以赴的坚定意志品质。

5  德育关注点实施建议

5.1 提升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

作为一名教师,除传授体育技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教育,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荣誉感、责任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德体兼备的优秀人才,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认知水平,为更好地培育学生打下坚实基础。

5.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能够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仅仅是成为学生的良师,同时也要成为益友,建立平等、民主的交互关系,课堂上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个体差异,了解不同学生的内心需求。师生关系是相互的,教师自身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力,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教学的最佳状态,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意愿,达到全面健身发展的目的。

5.3 结合体育教学组织及教法积极实施德育渗透

组织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进行全面发展德育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通过体育教学组织及教法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教学,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身心成长作正确导向。第一,学生应有序领取体育器材,使用完毕后应当及时归位,这是体育课程中要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第二,应时刻提醒学生遵守体育课堂行为规范、组织纪律,这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需条件;另外,在课程进入尾声进行整理放松运动的环节时,不忘对学生提出要求,做事要贯彻始终的认真态度,培养学生的敬学精神。教师自身通过课堂内容进行反思总结,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

5.4 结合偶发事件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教师在发生偶发事件后应抓住事件的本质,结合实际采取相应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因势利导以达育人目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景。如在比赛中,有学生不慎摔倒但仍坚持完成比赛,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以鼓励与表扬,以此培养学生的克服困难、拼搏进取,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沈建华,徐阿根.“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2]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 龚正伟著.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 徐阿根.体育教师话德育-体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学习成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 李淑杰,朱俊瑞.德育课堂教学与实践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6] 吴兆祥.学校体育与健康新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7]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体育课堂教学三化高中
实施矿井“三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矿机电安全管理水平
“三化”党员评议工作 打造合格党员队伍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体育课堂教学增强学生体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试析如何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