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靶归来》《军港之夜》:军旅写意画之歌

2019-08-27李春发

党史文汇 2019年7期
关键词:军港水兵创作

李春发

在众多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中,有两首轻松愉快的歌曲,以很强的画面感,透着灵动和亲切,如一幅幅美妙的写意画般舒缓展开,它们就是《打靶归来》和《军港之夜》。它们那富含军旅生活气息、颇具诗情画意的特质,让人耳目一新,如饮甘泉。它们还都与海滨有关联。那首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耳熟能详且浑厚嘹亮的《打靶归来》,如一叶轻舟飘过风云雷动的岁月,已传唱半个多世纪,静静地泊靠在人们心中,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歌尾那句铿锵有力、洪亮高亢、激情豪放的 “一、二、三、四——”,是前进的口号,是振奋的呐喊。同样,脍炙人口且诗意画卷的著名军歌《军港之夜》,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描述驻守在军港的可爱海军们,在海风吹拂海浪涌动的战舰上度过的一个个辛劳的夜晚。此曲运用了近似朗诵的演唱方法,十分神奇地把听众带进了夜色恬静的军港,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它由著名词作家马金星满含深情创作出歌词,再由著名作曲家刘诗召谱曲,经著名女歌手苏小明演唱,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当年,有许多青年就是听了《军港之夜》后,毅然选择当海军的。它已成为中国军旅歌曲的海军经典代表曲目。而今唱起听来,它们那熟悉的旋律仍让人萦绕于心,心潮澎湃。

《打靶归来》:伴着大连海滨浪花飞出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mi sao la mi sao la sao mi dao ruai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mi sao la mi sao la sao mi dao ruai 夸咱们枪法数第一!一、二 、三——四!

这首欢快向上、朝气蓬勃的歌词,出自牛宝源之手。他当时只是一名年仅20岁的坦克兵。1956年3月,牛宝源从辽宁省北镇县入伍,开始了他向往已久的军旅生涯。虽只有小学文化,但他从小就有文艺天赋,加之他谦虚好学,积极上进,常手不释卷地勤奋读书、一有空闲就埋头写作,脚踏实地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入伍后自然成为了连队的文艺骨干。平时,他这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还常将军队大家庭涌现的好人好事、新人新事,一一記录下来,写成小诗或编成数来宝、快板、相声,在团队内演出,天长日久,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成为团队上下公认的不负青春年华的小秀才、好军人。

1959年3月,牛宝源随驻守于大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机械化师坦克团来到大连滨海一个叫黄龙尾的地方进行实弹射击训练。一连数月训练期间,牛宝源打靶水平出类拔萃,够三级运动员水平,并多次打出5发子弹中48环的优异成绩,几次胸戴红花受到表彰。一天傍晚,他像往常一样在营区内寻找着艺术创作灵感。不知不觉走近了靶场,突然传来一阵阵整齐响亮的歌声《我是一个兵》: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原来,正有一队战士扛着枪,拿着靶牌,胸前戴着大红花,雄赳赳气昂昂、精神抖擞地行走在夕阳下。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青春欢快的笑容。霎那间,这动人的图景引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个念头闪现了:若有一首反映战士打靶的歌该有多好!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急忙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扬扬洒洒写下了四句小诗:“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的枪声满天飞。”这不经意间的一写,竟写出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经典。

当晚,他又聚精会神反复揣摩、修改和推敲。随后,他寄给了沈阳军区政治部主编的一份相关文艺刊物《部队文艺创作选》,很快就被刊载了出来。

这首清新隽永的小诗发表后,引起另一位部队词曲作者的兴趣,他就是后来《打靶归来》的曲作者王永泉。1960年初,王永泉在解放军步兵某团任俱乐部主任。当时部队完成施工任务,即将开始军事训练,他想结合部队的军事训练写首歌,而且可以为全军文艺汇演创作新品做做准备。在准备资料时,偶然从一年前(1959年)的《部队文艺创作选》刊物中瞥见了牛宝源的那首诗,顿时眼前一亮,就把它抄下来准备谱曲。

由于当时汇演在即,无暇新作,王永泉便着对小诗研究一番,修改了有悖“常识”的地方,使其更适合歌曲的演唱格式及韵调。他觉得:例行打靶归来胸前是不会戴红花的,又不是凯旋。而“风展红旗”场面就壮观多了。随即提笔把“胸前红花”改为“风展红旗”。 同理,接着又认为“清脆的枪声满天飞”这句词欠妥一些,感觉在打靶时会有清脆枪声,可是归来就不能再乱放枪了吧?打靶结束战士有的只是取得优异成绩后的那种自豪的心情和笑容,此时用歌声表达心声是最好不过的,应该有的是嘹亮“愉快的歌声”回荡在天际。于是,他提笔把第4句改为“愉快的歌声满天飞”。如此翻新一改,就有了《打靶归来》歌曲现在的第一段歌词:“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风展红旗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

紧接着,王永泉又觉得这4句小诗内容显得有些单薄,便又乘兴提笔琢磨着增写了相应风格的两段歌词:“歌声飞到家乡去,父老们听了笑眯眯,人人夸来人人讲,说他们子弟有出息。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这段歌词将超凡的想象力和所彰显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达到极致。同时也弥补了第一段歌词的相对不足。

歌词写好后,王永泉广泛征求首长和演出队战友的意见。战友们说,歌词意思好像有些重复。于是,根据大家的意见,他又对增写部分进行了删改,把“歌声飞到家乡去”这一段删掉,敲定了歌词。这样经必要改动和打磨后,使歌词内容更丰富、意境更优美了。两段歌词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第一段的“写实”与第二段的“写意”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臻于完美。

最后,王永泉使用他熟悉的陕北民间曲调、再结合军营进行曲的某些格调谱了曲,并增加了“咪索啦咪索”语气词以及“一、二、三、四”口令声,充分表现取得打靶优秀成绩的战士们的自豪心情。

曲调犹如歌词的翅膀,佳词配上妙曲自然展翅飞翔。王永泉凭藉对民族音乐的深厚素养,在汲取了陕北民歌的元素后,经过反复咏唱,“曲调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王永泉的原话)。这话说起来轻松,似乎是妙手偶得,实则若没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和高超的技巧恐怕很难做到!例如:“战士打靶把营归”一句。朗读起来就像“绕口令”一样的拗口,那唱出来岂不更难?而王永泉举重若轻,只用了简单的几个音符一带而过,轻松化解。足见其技巧之深湛。

王永泉在征求了战友们意见及对曲调进一步润色后,将《打靶归来》的成品送参了全军文艺汇演。在优秀作品如林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歌曲类唯一的一等奖。

歌曲旋律的清新激昂不言而喻,创作手法也新颖别致,独具匠心。歌中根据“旋律的音名”所加的衬词和末尾的“口令”,都充分展现了革命战士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战斗风貌和乐观精神。此处无词胜有词啊!这应该说是王永泉的首创。“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一句,已成为中国人在心情愉快时脱口而出的经典引歌。

《打靶归来》是一首既有民歌风格又有进行曲特点的队列歌曲。这首歌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把简谱“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直接唱出来,增加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气氛,充分体现了战士们自豪喜悦的心情。王永泉后来忆及往事时说,当初歌曲里运用过“啊”“哎嗨哟”等语气词,但听起来不自然、不和谐。在反复试唱修改中,他猛然想到教战士唱歌时都是先教简谱,战士们也喜欢唱简谱,何不用简谱发音直接唱呢?于是就有了今天歌曲中“咪索啦咪索,啦索咪多来”这样的唱法。歌曲最后还加上一句口令“一、二、三——四!”演唱起来更能体现军旅歌曲的风格,更加符合队列行进歌曲的特点。

有趣的是,由于当时的消息闭塞,牛宝源一直都不知道他的诗歌已经成为军内外风行的“流行歌曲”。直到1960年秋季的一天,他无意间从收音机中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打靶归来》时才为之一怔,熟悉的歌词让他感到异常亲切。他欣喜万分,急忙去找唱片,几经坎坷,待将唱片拿到手中后,果然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了唱片上。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鉴于《打靶归来》在群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1964年9月,解放军总政治部特意为牛宝源颁发了奖状。一直以来,这个奖状被他视为最珍贵的物品精心收藏着。

此后,牛宝源陆续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相继发表在《解放军报》 《解放军文艺》 《歌曲》 等报刊上。

1976年3月,牛宝源退伍转业到地方工作。到2002年最终从律师岗位上退休后居住在抚顺。几十年过去了,年近古稀的他谈及《打靶归来》的诞生和流传经过依旧如数家珍。他谦虚地说:“那首歌是曲谱得好,歌词只是表达了自己当时在练兵场上的感受和对军营生活的真实描绘,是部队给了我创作的源泉。”

在建国40周年时,《打靶归来》被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难忘的歌声》收录。曲作者王永泉也被写进《中国音乐家名录》 《袖珍音乐辞典》 《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里,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音乐著作权法协会的会员及常务理事,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歌舞团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除《打靶归来》外,还创作了《我当上解放军》 《志愿军的铁匠炉》等200多首歌曲。

《打靶归来》这首歌曲,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简练朴实、贴近生活、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和其轻快活泼、青春澎湃、激情飞扬、富有自豪热烈的战斗情绪,而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与壮大一路走来,彰显着它价值非凡的永恒艺术魅力。

《軍港之夜》:献给驾驭战舰的海军之歌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多么辛劳,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让我们的水兵好好睡觉。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幸福的微笑。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多么辛劳,待到朝霞映红了海面,看我们的战舰又要起锚。

1980年,解放军总政文化部举办改革开放后第一届全军青年歌手调演。海政歌舞团的苏小明报名参加。当团长问她准备上台演唱哪首歌曲时,她一口气说到《红河谷》等数首歌名。团长听后,连连摇头说:“这些歌曲参加部队调演都不太合适。这样吧,我找创作组的同志给你写一首新歌吧。”

于是,团长将作词、作曲的创作任务,分别交给了本团的马金星、刘诗召。词作者马金星(1946—2008),天津静海县人,海政文工团创作室一级编剧、著名词作家。他一生热爱军队文艺事业,情注大海蓝天,创作了大量优秀音乐作品,由他作词的《泉水叮咚响》 《可爱的中华》等歌曲,在全国全军广为传唱。即使是在病情恶化、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以惊人的毅力,为再现方永刚事迹的大型情景歌舞报告剧《忠诚》创作了歌词《党啊,我想对你说》,演唱后产生了强烈反响。在他创作的歌词里,无论是歌唱幸福生活的流行歌曲,还是歌唱海军部队火热生活的军旅歌曲,都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队文艺工作者对党无限忠诚、无限热爱的情怀。曲作者刘诗召,(1936—),河南开封市人,是海政歌舞团搞专业创作的著名作曲家。1954年投身海军的文艺工作,先是拉小提琴,后又转吹笛子,将西洋乐器和中国乐器都尝试一番,最后又转为歌曲创作。心中的曲、手中的笔有着更直透的表达力量,是一种更纯粹的情感流露。刘诗召从穿上军装的第一天起心就与蓝色的飘带一同飘扬了。水兵是他的亲人,大海给他拥抱,他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给了这群水兵和大海,创作了《妈妈我们远航回来》 《赶海的小姑娘》 《分手时再敬一个军礼》 《海风啊海风》 《在那水天相连的地方》等。从这些旋律里我们能听到海的风、海的浪、海的心跳,能感受到海军的苦、海军的甜以及海军的情怀。

当年,接受创作任务后,马金星调动起多年来的亲身经历与生活积累,积极寻找突破口。他曾到过舟山海军基地,对海军的生活与感情比较熟悉。尤其是水兵们同渔民的鱼水深情,更令他感动。随即,他在歌词中以一个渔家女的视觉和感受,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关切与热爱。歌词的抒情味道和生活气息颇浓,充满了唯美的诗情画意。

刘诗召接到歌词后,并未马上谱曲,而是随水兵踏上远航的征途,深入体验生活。战舰驶出港湾,迎着呼啸的海风,在波峰浪谷中前行。一会儿后他就晕船了,只觉得海天难分,一切都在旋转。随着阵阵呕吐,他躺下了,浑身瘫软,手脚冰凉。遇到这么大的风浪,水兵们也都感到眩晕。但他们不顾自己的不适与痛苦,争着过来照顾刘诗召,送水喂药,处理污物,无微不至,忙前忙后。

真正感同身受了一番不寻常的出海经历后,刘诗召泪水涌出眼眶,有点过意不去地轻轻问:“你们每次出海都是这样吗?”一位水兵回答:“是啊,几乎每次出海,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但是再苦再累,我们也得忍着。水兵这工作,总得有人干啊。我们不干,谁干?”另一位水兵说:“遇到大风大浪,我们就想象这是坐电梯、乘飞机,甚至是睡摇篮。这样想办法七想八想的,就把晕船这一茬事给忘了。”望着一张张憔悴的脸,听着一句句沁人心脾的话,他热血沸腾了。他感慨:远航是人生的一场痛苦经历,可又是一次感情升华的过程。

远航归来后的夜幕中,战舰在码头边轻轻晃动,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与安详。刘诗召披着月光站在甲板上,心潮翻滚,思维万千。这时,写歌找到了决堤的感情口子,一泻而出。一段段优美动人的旋律,从模糊到清晰,由清晰至激荡,回响在他耳畔、心田……

歌词创作也有类似经历感触。据马金星生前在文章《谈〈军港之夜〉的歌词创作》中忆及:1980年《北京晚报》和其他几个单位的先生们要举办“金秋新星音乐会”,邀请当时“小荷刚露尖尖角”的苏小明参加演出。其时,海政歌舞团的领导同志也正在为她准备参加部队系统举办的“中青年歌手比赛”没有合适的歌曲而焦急。领导同志找到了我,要求我很快拿出一首歌词,交给作曲家谱曲。当时《军港之夜》的歌词只写了前几句,我正发愁下面的几句该向何处走呢。得到这个命令恰好给我创造了一个将其抛出的机會。回到住处我边做饭边想词,饭吃完,词也写完了。我立即骑车把它交给作曲家,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在海军二礼堂讨论了这首歌。第二天的一大清早我就去了海军的吴淞码头,住在一艘扫雷舰上。后来是在水兵阅览室的《北京晚报》上得知这首歌曲在北京唱响了……当时突击写作《军港之夜》的歌词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其实《军港之夜》是一首极普通的歌唱水兵战斗生活的抒情歌曲。所以在当时引起那么强烈的影响,完全是因为当时大陆这类歌曲太少了。《军港之夜》的歌词寄托着我对水兵同志的全部兄弟之情和战友之爱。其中“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这句歌词是怎么得来的呢?1976年我到舟山群岛的蚂蚁岛上体验生活。蚂蚁岛,顾名思义,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它小得像只蚂蚁。当时我住在“生产大队”的招待所——其实就是一间独立于峭壁上的小屋。正是中秋之夜,我一个人看着一轮明月辗转反侧,突然听到一阵“轰轰隆隆”的声音由远而近地传来,想了一会儿才判断出这是大海涨潮了。这声音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通过峭壁的岩石直传导到我的枕头,使我感觉自己就睡在波涛之中,于是我爬起来写了一首打油诗:“客浮至渔村/不眠更已深/枕上浸大潮/小窗悬银盆……”写诗就是写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当找到了“枕上浸大潮”的感觉之后,再住在哪条舰上都可以体验这样的感觉,所以,在写《军港之夜》时也就很自然地把它用了进去。如果一定让我说这首歌有哪些好,从写作的当初到现在,我一直认为这首曲子谱得好听、顺口、入耳、易记,给这首歌词增添了太多的光彩,使得它能够流传至今。非说这首歌词写得好,倒不如说我运气好。

此歌一经问世,开始是在海军中传唱,不久就飞越海岛、军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爱唱的流行歌曲,并在1980年全国优秀歌曲评选活动中金榜题名。一位老水兵曾深有感触地说:“《军港之夜》的歌声,使我们深感当一名水兵是值得骄傲的。每次走在都市的大街上,都昂首挺胸,无比自豪。”

原唱苏小明情真质朴又不乏深沉含蓄,这一独特演唱风格特色,将此歌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如痴如醉。所运用的近似朗诵、轻轻诉说的演唱方法,把听众带进了夜色恬静的军港,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1980年秋天,在由《北京晚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金秋新星音乐会”上,她以演唱《军港之夜》而一举成名为通俗歌曲领军歌手,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独领风骚。她的主要作品有:《军港之夜》 《海风啊,海风》 《妈妈,我们远航回来了》 《美丽的小树林》 《兰花草》 《可爱的中华》等。1995年回国后,她先后参加了央视《同一首歌》的录制,后来不断在电视剧和电影中出演不同角色。

《军港之夜》这首歌曲,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水兵之歌。对此,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著名词作家王晓岭在为马金星《我心中的月亮》诗歌集的序言中曾有过这样的评价:“这是金星的荣誉,也是海军的骄傲,足令我们这些写歌的人徒生羡慕之心……我何尝不想以我的毕生词作换金星的一曲《军港之夜》呢?”

每当我们耳畔一次次响起或我们一遍遍唱响这首抒情式红歌时,都会被歌曲隽永的曲调和优美的歌词所感染,为那惬意浪漫的意境而陶醉,久久不能忘怀。

(责编 孟红)

猜你喜欢

军港水兵创作
水兵谣
军港之夜
军港,我的第二故乡
《一墙之隔》创作谈
邱信明
水兵向前进
一个老水兵的中国梦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