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视角解读习近平人民幸福观
2019-08-27和明丽
摘 要: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基础上,习近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幸福建设,形成了体现新时代要求的人民幸福观。习近平人民幸福观以人民百姓为核心,以百姓过上向往生活为旨归,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保障。幸福要靠劳动来缔造,人民所追求的是物质、精神等全方面的幸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人民幸福观的核心观点。文章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视角,从物质、民主、精神、社会、环境五个方面解读习近平人民幸福观。
关键词:人民幸福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形成
(一)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形成的理论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出,幸福是人们在某些物质生活和精神提升得到满足后产生的愉悦性感受。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多方面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首要观点。人类生存的前提决定了人类的首个历史活动是制造出满足自己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所以马克思支持人类首先追求物质幸福,马克思说: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食物的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所以物质满足是人们获得幸福的基础和前提。当人们生活不再捉襟见肘时才会开始追求精神享受,因此马克思也特别强调物质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劳动与享受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主要观念之一。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人的聪明才智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此外,人们通过劳动付出也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些报酬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享受也可以满足人们更高的精神享受。
毛泽东指出“我们一切工作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代表百姓行使权力,主要任务就是为百姓谋取最切实的利益和幸福。作为新中国成立的领导者,毛泽东使百姓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开始了自由解放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主义不是食不果腹的贫穷,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突出观点。他应允一些人作为致富的领头人带领其他人共同致富的政策以及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针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保障了人民在足够的物质根基上去追求幸福;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以及胡锦涛绿色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也从始至终贯穿着为人民谋幸福的追求。
(二)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形成的实践经验
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在自己长期和人民共同奋斗的实践过程中总结而得。艰难的下乡知青时光让习近平了解到当时农民的疾苦,形成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年龄虽小但是习近平仍然竭尽所能为当地人民做实事,带领当地人民办沼气打深井、修田打坝,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为农民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习近平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积极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实践探索。政治上提出为官不在官职大小,要与百姓保持密切联系。经济上采取农业的综合发展兴办经济实体等综合治理措施;文化方面提出要深刻理解摆脱贫瘠的经济发展与丰富精神世界的文明构建二者的关系,指出一个真正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二者的协调促进。这一时期习近平在经济政治各个方面积累学习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下决胜全面小康,实现老百姓所追求的更好更高层次的幸福生活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二、习近平人民幸福观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习近平人民幸福观,就是以百姓为核心,以全国人民过上向往的生活为指归的幸福观。人民所向往的生活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面的提升,从而带来物质精神民主等全方面的幸福。
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幸福。因此习近平人民幸福观是劳动幸福观。习近平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回顾我们漫长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无论是一砖一瓦令人叹为观止的伟大建筑,还是从一穷二白的经济到今天的国家繁荣民族昌盛,亦或是传承千载散发自己独特魅力的华夏文明,都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身体力行的体力劳动和充满新颖的智慧开创的。如今要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需要继续奋斗。
三、全面小康是人民全面幸福的保障
习近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我们的全面小康经济上要脱贫攻坚给予人民物质幸福;政治制度上要完善健全给予人民民主幸福;文化上要弘扬创新包容品质给予人民精神幸福;社会上加强管理发展给予人民社会幸福;生态上预防保护治理于一体给予人民环境幸福。
(一)物质幸福
人民幸福感的获得需要物质基础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发展迈出了巨大的一步,百姓生活有了质的改善。但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仍然有少数地区生活贫困,这影响着百姓的幸福感,因此在全面小康的决胜阶段,打好脱贫攻坚战是我们的紧要任务。实现全民小康,是人民获得幸福的物质保障。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民族的小康,使全民族共享全面小康成果,从而增加全民族的物质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民主幸福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百姓服务,接受百姓監督。我国的各种政治制度无不保证着人民权利,无论是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少数民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都是满足人民的幸福需求。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使无数曾经身处险境的中国人民感受到了祖国带来的温暖。新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广泛参与。加强党风党纪建设,大力反腐倡廉,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有机统一保证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现民主幸福。
(三)精神幸福
近年来百姓物质幸福感增强,但是人们的精神需求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满足,因此造成了人们的整体幸福感不高。而精神幸福的缺失会使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减弱,国家文化自信感淡乏。为此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发展目标是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的同时在精神上也强大起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努力为百姓的日常精神文化需要奋斗,推进道德模范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汇聚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传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实现精神幸福。
(四)社会幸福
新时代,百姓向往的生活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更高更多层次的生活追求,这是一个和谐社会应该给予百姓的保证,也是全面小康所要达成的目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发展经济,致力解决百姓的就业生活问题;优先发展教育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百姓住房医疗等问题事关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和谐社会发展,党和政府积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奋斗即幸福体现了对劳动者及劳动成果的尊重,有利于社会的有序进行。始终把百姓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努力维护百姓和国家的安全,严厉打击各种破环社会和谐稳定的恐怖活动和分裂活动,给予我国百姓最坚定的安全保护,实现社会幸福。
(五)生态幸福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民的幸福生活、国家的健康发展以及民族后代的生存息息相关,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是百姓的切身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你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所以在新时代下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在保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防止人民群众因幸福感降低而产生不满情绪。我们要把握不同时期的重点,将绿水青山的生存根本放在首位,努力为全体人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一九四五年的任务[N].解放日报,1944-12-26.
作者简介:和明丽(1992.03- ),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