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超效率DEA的IP电影上映效率评价研究

2019-08-27沈鹏

价值工程 2019年20期

沈鹏

摘要:电影产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近年来,IP电影逐渐成为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本文基于十个典型IP电影的网络调查数据,运用超效率DEA对IP电影上映效率进行测评,探究其上映投入与产出及提出改进建议。

Abstract: The film industry, as a typical knowledge-intensive and capital-intensive industry, is one of the driving forces for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IP movi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ilm industr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 film industry. Based on the network survey data of ten typical IP movies, this paper uses the ultra-efficient DEA to evaluate the efficiency of IP movie screening, explore its input and output, and propose improvements.

關键词:IP电影;上映效率;超效率DEA

Key words: IP movies;screening efficiency;ultra-efficient DEA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0-0100-03

0  引言

2000年,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改编成为同名的电影,上映后并没有热烈的反响;2011 年,同样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失恋33天》的上映,可以作为中国 IP 电影热潮到来的标志;之后,随着《致青春》《小时代》《夏洛特烦恼》《寻龙诀》《九层妖塔》等一批 IP 改编电影的上映,IP 电影成为电影创作界、学术界炙手可热的新词汇[1]。那么,究竟什么是IP电影?IP 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英文缩写,IP电影就是将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作为基础,然后进行二次上映完成的电影[2]。IP电影的重心不是知识产权的问题,而是一种新形态的电影[3]。

目前,学术界对IP电影的研究集中于IP电影的概念内涵、IP热的思考及IP开发路径研究。在概念内涵方面,什么是IP?尹鸿等学者指出,IP一词在国外是不使用的,国内将这一概念用于指高度集中、具有影响力、可复制性和娱乐性的创造性知识产权[4]。黄钟军认为,IP 核心在于产品的跨媒介营运[5]。李小华、祝琳婷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P进入电影上映领域促进IP电影的繁荣[6]。在对IP热的思考方面,程武等将IP的泛娱乐化作为行业乃至全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7]。万江从作家情怀与影视改编的角度谈起,分析当下的 IP 热潮的属性与现象,寻找出文学和影视具有相似的社会文化功能和叙事结构,文学与影视发展有着共生互长的关系[8]。在对IP开发路径研究方面,王臻真认为,近年来中国IP电影热是中国电影商业上映模式成熟的表现,是中国第三消费时代即大众消费时代进行时的显著标志,也是属于年轻大众的流行娱乐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标志[9]。李静认为,电影作为艺术之外,具有清晰的媒体属性,而IP电影是影视媒体与互联网“媒体融合”的文化表征[10]。涂俊仪认为,原著粉丝是电影观众和文学粉丝群体的重合部分,对于IP 影视产业意义重大[11]。

IP 电影成为了一种简易的中国电影赢得观众、赚取票房、走向世界的上映模式。 2016 年,热门 IP《盗墓笔记》作为当代中国网络小说代表作之一,可以说是当时最具市场价值的IP,其改编电影的上映所引发的关注、热议及市场表现,对IP电影上映具有某种代表性和典型意义[1]。而无论是电影创作界还是学界都是在做定性的分析研究,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方法对IP电影的上映效率进行定量测评,以期为业界未来的上映提供理论支撑和改进建议。

1  研究方法及指标数据获取方法

1.1 研究方法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的概念于1978年首次提出,它可以对多投入多产出进行相对效率评价。DEA模型具有无需统一量纲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在以往效率相关研究中被大量应用。对于有效决策单元(DMU)效率值高低,传统DEA模型无法进一步比较。研究人员Andersen 和 Petersen(1993)[12]提出了对有效单元进一步区分的有效测度方法,后来被称为超效率DEA 模型。超效率DEA模型解决了传统DEA模型的这一问题。超效率DEA模型在构建过程中将被评价单元的效率值由其他决策单元构成的数据包络面计算得出,进而能够区分有效决策单元和非有效决策单元。超效率DEA的数学规划公式为:

1.2 研究指標及数据获取方法

1.2.1 研究指标

关于电影上映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在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针对IP电影这类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与文化创意结合的活动研究更少。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借鉴文献当中创新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设计,结合IP电影基于粉丝经济的特点,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客观性,构建了IP电影上映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将IP电影上映投入用流量明星数量、IP粉丝群体规模和制作费用来表示,上映产出用话题数量、融媒体流量和电影票房来表示。

1.2.2 指标数据数据获取说明

上映投入指标:流量明星数量由电影明星数量确定,数据采用电影官方网站的数据。IP粉丝群体规模由官方公众账号关注人数确定。制作费用以官方公布的数据为准,可以由网络调查法获得。上映产出指标:本文将微博(https://weibo.com/)话题讨论量作为话题数量,采用骨朵数据网(http://data.guduodata.com/)历史播放量数据作为融媒体流量。电影票房采用猫眼电影(https://maoyan.com/)公布的数据。

2  实例分析

2.1 实例的选取

IP电影是由不同类型的IP进行改编而形成的,因而选取不同类型IP改编而成的十个典型IP电影:夏洛特烦恼(话剧IP改编)、狼图腾(小说IP改编)、寻龙诀(网络文学IP改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民间传说IP改编)、向左走,向右走(漫画IP改编)、栀子花开(歌曲IP改编)、小时代(网络小说IP改编)、九层妖塔(网络小说IP改编)、红高粱(小说IP改编)、盗墓笔记(网络小说IP改编),进行上映效率评价。这十个IP电影共同点和典型性在于:都是由IP改编创作而成,可以进行一致性的IP电影上映效率评价。

2.2 IP电影上映效率评价指标数据值

根据指标数据获取方法,得到十个IP电影的上映效率评价指标数据,如表2所示。

2.3 运用超效率DEA对IP电影上映效率进行测评

由于DEA模型人工计算比较繁琐,使用DEAP2.1软件进行测评,结果如表3所示。

2.4 结果分析

从表3可知6号、7号、8号决策单元不是DEA有效,其他IP电影上映效率为DEA有效。6号、7号、8号超量投入的计算如表4、表5、表6所示。

由表4、表5、表6可以看出6号、7号、8号IP电影的上映产出所对应DEA有效的目标值与原始投入值之间存在距离,6号、7号、8号IP电影都存在过量的上映投入。可以看出,IP电影的上映效率并不需要庞大的流量明星阵容、大规模的IP粉丝群体以及高昂的制作费用。

3  结论与改进建议

3.1 IP电影上映空间很大

IP 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称,IP电影可以是基于小说、动画、漫画、游戏、电视剧、音乐、舞台剧改编而成,甚至只是一个短语、意象、场景改编而成的拥有版权的电影。当下,大量原生性内容(比如网络小说)在网络上发表,一旦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就极可能会被影视公司买下版权,进而改编成影视剧。

对投资方来说,因为有成功的案例,可以说投资IP电影是风险较小的行为。北京大学教授张绍阳说:“成功的IP自身带有‘粉丝,IP改编的影视作品有着天然的观众基础。”他认为,好莱坞电影公司向来重视电影续集的上映,只要一部电影取得成功,接下来就不断上映其续集。未来,IP电影上映空间很大,把成功的原生性内容变成一个IP概念,进而不断开发上映。

3.2 正确认识流量明星和IP粉丝的价值

电影市场是一个不确定的市场,IP电影成为投资人降低投资风险的一种手段。“大IP”和流量明星的组合发挥出粉丝经济效应,使票房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拥有流量明星和大规模IP粉丝的IP电影,无论口碑如何,伴随争议多少,却总能取得不错的票房,市场上由此泛起“IP电影”热潮。

IP全称是知识产权,作为资产的一种,它可以长期产生收益,不断进行开发生产。比如漫威的超级英雄或迪士尼的卡通,几年上映一部电影,在漫画、游戏、电影、电视剧、衍生品、游乐园等多方位开发,全面开发。而目前国产的IP电影疯狂消费粉丝经济,为了粉丝利润的赚取,一部小说在一年内可以被改编成多部电影。只为获得电影票房而不做后续开发,把“IP”当作消耗品使用,“IP”的粉丝号召力日益消耗殆尽,之后粉丝规模再大,粉丝经济也行不通。IP电影从粉丝经济转向全面开发的IP经济,需要正确认识流量明星和IP粉丝的价值,有漫长的发展之路要走。

3.3 IP电影未必需要高成本制作

进入21世纪之后,电影制片公司开始走向了高成本制作的道路,但这些影片最终却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比如好莱坞2005年翻拍的《金刚》,制作费用大部分花在了高科技设备的使用上,虽然这也是一部精彩的好莱坞影片,但是它的上映却不能获得高回报。拥有众多投资方的影视制作公司呈现出越来越多奢华的影片,然而作为观众,并不会“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因此,IP电影未必需要高成本制作,观众满意,小成本制作同样可以获得高额回报。

参考文献:

[1]岳凯华. 从《盗墓笔记》看IP电影热潮的隐忧[J].电影艺术, 2016(6):85-87.

[2]彭侃.好莱坞电影的IP开发与运营机制[J].当代电影, 2015(9):13-17.

[3]颜纯钧.IP电影:“各态历经”的建构——第五个反思的样本[J].文艺研究,2018(9):84-90.

[4]尹鸿,王旭东,陈洪伟,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22-29.

[5]黄钟军.《美人鱼》:作为IP的周星驰与文化怀旧[J].电影艺术,2016(2):68-70.

[6]李小华,祝琳婷.文化工业视域下的IP电影热潮思考[J]. 中国出版,2016(18):28-31.

[7]程武,李清.IP热潮的背后与泛娱乐思维下的未来电影[J]. 当代电影,2015(9):17-22.

[8]万江.IP电影热潮下的冷思考[J].当代文坛,2016(5):146-150.

[9]王臻真.IP电影热——中国大众消费时代进行时[J].当代电影,2015(9):8-12.

[10]李静.IP电影:作为影业“媒体融合”的传媒表征[J].新闻界,2016(24):30-34.

[11]涂俊仪.IP电影的原著粉丝:文本争夺与身份构建[J].电影艺术,2018(1):58-64.

[12]Andersen P, 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t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3, 39(10):1261-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