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2019-08-27张平弟

价值工程 2019年20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

张平弟

摘要:蒲洋村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村落依山而建,拥有丰富的历史与景观资源。本文通过大量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与村民访谈,对该村的历史沿革、村落格局、建筑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该村的价值特色与文化本底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蒲洋村目前面临的人口空心化、传统建筑破败、传统文化丧失等问题,本文突出对历史资源的活化与利用,力图探索出一条可操作的、可持续的、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村庄复兴之路。

Abstract: Puyang Village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Fujian Province. The village is built on the mountain and has rich historical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with villag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village pattern and archite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llage, and summarizes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villag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opulation hollowing out of Puyang Village,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tries to explore a village revival road that is operational, sustainable, and coordinated with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闽东地区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east Fujian area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4311(2019)20-0082-04

1  研究背景

实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后,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从城镇化率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1949年的城镇化率仅为10.6%,而在2015年却已经达到56.1%,按照国家规划,在2020年,城镇化率必须要达到60%以上。基于此,我国的村庄数量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并且速度非常快。从相应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在2000-2010的10年时间内,自然村数量从363万个减少到271万个,超过90万个村庄小时,合计每天有250个自然村消失[1]。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很多传统的村庄文化逐渐走向消亡,给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民族文化、确保古建筑可以流传到后世,在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确定之后,最终将蒲洋村在内的393个村落作为首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名录。

此外,城市二元结构体制在经历了长远的发展,农村问题也更加的严重。根据当地的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确定,我国2015年农民工数量达1.68亿人,而全国范围内超6000万的留守儿童[2]。现代社会中,城市高速发展之下开始积极的带动农村发展,这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因此,随着乡村振兴计划的逐渐实施,我国开始大力发展乡村经济,逐步推出“城乡统筹”、“乡村旅游”等方面发展战略,各个地区开始逐渐的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也成为了乡村发展的重要道路。

2  村庄概况

2.1 区位分析

蒲洋村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区域,从行政管理方面来说,其是宁德市柘荣县黄柏乡之下的自然村,从村落的组成结构的角度出发,在蒲洋街、新厝里、九斗里和叶厝里处于村落的中心周边区域中,因为本次规划主要是将这几个部分纳入重点规划部分总覆盖面积达20.11公顷。本次研究中将整个蒲洋村的行政区域纳入进行其总面积为5.04平方公里。该村与乡政府的距离为7.2公里,处在福安市区与柘荣县城的中间地带,通过962县道直接和上述两地连接,距离均为27公里。而福安的经济发展比较快,就业机会也比较多,所以蒲洋村与该市的联系较为紧密,很多村民都进入到福安市寻求发展机会。

2.2 村域资源

蒲洋村整个行政范围内的山区分布着大量的山丘,林地资源含量比较大,可以种植水稻、茶叶、白术、太子参等植物。此外,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异常丰富,有蝴蝶山、瀑布、古树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有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资源,主要是以传统民居、宗祠等建筑结构形式,代表着当地历史的悠久,很多文物被认定为县级保护单位,成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历史沿革

明朝初期,恒温古道商旅发展速度非常快,蒲洋作为主要的中转地带,经济是非常繁荣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游、杨、江、叶、王等姓氏逐渐在当地定居并且繁衍生息。游氏一族从河南迁来此地,在唐朝末年,游氏祖先迁居到建阳长坪里,然后再迁到黄柏,随后又有人移居到蒲洋。

蒲洋因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长远历史发展中逐步的成为福安与柘荣的重要歇脚点,也成为了周边区域的经济贸易中心,沿溪建设有蒲洋街,在最繁华的时代,当地建设有酒店、杂货铺、布艺店等等各种商业,最高峰时期多达20多家,随意全部毁于一场火灾中。清朝光绪年间,南山村开工建设“游氏宗祠”,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建设。

民国23年(1934年),闽东工农好红军进入到黄柏乡内,在各个区域中都建设有苏维埃政府,并且逐步进行反霸减租系列斗争,希望可以积极改善农民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后,行政区域的划分曾经多次变动,蒲洋村先后被划入到蒲安乡、蒲洋乡、富溪乡、富溪公社等。1984年之后,開始实现政社分离,实现了乡镇建制,蒲洋行政村属于黄柏乡的管辖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农村村民对于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很多新建设的楼房都设置在蒲洋街中,全部分布着街面两侧的位置上,传统村落房屋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楼房建筑,并且村内人口数量锐减,房屋空置率比较高,没人居住、没人修缮而导致民居损毁严重,所以亟待保护,否则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3  现状问题分析

3.1 人口外流与老龄化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深入进行,农村人口数量在急剧的减少,很多青少年为了提升自身生活质量、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全部都选择外部打工的方式,村庄内主要分布着老年人群,整个村庄的活力都比较弱。到2011年底,整个村子内部仅有1452人,常驻人口为852人,外出人口比例已经达到41%。从2015年人口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外出人口比例已经提升到60%,其他村内人口50岁以上者,比例高达50%以上,已经有着非常严重的老龄化趋向。此外,户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内的家庭所占比例达到39%,村民的整体经济水平非常低。

3.2 建筑破败与土地闲置

村内规划较为混乱,很多村民为了能够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开始进入到城市中进行打工生活,造成了大量房屋空置无人居住的情况存在,尤其是很多传统建筑都已经无人居住,但是因为没有做好日常的维护管理,现状非常的差,保存状况不好。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虽然村内自然环境宜人,但是因为其建设比较早,并未规划排污系统,造成了污水随意排放,进而使得周边水体遭到严重破坏,并且村内分布着大量的旱厕、禽畜棚舍等,自然环境损坏比较严重。

3.3 乡土特色渐衰

现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民间乡土文化逐渐的淡化,乡村生活缺乏精神文化内涵。村内新建设的房屋大多都是砖混结构形式,没有传承乡土建筑的特色,很多传统风貌被损坏。

4  价值特色

4.1 村落格局特征

蒲洋村分布在蝴蝶山麓的位置上,内部地形变化异常,从整体角度分析,东南偏高、西北偏低,从山内发源的双龙井溪自南向北穿越整个村子。村落内的很多建筑都是沿着峡谷傍山建设,处于青山包围之中,溪水包围整个村落,自然环境非常宜人。村落内部的建设按照山势进行,自然生长,与当地的自然景观融合到一起。因此,蒲洋主村的格局非常好,给当地的村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4.2 传统建筑特色

4.2.1 建筑选址与平面格局:天人合一,尊卑有序

村内的传统建筑大多依据当地地形条件而建设,有些是根据山势来进行建设,有些是依托当地的水势,与自然环境融合到一起,平面布局更加的灵活,反映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极富传统文化特色。

建筑平面通常是以天井为单元所建设而成的单体建筑结构,并且从外形中看是三合院或者四合院。大部分的建筑都采用“门屋-前天井-檐廊-前堂-后堂”的结构形式,檐廊通常都是设计为卷棚轩的形式,是从天井到前堂过渡空间。前堂正厅通常是整个建筑的核心组成结构,多数都是供奉祖先,接待重要客人或者举行特殊的仪式,后天井两侧主要是厨房与餐厅的空间。一层一般是日常生活所使用,建筑二层为通畅,可以达到通风换热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作为储物空间,也可住人,这与我国的尊卑有序传统理念是一致的。

4.2.2 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淳朴素雅,就地取材

建筑结构的承载结构形式主要为穿斗、抬梁等,其建筑施工材料为木材,并且进行清水处理,表面不刷油漆,饰面是以少量石雕为主,有些没有设置雕饰。建筑墙体结构采用的是夯土墙的结构形式,基本没有设置青砖空斗墙的形式。夯土墙底部主要应用的是垒石作为基础承载结构,其内部存在一定的缝隙可以及时排出积水,防止出现水分淤积的情况存在。室内主要设计木隔墙、编竹抹灰隔墙等结构。室外天井采用的是石砌的结构形式,二层主要设置为木楼板的形式。屋面则为青瓦制作而成,且采用的是山顶加披檐的结构形式。

整个村内的建筑所使用的施工材料都是取自于当地,土、石、木为主体材料,其经济效果明显,能够满足使用的需要。

4.2.3 建筑细部装饰:细部丰富,雕刻精美

木质构件因为其容易加工所以是很多建筑装饰是首选,通常来说都是在建筑的前堂等地设置隆重的木质装修结构,最为常见的当属前堂窗花、轩廊斗拱等。此外,柱基础一般都会采用石雕刻的形式装置,而建筑其他部分装饰性较少。

4.3 非物质文遗产化

蒲洋村是市级文化保护单位,已经成为当地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项目,是古代柘荣境内游仙姑的三大行宫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开始全面的重视民间文化交流,各个地区之间联系紧密。此外,还有当地的传统文化故事、民间歌谣等传承下去,很多民间故事都已经记录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名录中。村内依然存在着唢呐班、木制工艺、竹编工艺等,同时还有传统食品工艺等。

5  发展目标与策略

5.1 目标与定位

蒲洋村是恒温古道柘荣与福安的关键转折点,与两地的间隔距离在4小时以内,是古代的官员上任、赶考、商旅、军队等非常重要的歇息场地,所以村落的发展逐渐繁荣,同时也和恒温古道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此外,村落内部种植这大量的经济作物,主要是以茶叶、太子参为主,饮茶吃参已经成为当地人非常重要的饮食习惯,村民非常注重养生,并且村庄内部有着非常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所以村民普遍长寿。

从上述蒲洋村的特点了解中可以发现,当地政府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悠悠古驿,康养福地”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积极的发展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要逐步的体现出古道驿站繁荣商业发展的景象,逐渐的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体现出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特点,为人类文明的传统奠定基础。

5.2 规划策略

5.2.1 整合资源,协同发展

因为整个地区的资源分布极为混乱,要综合进行当地的景观资源的整合与分析,要将恒温古道作为旅游产业的主线,同时要保证各个区域之间紧密联系。将南山、蒲洋等逐步的建设成为旅游共同体,同时需要积极的和周边村落保持联系,形成产业集群。

逐步的建设和发展“古道游览带”和“竹海健身带”两条旅游联系带,将蒲洋下辖的各个村落需要有效的串联起来。“古道游览带”就是要充分的体现出蒲洋至新厝里古道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且根据当前文化传承的需要来进行适当的修缮处理,要展示出传统文化的特色,可以在路边的位置上设置茶屋,可以给游客提供休息、品茶的场所,结合当地的景色来多次开发旅游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步的提升蒲洋村的知名度。此外,蒲洋村至南山村的直线距离仅为0.6公里,整个地带的交通通行比较方便,驾车出行的方式需要多行进5公里作用。从当地规划部门可以了解到,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主村与南山的道路已经完全开通,此时可以有效的利用当地的林业资源,建设成为景观道路,改善当地环境,并且给居民提供活动休憩的场所。

5.2.2 保护古村,抢救遗存

积极的保护当地的传统历史文化,要按照如下几项基本原则来进行:第一,整体保护。這种保护方式不仅需要保证传统文化可以继续传承,同时要充分的保护整体山水格局,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周边林业等自然资源,做好村落传统文化保护。第二,分层保护。根据实际需要来建设保护区域,保证其和周边的文化环境达到协调一致性,从而可以进行必要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分类保护。根据建筑具体状况以及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要进行分类的保护、修缮与保留,建筑修复与整理要使用传统建筑的施工材料,不会损坏建筑的原有风貌。

5.2.3 功能策划,提升人气

合理的进行整体的功能性规划,要吸引大量的人群进入到乡村中,提升乡村活力,要逐步的增加居民的收入,要建设成为完善的旅游体系,发挥当地的自然资源。根据建设规划的需要,将杨氏宗祠处的广场设置为舞台剧场,并且对于周边建筑做出必要的修缮处理,要布置民族风情展览馆,成为当地的居民与游客活动中心。同时再将南山村、蒲洋坪、新厝里建设成为旅游节点,南山村的海拔比较高,风景优美,传统建筑数量比较多且完善度高,及时的进行建筑的修缮施工,依托当地的太子参、茶叶等作用对于当地的影响,策划相应的旅游项目,成立健康会所。新厝里中的传统建筑损坏情况较为严重,很多建筑都处于空置的状态,所以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造与完善。对于一些保存完好的建筑可以重新改造成为旅社、民俗、餐馆等,从而可以形成了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商业群落。

5.2.4 传创并举,古村新生

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创新,要开展各项有意义的传承文化活动。第一,对于传统材料需要创新使用,有效的利用当地盛产的石、竹等开展艺术创作,要建设成为具备当地特点的景观小品。第二,传统建筑的创新改造,要和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取得联系,将一些可以改造的地点建设成为民宿、茶吧等,也可以建设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展览馆。第三,传统民俗的展示。设置农耕、传统技艺的展览场馆,要发言民族文化。

5.2.5 社区共建,远近结合

原住民是传统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于发扬传统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规划中要实现社区的全面建设,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建设完善的民族聚集群落。建设村规乡约,要凝聚民心,让村民更好的维护村落,要保护传统建筑,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损坏民居建筑形式,积极带动当地的全面发展。

6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国内村庄数量在急剧缩减。另外,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作用下,农村问题也变得愈加突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受到尤为严峻的挑战。本文研究最终确定了以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为主的特色化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整合资源、协同发展”,“保护古村、抢救遗存”,“功能策划、提升人气”,“传创并举、古村新生”,“社区共建,远近结合”五项发展策略,以期对其他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近几年,借助脱贫攻坚、造福工程、产业扶持的政策东风,村两委带领全体村民,通过“扶贫+产业+旅游”的完美契合,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从此,蒲洋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在新农村建设的径途上倍道兼行。如今,村庄美了,统一规划的房屋沿街而立,河边的石栏杆蜿蜒而筑,宽阔的水泥路通向千家万户;环境好了,保洁员用灵巧的双手写下了纤尘不染,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让原来到处堆放的垃圾无处藏身;村民笑了,扬起的眉宇细说着喜悦,挺起的胸膛装满了幸福。茶叶、太子参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中村民们忙忙碌碌,仿佛在蘸墨提笔,撰写着春耕的序言;影影绰绰,仿佛在裁田绘景,谋划着一年的希望与收获。在蒲洋记忆的扉页里,过往的风华中,我们读到了繁华,也读到了沧桑,更读到了希望与自信。与时代同呼吸,用奋斗去逐梦,蒲洋村全面发力,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文化遗产[N].人民日报,2012-12.07.

[2]http://news.sohu.com/20150613/n414949356.shtml.

[3]薛涛,张华.基于遗产活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规划实践—以湖北省广水市桃源村为例[J].旅游规划与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2015.09.01.

[4]任国才,韦佳.古镇古村旅游发展模式初探[J].旅游规划与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2015.09.01.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整体人文生态系统构成分析及保护策略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国内传统村落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