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写结合,学写读后感

2019-08-27周红娟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9年6期

周红娟

【设计意图】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安排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这四篇课文,讲述了晚清中国受尽屈辱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故事,新中国国家繁荣昌盛喜迎香港回归的时刻。旨在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学习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老师大多会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关注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描写,穿插课外的资料,通过朗读感悟等方法,激发学生悲愤、惋惜的爱国情怀。这样学习了之后,孩子們课堂上表现得很激昂,可是到写单元习作——读后感的时候却无从下笔,很难完整地将自己的读后感受表述出来,更不要说生动、深刻了。所以,我这次设计《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将语文活动设计点定在写读后感上。一是希望通过写读后感整合阅读理解,并将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的情感有方法地表达出来;二是通过以课文为例指导写读后感,分步骤教给方法,突破单元习作的难点。

【活动设计】

活动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写读后感。

课前设计预学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活动二:抓住感受深刻的句子,再写读后感。

步骤一:聚焦“辉煌”。默读课文第2到第4自然段。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再写下你的感受。

1.学生自主学习。

2.师生共同交流,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第3自然段的7个“有”和第4自然段的“上自……下至……”的表达方式,感受能工巧匠的血汗和智慧,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出示范文,引导学生学习采用联想、对比方式把读后感写具体、深刻,用上排比、拟人、反问等修辞手法让表达更生动。

3.学生修改读后感。

步骤二:聚焦“毁灭”。联系第5自然段。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再写下你的感受。

活动三:提出问题查找资料,初写读后感。

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根据问题查找课外资料,再写下自己的思考。

活动四:提炼主题连段成文,再写读后感。

【课后反思】

通过几次试教和最后正式执教,认识到实施此活动设计,首先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学情。

原本以为学生在写读后感方面是零起点。因此,在“初写读后感”的时候,预学案是这样设计的: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用上一两个关键词。由于人为地降低了学生的起点,一两个关键词也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初写读后感”显得内容苍白、能力低下。

试教之后去掉了“用上一两个关键词”。开放式的设计,让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发挥,读后感还是挺丰富的:对圆明园,赞叹昔日辉煌、宏伟、美丽;对侵略者,憎恨他们破坏历史瑰宝;对清政府,愤怒于他们的腐败无能;对自己和国家的,表示要好好学习,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贡献,不能忘记耻辱;对世界,惋惜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毁灭。

1.王耀正:明白了那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才让这座皇家园林毁灭,我们不能忘记这一耻辱。

2.吴悠:我感到无比的愤怒与惋惜,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已被侵略者掠去。课文质朴的语言也令我为之一颤。

3.汪梓涵:我们中国竟受过这般耻辱,圆明园的大火是我们中华儿女用血与泪换来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万众一心,使国家强大,这样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4.李鑫博:因为圆明园富丽堂皇,非常华丽,使得别的国家对其产生嫉妒而掠夺毁灭。真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啊!

5.王羽菲:看到破烂不堪的圆明园,我们要奋发图强、不能让历史重演。

6.饶宇翔:这些侵略者在中国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还毁灭了闻名于世的圆明园。我们应该捍卫领土,维护世界和平!

7.姜美琪:作为一名中国人,圆明园遭受毁灭是我们中国的耻辱。现在圆明园只剩下几根石柱,这些石柱便是一块块警告牌!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

原先评价预设是:这样的读后感比较简单、笼统。如何将读后感写得具体、深刻,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一起来学习。当看到学生真正的学情之后,立马做了调整:同学们很会读书,初读课文就能写出这样的感受真不简单。不过,这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的体会和感想。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走进这篇课文,细细地体会、感悟,将读后感写得更具体、深刻。

二是学习活动实施要系统化。原本在“再写读后感”的环节,安排了三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划出了令人感受最深的句子。交流之后抛出了备课时预设的两个令人感受深刻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和“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再集体交流第一个句子的理解,串读了第2、3、4自然段,理解众星拱月,体会布局的巧妙,赏析七个“有”,感悟景观的奇异,品读“上自……下至……”,领会文物的多。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读后感。然后小组合作,理解第二个句子,交流读后感,派出代表全班交流。看起来是板块状的,但始终将学生牵制住,没有给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整个课堂细碎,没有系统,学生的学习没有提升。

试教之后,将第一课时的重点聚焦为阅读“辉煌”段落写读后感,把阅读“毁灭”片段写读后感作为了课后作业。在交流了课文总感受之后,就和学生一起交流将读后感写具体、深刻的方法,梳理出“抓感受深刻的句子”是一种好方法,然后就让学生试用这种方法,阅读“辉煌”的段落,独立写下读后感。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明白要把读后感写深刻,那要联系上下文深入地理解课文,感受到作者七个“有”的铺排对比描述手法,一个“上自……下至……”的跨越历史的浓缩写法的奇妙,体会到圆明园的布局巧妙、景观奇异、文物奇多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祖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文化的象征。再教给写读后感表达的方法,联想、对比的写法,排比、反问的修辞。然后让学生再次修改。整个环节板块清晰、系统,既给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又给了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写出的读后感和第一次的相比,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是教师要真正转变角色。原来在学生“初写读后感”之后,下意识地觉得学生肯定不能理解深刻,所以在四五个学生交流之后,也不做个别点评,就评价道:同学们抓住感受深刻的句子写读后感,使表达有了依托,具体多了。但还显得粗糙,不够深刻。怎样才能写得深刻些呢?请看老师写的读后感片段。然后交流读后感的写法。再让学生用上老师提供的方法寫。虽然,上课的时候态度很亲切,但也掩饰不住作为老师的高高在上。虽然,努力想体现以生为本,顺学而教。但实际上并没有尊重学生,而是表现出“你不懂,你不会,我来教给你”。

试教下来,发现学生写读后感的能力并不像老师想得那样弱。第一次抓住感受深刻的句子,其实已经能够写出自己的独到理解了。比如,有的学生读了“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这一句,就写道:我感觉到圆明园非常雄伟,其中的景物应有尽有,我为祖先创造的圆明园感到自豪。有的学生读了“漫步园内……”,就写道:只要在圆明园里漫步,就能体验到千山万水,饱览世界美景。圆明园就是一个浓缩的世界。有的学生读了“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就写道:我觉得圆明园的文物一定很多,而且都有很长的历史,不然为什么叫作最大的博物馆呢?

因此,在交流环节,将学生的读后感投在大屏上,让他们自己来评一评哪里写的好,哪里还不够。肯定学生会联系上下文理解感受深刻的句子,理解到位,体会挺深。并请该生说说是怎么体会到的。相机理解作者表达的精妙,以及圆明园所蕴含的血汗和智慧,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请学生给读后感提建议,认识到读后感写得比较短,表达上还不生动。然后,老师出示自己的范文。让学生来评一评哪里写的好,值得大家学习,揭示联想、对比的方法及排比、拟人等修辞。再请学生审视自己写的读后感,看看优点在哪里,不足的是什么,思考后继续修改。

于是,一段段读后感诞生了:

读了“圆明园有……也有……”。我发现像这样的句子还有三组。每一组都有着明显的对比,时而雄伟,时而娇小,时而热闹,时而宁静……它们的样子,慢慢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艺术瑰宝而自豪。要是我也能在这样的园内住上几天,那是多么幸福啊!我知道把中国乃至世界的著名景观都“搬”到圆明园当中,要花很多时间,也要花很多人工精力。可是,英法联军却把这血汗凝成的宏伟建筑毁坏了,真是可恶啊!

读了“漫步园内……”我不禁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能干、聪明所惊叹。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把人间美好的景物建造了出来。里面有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还把民族文化和西洋文化充分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此多样,没有重复。读着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了这些奇异的景观,亲身来到了这些美丽的地方。我的心痒痒的,恨不得进去走一圈。可惜圆明园早被毁灭了,被英法联军毁灭了,那么宏大的圆明园却变成了几根柱子。再辉煌也只能存在于脑海中了……我真的感到很可惜,也很气愤。

读了“上自……下至……”,我仿佛看见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收藏丰富:青铜礼器闪着幽幽的光芒,名人书画散发着墨香,奇珍异宝各种各样……先秦时代的、唐宋元明清的,历朝历代的文物都收藏在此,每一件文物都是工匠的心血,每一件宝物都代表了当时的文化,每一幅作品都代表了深刻的含义。它们就犹如悠长的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可是,这些宝贝竟然被英法联军这些强盗抢走和烧毁了……

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孩子们一起参与练笔、评价,真正地尊重、欣赏学生。投之以桃,学生就报之以李。在平等的交流、肯定和鼓励中,孩子们攀上了一节节台阶,达成了学习目标,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教无止境。如何设计核心的读写学习任务,如何拥有灵动的读写课堂,如何做一个真正的读写引导者,我将在语文读写实践中不断地努力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