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文”千万别下错了“水”
2019-08-27黄兴安
黄兴安
最近,笔者有幸做了一次下水文比赛的评委。参赛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可以算得上是群英荟萃,很是让人期待!
结果却有点令人意外,原因就在于老师们纷纷下错了“水”!
在老师们洋洋洒洒上千言的下水文里,最大的问题是“儿童”不见了踪影!故事里几乎没有儿童的身影,即使出现顶多也是一个个“伪儿童”。绝大多数的故事里的儿童们都操弄着一口沧桑的话语,理性十足毫无情趣可言。
难道是组委会给定的题目远离了儿童吗?问题会不会就出在命题上?
组委会选择的题目是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6《神奇的探险之旅》。这个题目非常符合小学高年级儿童的写作心理需求,无论是人物的组合、场景的设定,还是装备的选择、情节的设计,习作内容充满了想象的空间,既赋予了师生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又充满了童真童趣。教材的设计应该说非常有利于老师们写出情趣盎然而又惊险刺激的儿童故事来。可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这场下水文比赛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它照出了我们日常习作教学中的许多真问题。
一、没有真正蹲下身子来
“蹲下身子”并不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弯腰屈膝,蹲着上课,保持与儿童身子一般高的姿势。“蹲下身子”是指我们的习作教学,包括下水文的写作,一定要具备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儿童情趣、儿童语言和儿童思维,努力去贴近儿童。要想贴近儿童,教师就必须深入儿童生活之“水”,深入儿童情感之“水”,深入儿童言语之“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引领儿童提高言语表达水平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带领他们在习作实践活动中提升表达的智慧。
只有真正地蹲下身子来了,我们的下水文才不会拉拉杂杂、废话连篇,我们就一定会考虑五年级兒童真实的习作水平,努力把字数控制在400到600字之间,而不会出现比赛时间结束了大部分老师还没有写尽兴的情景,需要评委反复提醒比赛规则,甚至现场教授大家“刹车”收尾的技巧。
只有真正地蹲下身子来了,我们才会深切体察到儿童习作的酸甜苦辣,才会准确把握住课程标准中“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简单”“感情真实”这些关键词语的要义,才会真正明白小学习作教学姓“小”名“习”,才不会自以为是地拔高习作要求,才不会把习作课异化为说话课、讨论课、体验课乃至表演课。姓“小”,让我们了明白儿童习作重要的是夯实表达的基础而不是去追求“宏大叙事”;名“习”,则让我们明白了儿童习作首先是一种不成熟的样态,它迫切需要值得学习的作文范例或支架,而习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就是“学习”“效仿”“练习”的过程。如此,我们才不会整天把“生动细腻”“文字优美”“丰富独特”“立意新颖”挂在嘴上去逼迫学生,让“儿童习作”异化为“文学创作”。
只有真正地蹲下身子来了,我们才有可能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实现文字表达方面的同呼吸,共命运,笔下的文字才会奔涌出童趣的清流。因此,下水文的写作必须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眼睛审视生活,才有可能写出童真童趣,才有可能符合儿童特征。
不真地蹲下来,如何与儿童平等交流、坦诚交流?不真地蹲下来,如何了解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指导?不论是习作教学还是下水文的写作,莫不如此。
二、没有找准习作的重点
这次下水文比赛,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仅是“儿童”的缺失,还有诸如审题不准、重点不清、思路混乱之类的问题。这反映了老师们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仔细不够到位。
抛开错别字或词不达意等明显语病,不少的老师下笔比较草率,未能抓住关键词“神奇”来写。他们在文中往往只是简单地选择一个场景,比如沙漠,然后设计一个类似在沙尘暴中丢水找水的情节就完事了。更“神奇”的是,在一些老师的笔下,在沙漠中找水、在荒岛中觅食几乎是一件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的事情,主人公似乎都具备某种超能力,什么“探险”,不存在的!
那么,这次习作训练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呢?是材料的选择还是场景的描写?是情节的设计还是人物的塑造?简单一想,似乎都很有道理,也很有价值。但是,如果这样,我们的教学或者下水文写作必然会顾此失彼,难以兼顾。
其实,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教什么基本上是清清楚楚的。那这次《神奇的探险之旅》习作训练要教什么呢?它可以抓的“干货”到底是什么?稍微用点心,我们就会发现第六单元导语中给出了这样的提示: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换。显而易见,“编故事”是重点,如何“编好故事”应该是难点,“情节转换”至多只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注意点。
“编故事”涉及儿童想象力的激发和培养,如何细化指导“编好故事”呢?教材上习作6中有这样的点拨:“写的时候要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如果能把心情的变化写出来就更好了。”不难看出,我们教学或者写下水文的重点在“编故事”,“编好故事”的重点则在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方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我们笔下故事的惊险刺激也就有了保障,精彩纷呈也就可以期待了!
三、缺乏对儿童思维的点拨
小学高段习作教学和中低段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强化了篇章能力的训练。而篇章能力常常又表现为一种逻辑架构的思维能力。
在本次下水文比赛中,不少老师未能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思维支架,场景和情节选择比较随意,这就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教材的价值和功能。比如,有的老师在“茫茫大漠”遭遇了“暴雨来袭”,在“热带雨林”中遭遇了“落石雪崩”,在“南极冰川”上被“猛兽”抢走了“指南针、地图”……如此清奇的脑回路,真的令人哭笑不得。
本次习作训练强调想象要“丰富合理”。“合理”则意味着要想象要合乎情理,合乎常理,合乎事理。毕竟这次的习作训练不是编写“童话故事”或者“玄幻故事”,它的根还应该是深植于现实生活、现实世界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强化思维或者思路的点拨呢?
首先,我们可以出示表一,指导学生从A组和B组各选一人组建起探险小队,然后设定场景、选择装备、选定险情,搭建出一个初步的行文框架。
接着,我们可以出示表二,指导学生填写,选择两到三个险情,提前构思好“曲折的过程”,想好每一个人物在不同险情中的具体表现,从整体架构上进一步细化学生的写作思路,降低习作的难度。
框架出则思路清,思路清则行文明。如此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篇章能力就会逐步形成。如果教师都无法做到思路清晰,那又如何写出结构清爽的下水文章来,就更谈不上去指导学生写作了。
要想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写好作文,教师就应该做到常写、乐写、善写下水文,这提法大抵是没有错的。但前提是必须遵循下水文的一些内在要求,从儿童出发,抓住重点,强化思维。只有这样,才可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起来才会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