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新型班级的建设

2019-08-27秦凤菊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发展机制核心素养

秦凤菊

【摘 要】现在整个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享受着教育带来的诸多好处,其中之一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不过,当我们从教育的角度审视学生的生活质量时,问题就出现了:谁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负责?是社会,是家庭,还是学校?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基础教育;新型班级;发展机制

(中小学)学校教育改革可以说大有作为,学校的班级教育大有潜力。在当今社会中,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看似是传授知识,让孩子升学。可是,在学习知识和升学的同时,还需要有人对更重要的方面负责,即孩子们的精神生活。相比之下,我国班级教育传统具有许多值得发扬的地方,例如:班主任负责制。但不得不说,班级教育乃至整个学校教育这方面实在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班级是现代学校教育得以开展的基本单位,这就意味着对于现代人来说,充满希望的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班级中度过的。为了教育研究铺路、主动开发班级的新教育价值,切实为青少年的成长负责,新型班级的建设确实是一条可行的改革之路。

一、思想资源

(一)“新基础教育”的出现

在2001年1月开始,“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的推广研究就在部分省市出现。可以说,研究的出现,让更多领导对一个班级具有充分的交往,对他们的学校生活有了较深入的感受。针对学生的发展情况、教师情况以及他们的心理状态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这些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班级生活中,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学习,提出自己和班级的目标,关注和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提升了学生在校生活的整体质量。

(二)转型中的前进动力

叶澜教授有四句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这四句话是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灵魂。我国正经历社会转型的过程,因市场经济等因素和传统文化的某些影响,导致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过于急功近利。我们对学生在学校教育的这段生命历程有了一定认识,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而做的种种努力,使我们不断看到希望,激发出前进的动力,也让教育与学生一起不断开拓充满阳光的生命空间,改变学生的生存方式,为建设新型班级带来了动力。

二、发展机制

发展机制可以理解为各组织要素在组织地位及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反观我们的小学教育,有需要改进之处,并作为建设新型班级的起点。凸显承认权威,忽视了学生需要;师生角色固定,缺乏真诚互动;教师包办,难有参与机会;自上而下的灌输思想,学生缺乏积极思考。真正让学生从思想上接受,可让其参与进去,对自己有了内在的自我认同,教育也就成功了。

有了发展机制,就应该关注其过程。采取自我管理形式,沿用传统管理内容;尝试自我策划实施,关注活动形式;关注显性的文化氛围,着重体现班级特色;关注成长体验;着力反应同学生活,从中提炼成长主题;关注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为学生大胆思考创造自由环境,让学生思想充满活力。

三、新型班级建设的方法。

我们已经明白了建设新型班级的目标、内涵和发展机制,我们需要从操作层面考虑,那么如何建设新型的小学班级?建设方法中有两个目的:第一,为了切实体现小学班级教育工作的新思想。任何教育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操作都可能遇到难以推进的困难;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改革思想落实到操作方法中;第二,为了使班级教育工作有成效,使班主任既有更多能力,有更好的思想、更高的品味。

1.将事务性转化为教育性问题

什么是事务性问题,就是指班级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有目的行的事项,比如:检查广播体操、学生之间的争执等。作为教师,在处理这样的问题时,应考虑到另一个方向的开放--对内开放。邓小平在阐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思想时,曾经说到:“对内搞活,也是对内开放,通过开放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那么,就班级教育来说,如果仅仅关注对外开放,可能就会满足引进了多少外来的信息和资源;但如果真正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进一步关心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开放,就是我们对小学班级理解的“对内开放”。在未来的教学路上,教师会遇到很多困难,应让学生学会自主处理事务,而不是让班主任事必躬亲地忙碌。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从“事务型”转变为“智慧型”。

2.学生的成长需要

对新型班级的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第一,这是学生成长中的一种主动发展的愿望;第二,培养一个有个性的学生,心理是正常的;第三,个人发展的需要、群体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3.更新日常生活的生存方式

学生与班级的互动,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为了使互动有更好的效果,可以从以下方式入手:汲取力量,树立信心,勇于承担责任。欣赏他人,相互支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小结

在当代中国社会,学校教育尤其需要强调教会学生在创造性融入社会的同时,创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其中班级教育可以大显身手。小学新型班级的建设任重道远,不过在核心素养下,能有更深层次的改变。

【参考资料】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推广性研究教师用书[M].上海三联书店,2000

[2]参阅卫道治,沈煜峰.国外关于班级学校的社会理论[J].教育研究,1987(06)

[3]谢维和.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J].教育研究,1998(11)

[4]李炳南.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綱要研究[D].扬州大学,2004

猜你喜欢

新基础教育发展机制核心素养
“新基础教育”影响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探究
从传统教育到“新基础教育”
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