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 新思索

2019-08-27陈秋妹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9期

陈秋妹

【摘 要】音乐新课标的推出和新教材的使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正确选择、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才能与之相适应。音乐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主体性学习;以情激情;驾驭课堂

笔者多年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深刻感受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并启发学生进行音乐创造,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放在首要位置,进行师生互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做。

一、音乐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据新理念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这些做法,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

(一)充分发挥学生能力,“权利”大胆下放

在十六册第四单元《壮乡情》第一课时的教学准备中,我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壮族的各类资料,互相交流。上课时,我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还自发分成小组,演唱壮族歌曲,一些同学即兴唱歌打节奏。接着我请学生唱奏,并随着音乐跳起壮族舞。学生在喝彩之余也愿意参与进来,为我随后课堂教学的成功导入吸引了他们的视线。第二课时我趁热打铁,传授给学生几个壮族舞的基本动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实践。在表演交流时,我对学生的一些创意动作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创作和学习。

(二)鼓励启发学生想象,创新发现自我

音乐具有语言无法概括的模糊性,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丰富联想。联想是创造力的基础,可以在音乐实践中得到提高。因此,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音乐创造的空间,能自由运用多种方法创新并发现自我。在欣赏第十五册二胡曲《赛马》时,我没有告诉学生曲目名称,而是让大家边聆听,边联想音乐情境,并为曲子命名。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认真思索,并兴奋地小声讨论。孩子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想出的乐曲名竟然有七八个:《狂奔》《盛大的节日》《骏马奔腾》《那达慕欢歌》……看到他们能够在音乐实践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很欣慰。

二、音乐教学应以情激情,适当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情感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靠空洞的说教,也不是靠教师生硬的灌输。科学的诱导,适当渗透,往往会收到好效果。在音乐课上,我尽可能地融入现代音乐气息,抓住学生的审美心理,适时进行音乐情趣的培养。在民歌、民乐及相关教学中,我采用多样的电教手段、优美的范唱、生动的讲解来滋润和打动学生心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越来越注重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只要教师注意“以情激情”,就必定能引发他们的积极性,并配合教师学习。这样,课堂上就会形成活跃、互动、民主的良好氛围,也就达到好的效果。而最直接、有效引发学生情感的关键,还取决于教师教学的科学性、技巧性和多样性,以及基本功水平的高低。

(一)充满激情,感染学生

教师要以音乐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从心灵深处培养学生向上的健全人格。如在教唱第十三册《青春舞曲》时,我先引导学生交流新疆维吾尔族的相关信息。接著,请他们欣赏一段新疆优美景色的音像资料,使学生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然后我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玛依拉》,使学生再次受到美的陶冶,产生“我要学”的兴趣。在教唱歌曲时,我启发学生用竞赛的形式识谱学唱,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他们学会歌曲。在处理歌曲时,我请学生分组讨论,找到最佳的演唱方式。讨论中,学生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此时,我优美的范唱又会使学生比较出他们演唱中的不足,进而用更准确的歌声来表达情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在结束教学时,我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与作品有了情感共鸣。用这种形式,学生乐于接受,也会更感兴趣。

(二)点到关键,用心领悟

教师的语言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让学生用心去领悟。在教学第十五册《内蒙草原》时,学生掌握了歌曲基本旋律后,我自豪地向大家介绍:“蒙歌是蒙古族人民在广阔草原上放牧时唱的,久而久之形成了悠远的‘长调,被誉为蒙古文化的“活化石”。2005年,中、蒙两国为此申请‘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认可。我们也会为此骄傲,对吧!”学生一听,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接下来的歌曲二度创作中,学生也就有了兴趣,形成师生协动,气氛非常好。

三、音乐教学应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在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我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将音乐艺术的美传达给学生。教师的范奏、范唱、范舞,往往能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教师更有亲和力,这是名家、名奏所不可代替的。如果学唱歌曲前,总让学生观赏歌唱家的演唱;吹奏乐曲前,总去聆听名家演奏,那么音乐教师就成了放映员,又怎能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呢?所以,我能自己示范的就不依赖多媒体,尽量让学生听到我的范唱或范奏,避免将音乐课上成单一的欣赏课,这样学生在和我一起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获得了审美愉悦。

(一)方法多样,激活课堂

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激活课堂,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亲身获得审美体验,能够享受到音乐的审美愉悦。在学生的音乐实践过程中,我不包办代替,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把简单有趣的活动留给后进生,将活动作为带领学生走进音乐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在活动中,学生会增强自信心,继而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同时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二)语言简练,精确恰当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所选择地介绍作曲者的相关知识,即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赏析乐曲的角度出发,介绍作曲者的生活、创作、风格等情况,做到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新颖的角度;既重点突出,又注重内容深度的挖掘,从而为学生赏析、理解乐曲打下基础。例如在赏析肖邦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他的钢琴独奏《夜曲》,并抓住一个重点,从夜曲的体裁入手,使学生了解到:夜曲多指钢琴小曲,通常有宁静、沉思的抒情特色,浪漫气息浓厚。然后再重点让学生了解:肖邦虽然一生苦多于乐,但他生性纯真、浪漫,能够在痛苦的体验中创作出高雅、快乐的音乐作品。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肖邦的人品和作品。

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气氛的调节器,是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有利保障。教师适时、幽默的语言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解除学生的疲劳,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同时,教师幽默诙谐的言语,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避免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践证明:通过课堂内外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学生唱歌比以前多了激情,生活中用音乐滋润了友情,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感情……今后,在课堂内外,我将继续开展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以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终身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让我们逐渐放开他们的手,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发挥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大步奔向美好的未来吧!

【参考文献】

[1]王安石,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新课程实施课题组编写.新课标理念与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