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个性,感悟生命的精彩
2019-08-27李成林
李成林
【摘要】语文课堂在新理念的导引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流程的推进中,对预设与生成的把控优劣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师对理念解读真伪的一种显现。面对新课堂,如何珍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不拘泥于教材既定的价值取向,让感悟融入生命,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
【关键词】个性;预设;生成;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獻标识码】A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师对文本解析,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理应是相融相近的。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与确立,有时的语文课堂也会呈现独特的个性化的“杂音”,突如其来的对预设挑战,教师理应调整教学预设,将现场生成与预设有效融合,这才是一位教师的教学艺术表现。我在执教苏教版《负荆请罪》一课时,曾几度出现了未曾预约的精彩,现摘录如下,以飨诸君。
【案例片断】
师:蔺相如现在的官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怕廉颇吗?你觉得他避开廉颇对吗?
生1:我觉得蔺相如的做法是错的。蔺相如完全可以上前去跟廉颇说清楚,赵国之所以没有被秦国攻打,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这样还可能早点化解误会而和好。现在选择逃避,廉颇还以为蔺相如自己也觉得惭愧,不好意思见他了呢,有可能误解还会变深。
生2:我不同意蔺相如的做法,蔺相如直接跟廉颇说清楚不就行了?请病假不上朝,等于现在的旷工,为了个人恩怨,影响国家大事,不是上策。
生3:明明是廉颇小肚鸡肠,蔺相如为什么要躲着廉颇呢?这样就显得像是蔺相如做错了事似的。但细细想想,又觉得蔺相如做得对。这样就可以避免两人发生冲突,可见蔺相如十分爱国,心胸也像大海那样宽广,不跟人斤斤计较。
生4:我认为蔺相如这样做是对的。他避免跟廉颇见面,是想大事变小,小事化无。如果蔺相如不采取避让的方式,那么他们的矛盾就会变得更尖锐,赵国也会因此而削弱力量。这时候,秦国借机攻打的话,赵国很可能会灭亡,他们俩后悔一辈子也没用了。这里正体现了蔺相如的爱国之心。
师:大家仔细看课文蔺相如跟手下人说什么了吗?你觉得他像老鼠吗?他真的怕廉颇吗?
生:当然不像老鼠,蔺相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会怕廉颇吗?如果我是蔺相如,就让廉颇把路让开。
生:我觉得蔺相如应该以权力来压廉颇,要给他一个下马威。
师:但蔺相如有没有那样做?再读蔺相如对手下的人所说的话。
(生齐读蔺相如的话,注意强调语气)
师:“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你看他的这种品质是一种怎样的品质?
生:顾全大局。
师:这个大局指什么?
生:指国家的利益。
生:集体的利益。
师:当廉颇听到这消息后,老廉颇做了什么?
(生读课文,并找出答案负荆请罪)
师:在历史上啊廉颇也是一名赫赫有名顶天立地的猛将,既然是这样一员大将,他为什么要去认错呢?
生:被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感化了。
生:被蔺相如的大度、宽容和不拘小节深深打动了。
师:蔺相如的口才是好,但老廉颇也有嘴,老廉颇会说什么?
生:相如啊,让我们一起团结起来保护赵国吧……
生:蔺先生,我以前为了个人利益,多有得罪,请您惩罚我吧。
师:结合现实生活,他们俩都有极其可贵的品质,他们哪一种品质最值得我们学习?
生:顾全大局。
生:知错就改。
……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蔺相如、廉颇两人也不负众望,最后终于和好了,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故事到这里呢就讲完了。200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大局为重。
生:任何一个团体内部一定要团结,这样才能办成事。
生:就像我们一个班级一样,只有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整个班级的成绩才会上去,自己顾自己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生:我觉得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团体也好,重要的是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把有限的力量都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就能成功。
……
【课堂反思】
上述的教学片断,以教师的问题切入,直奔教学重点,感悟人物品质。学生的回答时代感极强且个性的张扬十足,各自独特感受的碰撞具有开拓性。纵观教学片断,用新课程的理想审视,教学呈现如下教学特色。
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从教学片断看,教师以问题切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一个启智者、欣赏者、组织者、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思辨、交流、质疑,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只是在课堂纪律、学生学习行为上进行了规范,意在更好地组织教学,让学生无拘无束在课堂上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从蔺相如和廉颇的权力上、地位高低上、从国家的未来和现在的角度去思考,有的同学借助插图去探寻,有的同学在字里行间去品读语言文字。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和谐统一,万心归一”的宇宙思想,将原本的“顾全大局”的普通道理上升到了中庸传统文化的极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可以说,本教学片断,教师和学生完全沉浸在思辨的教学之中,真正实现了一种互动、平等、融洽、有效的教学效果,是融入学生个性的课堂,是激发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是激活师生的生命潜力的课堂,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过程。
二、预设与生成的碰撞,让个性在珍视中彰显
整个教学片段充分凸显了“真正做到了语文课动态性地在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摒弃了教学预设,将现场生成作为教学资源并在引导中有序推进。教师和学生在交流时,没有局限于教材和编者传递的价值取向,而是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堂为思维的战场,互动中让学生走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新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张扬,随时在课堂上会出现“杂音”,面对学生富有生命个性的交流,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一资源作为教学的新起点,珍视学生的个性回答,巧点拨妙引导,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观点,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思想、语言与文本、作者对话,敢于进行个性化的表述,真正去感悟生命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郭跃伟.我读《生成教学》有感[J].文学教育(中),2010(8).
[2]王冠颖.预设与生成成就精彩课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策略[J]. 新课程学习(中),2015(4).
[3]高玉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