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视域下四年级感知文本脉络的策略研究

2019-08-27张帅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九色鹿脉络文脉

张帅

【摘要】充分利用文本的文体特征,根据文本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类文本的基本结构模式,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理清文章脉络的体系。树立学生文脉梳理的“类”意识,明确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提炼梳理文脉的几種路径与方法,才能提取具体的有效信息。

【关键词】结构化教学;文体;感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课文部分的一大举足轻重的教学任务。一般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课文脉络结构,形成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有效地感知文本脉络,是学生初次与文本对话后,在文本内容、形式、情感等方面获得的初步、独特感受与体验,也是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基础。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脉络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水平和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文体特征,教给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有效方法,切实开展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训练,这些就是提高中年级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脉络的关键。

古人云:“体不辨,则入于邪陋。”不能掌握文本的文体  特征,就会影响整体感知文本,影响整体阅读效果。我们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具体的文体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感知文本的方法指导。

进入中高年段,感知文章脉络,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最基本能力。充分利用文本的文体特征,根据文本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类文本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理清文章脉络的体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要树立学生文脉梳理的“类”意识,明确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提炼梳理文脉的几种路径与方法,从而提取具体的有效信息。

以四年级教材为例,收集一些试卷试题资料,平时课堂的练习,及时关注学生感知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变化,搜集错误信息并进行成因分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渗透引导等,逐步形成了梳理文本脉络的策略方法。

一、叙事类文章——课题扩展法

小学教材中,叙事类文章较多,仅四年级教材就有《徐悲鸿励志学画》《林则徐虎门销烟》《李时珍夜宿古寺》《普罗米修斯盗火》等文。这类文章,从题目中就能让读者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收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可以抓住课题的特点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例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中,教师先由徐悲鸿的著名画作导入,激发学生对画作作者的兴趣,接着揭示课题。课题中的“励志”是学生理解与书写的难点,教师借与“立志”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励志,更多的是一个人在逆境中受到某种刺激从而发愤做某事”,进而提出问题:“徐悲鸿是受到什么刺激而励志学画的呢?又是怎样励志学画的?他励志学画的结果又如何呢?”学生既能初步感知徐悲鸿在所处逆境中发奋学画,又能带着思考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行文脉络,为学生理解徐悲鸿的“刻苦、清苦”做了铺垫。

二、写人类文章——绘制关系图

步入中年段,写人物的文章主要人物增多,主要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推动情节的发展,像《祁黄羊》《三顾茅庐》《“番茄太阳”》《九色鹿》《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等,人物的形象是在人物事件及关系的脉络中得以体现,于细致的描写中得以丰满。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梳理人物关系这一要素,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挈领文本脉络和内容。紧紧围绕着人物的事件和关系来理清故事线索,也是为学生奠定品悟人物形象的基石。

如《九色鹿》一文,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调达发誓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调达背信弃义,出卖了九色鹿,最后受到了惩罚。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了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学生在初步读文之后,部分学生会对人物关系还不够清晰,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绘制人物关系图,人物关系便一目了然了。

利用这样的人物关系图,不仅能快速地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故事内容的概括。

三、写景状物类文章——板书关键词

对于学生来说,写景状物类文章多出自名家,围绕一个或几个特点介绍写作对象,或按照一定顺序写,无论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都各具特色,兼具内容美和形式美,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资源,如《泉城》《九寨沟》《雾凇》《田园诗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等。

对于这类文本,学生初次接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文章的描写对象和内容后,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一般老师会这样设问:“文章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发现文本中提示写作顺序的词句,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一般来说,写景状物类文章的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1)时间顺序。如《烟台的海》中,作者按春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写烟台的海;《田园诗情》中,作者先写白天的奶牛、骏马、家畜三幅图,接着写傍晚图,最后写夜晚图。(2)地点转换顺序。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按游览的行进路线进行描写。(3)景物分类顺序。如《九寨沟》先写“雪峰、湖泊、原始森林、瀑布”等景物,后写动物,有层次地介绍。

学习这些文本,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语言文字风格,还能潜移默化地领会写景状物类文章的谋篇布局。

四、说理类文章——板块结构法

一部分文章通过论证向读者阐明事理,这样的文章通常归于说理类文章。小学阶段的说理类文章教学,是学生未来学好议论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说理文章说理的层次,就是认知文本论述的过程。理清说理文的文脉,就是要找到作者所说的“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方式、按怎样的顺序来说理的。这样的文章,一般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先快速找到作者的观点,然后找出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最后找出作者得出的结论。

如《说勤奋》一课,文章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才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才的,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在教学中,先从说理文的题材结构入手,通过读、说,让学生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体会说理性文章的写作方法。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句,体悟文章的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具体、形象、可感的事物,用課文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知事物,促进学生感知能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当然,感知文本不能仅仅感知文本的脉络结构,还应该在反复品读中感受文字的语言魅力,为积极语用进   行实践。

参考文献

[1]吴玉如.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朱志平.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评价[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九色鹿脉络文脉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知行并进”与“从做中学”理论脉络的比较
星星树
快乐的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