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传统文化,建构活力初中语文课堂

2019-08-27夏志红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生

夏志红

【摘要】传统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精神与知识的传承,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包含着各个朝代与民族的文化特色与精髓。语文是一门文化类学科,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把传统文化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关键词】传统文化;活力语文;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作为一门与传统文化联系最紧密的科目,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已是势在必行,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这对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有着积极意义。

一、结合文本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内容都蕴含着一定的传统文化信息,这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并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具体课文内容有的放矢的渗透传统文化,带领学生认真研究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他们的理解与感悟。

例如,在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老师,同学们自由交流哪位老师给自己的印象最深,发生过什么难以忘怀的事情。接着导入到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作者主要回顾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时候的哪几件事情?为什么这样的一些事情能让作者这样难以忘怀?由这个问题为主导,贯穿整课的学习。在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鲁迅为什么从东京来到了仙台,为什么后来又告别了藤野先生这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一起朗读重点段落,重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增强学生对人物的感知,也再次激发起学生对师长的真挚感情。在课后,可布置学生写一写,把老师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通过一两件事情表现出来,同时写出自己对老师的感情。

上述案例,教师围绕课文中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渗透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不仅让学生分析和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而且使学生们内心受到感染和熏陶,更激发起对自己的老师的亲切而热爱的感情。

二、深入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作为实施各项教学计划的根本依据,在渗透传统文化,构建初中语文活力课堂过程中同样需以教材为基本切入点,而且教材中不少优秀文章都十分适合渗透传统文化,涵盖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发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准确判断,将教材中所呈现的传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进一步强调与升华,为课堂注入活力。

在教学初中语文《散步》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分别是什么?散步中发生什么事情?什么分歧?谁来解决分歧?为什么是“我”来解决?是如何解决的?最后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选择小路?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让他们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情节。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品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询问:文中有四个人物,分别是怎样的?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他们自由发现,知道作者是一个孝顺、善良的人。之后,让学生讨论文中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得出奶奶慈爱亲切。随后关于儿子和妻子,使他们在讨论中总结: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妻子温柔贤惠。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注重孝道、尊老爱幼”,这也是中国人传统美德的体现。

如此,师生一起分析细节描写帮助学生把握四个人物形象,引领他们通过赏析语言,深刻体会和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从而渗透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父母挚爱。

三、拓展教学范围,渗透传统文化

新课标大力倡导开放性课堂的构建,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构建活力课堂,教师应当适当拓展教学范围,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传统文化学习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充分借助生活实例、网络资源及平台的优势拓展教学范围,有效渗透和传承传统文化。

以初中语文《邓稼先》教学为例,教师由“我心中的邓稼先”这一话题导入新课,学生通从网络、报纸杂志等课外读物中搜集资料,畅谈自己心目中的邓稼先,并介绍一些其他我国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如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等,拓展教学范围,使他们初步认识这些伟人身上的高尚品质。当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后,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找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思考: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学生相互讨论、自由發言,知道运用的对比手法,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并在小组内研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强化他们的理解。

上述案例,通过介绍更多的科学家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要像邓稼先一样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开展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说教,教师需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将课堂内外有机整合起来,拓展学生学习和感悟传统文化的途径,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深入体会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他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从而树立大力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例如在初中语文《庆祝旧历元旦》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过春节的图片或视频,学生一般都知道是春节的景象,让他们自由谈论自己家是如何过春节的,过春节时心情怎样,使学生回忆所了解的传统节日文化,并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旧历元旦”的习俗,包括:穿好的衣服,停止营业,闲逛,赌钱,打锣,放鞭炮,拜客,看戏,贴春联,年夜饭、红蜡烛等。与现在春节的景象作对比,发现基本一样。同时,教师可以让班上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交流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比如有的学生讲到会有舞狮活动,有的学生讲到大年初一会到各家“讨饭”的活动等。课后还可以安排他们询问家长或亲朋好友了解更多的传统习俗,及相关传说,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春节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春节文化。

在上述案例中,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深刻品味文中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矛盾的情感,使学生感受中国传统习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对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教师应当不断探索和总结传统文化的渗透途径,以教材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各种资源设计教学,全力构建活力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爱明.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甘肃教育,2019(4).

[2]张瑞侠.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初探[J].中华少年,2019(6).

[3]唐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6).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