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故事思维

2019-08-27马雅君

课外语文·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培养

马雅君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培养学生故事思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新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低年级小学生学习特征与身心发展规律相吻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浅谈了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故事思维,以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故事思维;低年级语文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目前,统编版教材的研读与开发在国内小语届进行得如火如荼,各地纷纷推出课例展示研究成果。这对于小语届来说是一件盛事,我们看到了许多新鲜的、贴合学生实际的、高效的教学设计。相对于以往对“文本内容”的过度咀嚼,现在“语言实践”成了现在小语教学尤为关注的培养点。

一、发现问题

在一节市级一年级的公开课上,老师顺利地完成了该课的拼音教学后还特别设计了一个语言实践环节——“谁能看着这幅图说一个故事?”孩子们很积极,第一个孩子说:“一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游戏。有两个叔叔在下棋。一个阿姨在洗碗。”老师肯定了这个孩子的分析,提示大家留意图中还有什么。第二个孩子说:“两个小朋友在玩游戏。两个叔叔在下象棋。一个阿姨在水龙头旁边洗碗。小鸡在找吃的。小狗很高兴地跑来跑去。”老师表扬了这个孩子还留心观察了小动物……

如果这是“看图说话”,那么孩子们能完整地说出这些句子,教学目标也算实现了。但这是“看图讲故事”,孩子们说的是故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故事,至少包含了时间、地点、角色、事件这几个关键元素。角色相互关联,事件呈现发展,这才构成了故事。故事是有着内部逻辑结构的文体。上述课例中的这位老师未吃透“讲故事”的语用目标是什么,所以仅仅停留在了形式呈现上。

如果低年级的语言实践没有给学生搭建基本的语言思维结构,那么当学生到了中高年级,他们的语言表达及习作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小学低年段学生最喜欢的形式——“故事”,是培养故事思维提高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二、何谓“故事思维”

目前,已有人类社会研究学者指出——在未来,讲故事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多么重要。而培养一个人讲故事的能力,首先该培养他的故事思维能力。

“故事思维,是运用故事的元素进行思考和设计,以求解决某种问题,达到特定处事效果的一种思维。”对于低年级的儿童来说,故事思维就是把不同的角色及其行为联系到一起去构思一个事件。如果说“看图说话”是一幅幅独立的小图,那么“看图讲故事”就是把多幅小图拼在一起组成一幅内容相互关联的大图的过程。

三、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故事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是语文培养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言之有物”,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之有序”的语言思维能力。小学一、二年级的统编版教材运用了大量的精美配图,这是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的。课本上的图画运用了丰富的颜色,描绘出美丽的环境与可爱的角色,图画本身就在“讲故事”,即便是年龄较小的学龄儿童依然能轻松读懂,因为人类的大脑是通过“故事”作为桥梁来理解、思考的。当学生尝试看图讲故事时,他必定是观察了图画的构成元素,感受到元素的性质,并在把元素间的关联理清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了个人所喜爱的想象,让内容更完整、合理,最后运用自身积累的语言把他所想的说出来。在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中,他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所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故事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小学低年级儿童“故事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讀图能力——培育故事思维的幼苗

1.营造故事氛围,培育故事种子

《a o e》一课有一幅横跨两版的大图,画上有一个小女孩在湖边歌唱,一只公鸡在鸣叫,还有一只鹅闭着眼在湖面上。如果让学生“看图说话”,那么学生说出来的都仅仅是图画的局部,那并不符合图画的表达意图。老师可以给这样一个开头“丽丽唱歌可好听了。有一天,她来到小湖边唱歌……”并接着问: “谁能接着说?”学生听到了这样的故事开头,思维自然就会主动构建,他们会积极在图画中找联系,并把内容合理地接上,形成故事。

2.激发思考兴趣,培养联想习惯

识字单元的第3课《口耳目》,第一版是一幅大图,图画上有三个小朋友,有花,有蝴蝶。他们不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于一个故事里头的。从人物行为看,一个小女孩在指着花朵说着什么,另一个小女孩笑着,小男孩朝两个女孩跑去,显然是被吸引过来了。那么到底小女孩发现了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是开放性的,孩子们可以根据图画内容进行合理想象。这种猜测游戏能让低年级儿童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联想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轻轻松松地就能编出许多个故事来。故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所以故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宝贵途径。只要是合理的联想,老师都当予以及时的肯定,进一步促成学生故事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力——给故事思维搭好脚手架

1.变出故事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第2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儿歌,给儿童介绍了数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已理解的内容搭建故事。如果老师起了这么个故事的开头:“今天是个好日子,阳光暖烘烘地照着大地。原野上是谁在喊着:‘我准备好了!我准备好了!哦,原来是……”学生自然能运用课内外掌握的植物传播种子的不同方式搭建出一个个故事。老师在指导时可以引导学生赋予角色语言,增强故事性。这样,儿歌就变成故事了,这对培养儿童根据角色进行特写的故事思维就往上一个台阶生长了。

2.改编故事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课后有一道给图画排序并讲故事的练习题。老师可以在达成这个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改编故事,让学生在小蝌蚪出现不同身体变化的时候去找别的具有相应共同特征的“妈妈”。这样的合理的改编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日常的知识积累,而且还特别好玩。学生在游戏中就不知不觉地发展出别样的故事思维,对情节安排有了自己的主张和依据。

3.续编故事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的第12课《坐井观天》,在达成本课的课内教学目标后,老师还可以示范提出“后来呢?”一类的疑问,问问孩子们:“青蛙为什么不跳出井去看一看呢?”“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在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再给出故事续编的过渡语“那咱们给这故事加个续集吧——小鸟飞走后,青蛙想了很久,它实在很想知道天是不是有小鸟说的那么大,于是……”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肯定有自己的故事版本,让他们把故事说出来或者写下来都将成就其故事思维的发展。

五、结语

故事思维,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是写作的基石。有意识地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故事思维,能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发展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相信培养学生的故事思维必定会成为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张晓薇.浅谈“故事味儿”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1).

[2]张茜.小学语文故事教法的妙用[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8(10).

[3]张慧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浅谈[J].读与写,2019(7).

猜你喜欢

培养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