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发展与完善

2019-08-27任宏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4期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人民观是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滋养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观有其丰富的演变历程,并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不断充实与发展。因此,深入学习建国70年来的人民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每个中国人都能真切感受到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富足,这些变化的发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我们生活实际的指导。建国以来的人民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社会向前发展提供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其内涵和进程也得到补充和延续。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潮流中,深入学习建国70年来的人民观,对于壮大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建国70年来人民观形成的历史渊源

建国70年来人民观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是其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其理论基石。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是其文化渊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民本思想,可以说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构成成分,建国70年来的人民观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作为土壤,并从历经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中汲取营养形成其最根本的认知,经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展现了其独特的民族和历史特色,其中民本思想关乎国家兴衰、朝代更替,无论是新型王权的建立还是没落王朝的衰败,民本思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直接体现了百姓与执政者的密切联系,当政者只有深刻认识并及时解决民生问题,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才能得以维系。这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思想至今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也表明,作为领导干部要及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时刻关心百姓疾苦,才能赢得民心、巩固统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让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有迹可循,同时人民观也为民本思想的源远流长找到更具时代性的表达。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其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其是否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具有客观发展规律的过程,人民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推动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人民群众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构成。建国70年来的人民观继承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对群众观的阐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的观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无论是在长期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还是在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也无论是在顺境中发展还是在逆境中前行,人民群众永远是最中坚的和最彻底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人民始终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建国以来的执政者们始终致力于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力量,时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去相信人民,为了人民,从而做到更好地依靠人民。

二、建国70年来人民观发展的历史脉络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观为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党的十大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发扬光大,形成了新时代的人民观。

(一)新时代前人民观的演进过程

建国70年来,“人民”一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政治概念,也是党的全部文献和历次政治报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追求的价值维度,为民执政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一以贯之的根本执政方针,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任何政党不同的一个显著标志。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之前的全部运动都是为小集团或少数人谋利益,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真正为工人階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始终心怀为人民谋利益的初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成为最基本也最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与否,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以及人民收入是否增加”,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随后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提出了“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被视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这些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首位,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经验的核心内容和最大的政治优势,当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深层的理论基因。

(二)新时代以来人民观的创新发展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再强调“人民”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内涵丰富、富有思想的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展现了诸多问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经过30多年的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已经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主要表现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另外还有少部分人民群众甚至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造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导致部分党员干部的人民意识淡薄,缺乏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不仅不能为人民谋福利,甚至会做出损坏人民利益的举动,导致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矛盾日益加深,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吸引力。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正是在解答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在重塑党的形象和重申党的宗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开出了一剂良方。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人民观,其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民主体论、人民中心论和人民幸福论。人民主体论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人民成为改革主体”思想的总结,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认识论基础,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原有的人民观,又承认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鲜明特色;人民中心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所追随的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发挥人民主体性和实现人民幸福的手段,其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基本立场,又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的时代内涵;人民幸福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实践导向,指明了“人民幸福”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落脚点和目标。

三、建国70年来人民观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民观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下与中国改革和建设活动相结合下形成,因此它具有三个层面的价值意义: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观的新境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动力。

(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观的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认为,群众的活动构成历史活动,只有行动着的群众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和走向,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下才获得今天的执政地位并得以巩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人民观立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始终坚持满足人民需要、保障人民利益,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更是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论高度和全新的思维方式不断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观,不仅贯通和延伸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服务的执政逻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解决了依靠谁和为了谁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和执政担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内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历届中央领导人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开辟出一条最符合中国国情、最适合中国社会建设发展的一条现代化道路。不论是新时代前的人民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都包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主动把握中国社会的本质要求和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使人民群众在经济上有更多的获得感,政治上有更强的公正感,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赢得民心、汇聚民力,在它的团结带领下同全国各族人民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共同迈进。

(三)全力提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征程,它需要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之路,通过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中国13亿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磅礴力量凝聚起来。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如何富强,民族如何振兴,人民如何幸福,这正是当代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建国70年来的人民观思考和回答的正是这一历史问题。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背景和历史规律,从国家、人民和时代的现实出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将一切国家社会事业的发展落脚于人民,惠及于人民。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理论支撑下,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国家意志、集体意志和人民意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70.

基金项目:文章受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位论文培优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9SSPY132。

作者簡介:任宏莉(1994- ),女,山西人,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