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记者转型视频采编的路径探讨

2019-08-27许中华

新闻前哨 2019年3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荆门日报

许中华

时下,正值纸媒转型的关键时期,“动新闻”的主打项目——视频,怎么让纸媒人将它更多更好地搬上屏幕与受众见面?这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一家报社播发视频量的多与少和参与视频摄制人员的寡与众,是检验这家报社转型融合成效的重要参数。纵观当今的纸媒,播发视频的数量和参与视频摄制转型的文字记者的数量不容乐观。相比静态、无声的文字,人们更爱看鲜活、跃动的视频,视频更形象、直白,在传播中让受众更具现场感和轻松感。

一、把准症结,为改变现状配好药方

为什么存在文字记者不主动去摄制视频的普遍现象呢?原因主要有三点:

1.习惯了多年的文字工作,对新的工作方式有本能的排斥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长期的文字工作,记者编辑已熟悉所处的环境、做事的流程和技巧,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相对于文字,视频却不是一支笔就能解决的问题。记者要亲自到第一现场,要使用摄像器材,既要文字采访,又要视频采集,还要后期剪辑制作……流程上、工序上麻烦许多,体力和脑力也要比单纯的文字采写付出更多。

2.摄制技术上有障碍,让文字记者望而止步。拍摄制作视频,不仅需要文字功夫,还要懂技术。或许大多数人都可以拍视频,但是后期的串片、剪辑,字幕、音乐等嵌入方面的技巧和特效制作,犹如一道生硬的门槛,挡住了许多人。

3.精力有限,无暇顾及当“多面手”。当下的传统纸媒,生存状态可谓是岌岌可危,可迫于经济压力,很多报社不敢随便进人,编辑部里普遍人手紧张。于是记者一个人身兼数责,甚至干以前几个人的活,再让他们在保证文字采编的条件下来涉足视频摄制,确实有些忙不过来。

基于以上的原因,才出现了很多媒体转型喊得震天响,但大都呈现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状。分管媒体转型的领导苦口婆心地说教,如同打出的一发发炮弹,落在了空气里,没有回音。你说你的,我做我的,动静不大。这也不能全怪我们的文字记者编辑,本身工作任务就比较繁重,视频摄制,需要時间和技术,如果纸媒决策层光空喊口号,仅仅是催促依靠他们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去转型,有点不现实,效果也不会好,或许很多媒体已有这样的教训了。

二、建立温室,孵化文字记者的热情与活力

1.“腾笼”换脑。一个人的脑子里旧的思想不革除,新的思想就不能立足。因此,对传统纸媒人、特别是还没有完全觉醒的人灌输危机意识、转型意识、融合意识、视频意识,是让他们思想醒悟的良药。

早在2013年,荆门日报传媒集团领导班子以富有前瞻性的远见,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发展,从社长到相关领导,时刻向纸媒全员灌输转型创新意识,不时在会上或是微信群、QQ群分享当下媒体的发展形势和趋势、分享走在国内前沿的浙媒等地的转型先进经验,并长期在集团内开展“融媒思享会”,就某一专题,让中层干部谈认识和体会:开展“融媒读书会”,集中为大家培训新媒体知识,让记者编辑谈学习心得。久而久之,集团内形成了“不转型融合发展,就是一条死路”,“不搞视频和动新闻,就没有出路”这样一种共识。

2.政策引导。有人会说,用老办法——“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对有行动的记者编辑进行奖励,对无动于衷的给予处罚。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在视频初创期,这个办法不是很合适!因为对于从未涉足过摄制视频的文字记者编辑们来说,这真的是一个新生事物,而这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思想上转过弯了没有?行动上有没有能力去做?有的根本就不想去做,有的想做却没有能力去做,即使想做、有能力去做的有没有精力去做,还真是一个个问题。因此,对于这个大的群体,如果出台处罚措施,可能会引起整体不适,使得其反。

那只剩下一个选项了——奖!对愿意去做视频、做得好的记者编辑进行奖励,激励他们去开辟新的领域。荆门日报开始尝试做视频始于2015年,虽然每次开采编业务会都号召大家去做视频,但除了专业影视部的个别记者编辑的零散视频外,响应者寥寥无几。自2017年底,本报编委会规定每条视频新闻(不论时长)量化分为100分后,调动了记者编辑的积极性,2018年,在荆门日报客户端发表本报记者编辑采制的视频新闻接近150条,参与视频摄制的文字记者逐渐多了起来,目前稳定在每周2至3条视频新闻。而2017年全年共发表视频新闻才40条。

为何有这样的变化呢?梳理一下,荆门日报记者发表一篇文字稿件基础量化分为10分,这一下子提高了9倍,摄制视频动力就来了,有点“重赏之下出勇夫”的意味。没有摄制技术,文字记者编辑有了主动学的愿望,文字采编工作虽然紧张,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还是有的,哪怕是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通过利益驱动,渐渐地,主动做视频的人多了起来,他们的摄制的量也大了起来。

3.技术扶持。新媒体是需要新技术来支撑的。做视频需要技术,需要纸媒培养记者编辑这种能力。

首先,本报影视部门经常行利用日报周例会等业务学习会,组织专业人士或已入门上路的准专业记者现身说法,为文字记者编辑传授手机视频拍摄、制作的基础知识,让大家都掌握一些基本技巧。

其次,起初采用他们投送的新闻视频时,切莫要求太高,不可急于求成、求全责备,只要能将画面拍摄清楚、编排有序、主题表达清楚即可。如果文字记者编辑们送来的视频作品不加以帮助、鼓励,而是“一棍子打死”,可能就扑灭了星星点点的生产视频的火苗,浇灭了他们摄制视频的热情。对于有兴趣拍摄而无技术制作的,影视部门可以帮忙他们完成后期编辑。而当他们的视频处女作发表后,他们的成就感就会提升,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当然随着他们的作品的增加、认识和技能的提高,影视部门对他们摄制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

当文字记者摄制视频这一群体成为纸媒的主流时,我们不妨再出台“处罚”措施,用鞭子抽打一下还在观望、等待的落伍者,用用舆论和制度的强大压力促使他们改变自我。

三,抓住重点,稳定扩大视频摄制队伍及其作品量

1.营造好氛围。目前,荆门日报在每周周一的业务例会上,都将上周配合文字见报的二维码视频进行通报,对摄制视频的的文字记者进行表扬,让他们从中找到获得感和价值感。同时,在整个编辑部也形成了文字记者摄制视频的光荣感和优越感良好氛围,转型融合的门楣进一步拓展和擦亮。

2.主抓年青人。从目前荆门日报主动做视频的文字记者来看,大多数都是青年人,大部分是女同志。这似乎说明一个道理,对于接受一项新生事物,还是年青人活力更强、精力更足,勇于创新求变、挑战自我。而摄制视频流程比较复杂,女同志相对更显得有耐心、细心些。从这两点来说,纸媒在发展视频队伍时,可以从年青人人手,切不可忽视女同志,重点对这些群体进行培养,让他们走在转型融合的前列。

3.扶稳送一程。对已经开始摄制视频的文字记者,荆门日报一是在月度好新闻评奖中,将视频新闻纳入其中,并给予一定数量的奖项,让在作品量化上享受高分的同时,也在奖项奖金上给予倾斜。二是对于一些适合视频表现的新闻,编辑部还通过初步策划,将采访任务分派给相关文字记者,提供便利条件,让他们直奔现场和主题。三是影视部主动和已经上路摄制视频的文字记者进行联系,在摄制技巧上进行沟通交流,帮他们打磨作品,如今,这些文字记者的视频作品量和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荆门日报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行书·李白《渡荆门送别》
从媒介融合角度浅谈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