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新闻的发现
2019-08-27魏鹏王晓光
魏鹏 王晓光
纵观各报纸的教育新闻,主要有以下几项内容:国家、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或文件:教育政策解读,教育招考信息;各地、各校有关教育的先进经验、成果;当前教育热点、难点观察分析等。《楚天快报》作为一家地市级都市类报纸,比较偏向于教育观察分析报道。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发现教育新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如何发现教育新闻线索
1.从小线索挖掘背后的大价值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客观判断的一种能力,对于中小学教育线索而言,很多时候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只有热爱新闻,了解事件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才能挖掘出好的教育新闻。
2012年底,记者前往昭明小学,进校门时发现该校许多学生胸前都挂有职务牌,心里有些纳闷。从通讯员口中得知,原来该校给学生配职务牌,是因为部分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给班上每位学生都安排了职务。学生个个都是班干部岂不是很容易引起功利心理?学校又是怎么引导的?随即记者进行了采访,并发了稿件。报道见报后,第二天就有其他媒体跟踪报道,事隔没多久,学校通讯员打电话向记者表达感谢,原来,此条新闻最后上了央视。
学校周边也可能是发现新闻的好地方,2012年8月,正值暑假,属于教育新闻的淡季。想着虽未开学,但开学前学校附近或许会有些许变化,便前往大庆路小学探访。果不其然,记者远远就看到了学校排着长队,打听后才知道,原来该区教育局禁止择校。由于比往年都严,大部分学校不敢轻举妄动,可家长还是对择校充满期待,有的家长凌晨四点就去学校排队。随后探访其他学校发现均存在此现象,最终成稿《择校热令人伤神,家长凌晨报名,校长集体闹失踪》。
2.要走进教师与学生中间找话题。
中小学教育新闻以观察及话题类居多,这就要求记者摆脱对通讯员的依赖心理,从学生及老师中获取最新鲜的信息。
2014年下半年刚开学时,记者在学校办公室发现不停有老师接到家长电话,向家长解释为何学生作业变少的问题。原来,当年实行“阳光减负”,即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的作业量也大幅减少。面对这些变化,有些家长有异议。于是采访家长和老师,写出《作业多了家长忧,少了家长亦忧,老师感叹:学生作業众口难调》的稿子,很好反映出了当时的教育现象,通过报道,对老师和家长也有排忧解难的效果。
另一次,记者在与小学老师聊天时,看见其桌子刚收上来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通过调查成稿《谁扼杀了孩子们的梦想》,呼吁呵护孩子的梦想。
二、寒暑假如何做教育新闻
对教育记者来说,寒暑假是个不小的挑战,学生放假,学校放假,依靠战线通讯员很难有新闻。其实只要多跑多想,挖出好新闻也不难。
1.跟随学生的脚步,去他们去的地方。
对大多学生来说,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占据了假期大部分时间。暑假刚开始,记者就走访了襄阳本地大小培训班,从中发现了不少新闻。写出关注暑期培训系列报道《暑期培训,热浪滚滚》《暑期培训班让人很纠结,该报什么班,家长最关注》《如何选择培训班,家长老师献妙计,结合孩子的兴趣,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系列报道。
暑假过半后,再次走进培训学校,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例如不少学生半途而废,有些培训机构为招揽生源又提前开班等,稿子《暑期兴趣班,多少孩子半途而废》《提前开班,常年培训班让家长犯难,老师:盲目报班只能增加新的负担》等均是重返发现的教育新闻。
2.多与家长聊天,了解他们的苦恼。
寒暑假期间,教育记者应该与家长保持互动,多去公园、广场等家长经常出入的地方。有一次在麦当劳,记者看见有不少家长在聊天,便凑过去和他们攀谈起来,从他们口中得知,市教育局不再允许小学开办学前班,不少家长担心开学后该把孩子送去哪里上学。随后,通过学校和教育局多方采访,写出稿件《没了学前班,幼儿园上完怎么办,教育局:鼓励适龄孩子直接上小学》,受到读者欢迎。
3.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延伸到相关行业
不少行业对于寒暑假会有一些变化,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也会有一些收获。新华书店和图书馆绝对是孩子们很喜欢光顾的地方,只要细心深入挖掘,一定能从中找到新闻。例如,新华书店,如果只是从表面看到暑假来临书店销路看涨等,肯定很难找到好新闻。但如果仔细分析各书店的销售排行榜,就能发现些有意思的线索,比如通过比较写出的《暑期教辅书“统江山”让人忧虑,名师建议:多看名著多看报》,很好反映出当下的一种教育现象。另通过观察还发现,学生去图书馆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公共场所较少,图书馆就变成大家结伴写作业的好去处,稿件《扎堆图书馆,结伴做作业,为应对“学生潮”图书馆桌椅已增至千余套》正是反映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