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大学》与个人修养

2019-08-27全华相

商情 2019年29期
关键词:个人修养格物次序

全华相

【摘要】《大学》是孔子弟子曾子所作。其中,对儒家关于修养与人生处世的研究与见解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包括修养对象、修养目标、修养次序等。对今天的个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 修养

一、修养对象

什么人开始大学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礼记》中记载:古人八岁入“小学”。先由学习洒扫应对开始,渐渐地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洒扫,是人生基本的生活卫生和劳作。应对,是人与人之间,所谓人伦之际的言语、礼貌、态度。

由八岁入“小学”,到二十岁,已经不算是童子,在家族中,要举行“冠礼”,算是正式成人了。这就是告诉孩子及他人,这个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一方面表示他不再是小孩子了;另一方面说明他可以入世了,可以进入社会承担责任了。但是“冠礼”之前,又有一说,十八岁束发,也算成人了。所谓“束发而冠”以后,再要进修就学,那就要学“大学”了。大学,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就是成人之学。所以,《大学》讲的修养对象,应该是大人,不是小孩。这与《大学》后面讲的内容也是相符的。

二、修养目标

《大学》开头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一是明明德。从字面上理解,第一个明是动词,就是明白,或者弄明白。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就是高尚,“明德”就是高尚的德。“明明德”就是强调个人内涵与修养。作为个人,首先第一位的是内修。把个人修养好。特别是德!“明明德”就是要求成人后必须明白最关键的修养,第一位的修养是德,而且是“明德”,高尚的德。这与儒家倡导的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一致的。儒家培养的对象是要入世、出仕的。入世、出仕就必须要符合仁的要求。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而仁的最高境界就是德。所以,大学之道,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高尚的德。第二是亲民。仁者,是有爱人之心的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天下百姓的人。只有爱天下百姓的人,才能入世、出仕。一个不亲民,没有爱人之心的人是不能入世、出仕。

三、修养次序

《大学》强调的修养的次序是不能乱的。什么次序呢?也就是后人总结的“七证”、“八目”的修养次序。

(一)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大学》强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就是知道、知晓。知道什么?就是知道什么是道、什么是大学之道。也就是《大学》的三纲。修养的关键是要明确修养的目标。没有目标怎么修养?同时,要知道、明白什么事情能够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止,就是停止。停止什么?停止那些不符合《大学》三纲的东西。你的行为是不是符合明明德的标准、亲民的标准、至善的标准。止,是控制己欲,调节有度,顺其自然,遵循道德。

定,就是坚定,定力。怎么做到欲望,或者不符合明明德的标准、亲民的标准、至善的标准而不做,必须要有定力。佛教故事“风动,树动,心动”可以诠释定的含义。其中,老和尚有定力,小和尚就没有定力。

上面讲的“风动,树动,心动”的故事,实际上也是讲静。静,是要求不为功名利禄的诱惑所动。否则,面对物质所需和精神追求的,人心就难以静下来。

人不能静下来,关键是不安,就是心操气动,坐立不安。所以,安,就是“安人神”,让人的神志安定下来。

虑,就是考虑、思考,代表“精思”的意思。做到以上知、止、定、静、安了,人才能做到虑。头脑清醒才能考虑、思考问题,才能虑人事。

得,就是获得。“大学之道”必须经过以上“知、止、定、静、安”的修养后,才能获得“明德”、“亲民”、“至善”而见道的真正成果。

(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强调修养的次序。这个次序就是:

一是格物。格物,就是了解事物之表。东西是圆的、还是方的;是长的,还是短的;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下走的等等。这些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

二是致知。致知,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获得知识。古人的知,就是智慧的智。所以,致知是在格物的基础上的致知。有了知识,才有智慧。这个东西为什么是圆的,不是方的;这个东西是圆的,还有无数东西也是圆的,他们的共性与区别是什么?等等。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样,通过对一事物的认识,推及同类事物的认识,这就是致知。

三是诚意。《大学》认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诚,指真实无妄;意,指心之所发。诚意,就是使得内心感情与意念诚实无妄,思想行为合乎道德理性原则,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讲诚意。四是正心。《大学》认为,有几种情形不能正其心:身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以及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等。正心在于达到“为仁君,止于仁;为人君,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我们常常说心术不正,就是没有做到正心。只有心正了,才能做到修、齐、治、平!五是修身。《大学》认为,修身就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因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一切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修身的目的是达到正身。《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只有修身好了,才能:齐家!六是齐家。《大学》认为,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齐家,就是治家,治理家庭。齐,使整齐,即是整治、治理的意思。只有具备齐家的能力了,才能:治国!七是治国。《大学》认为,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治国就是治理国家、管理国家政务。这里的国家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只有具备治国能力了,才能:平天下!八是平天下。比诸侯国大的就是天下。如周天子拥有的周天下。平天下,就是平定天下,使得天下平安太平。《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通过以上的修养,就达到了至善的目标了。

参考文献:

[1]姚淦铬.大学智慧.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高振国.<大学>心法.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2009.

猜你喜欢

个人修养格物次序
比高矮
生日谜题
以《大学解》为例试析荻生徂徕的政论
领导力视域下中学校长担当精神的探讨
孔子论领导的两种智慧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议如何教好初中历史课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读书目的与方法探析
放假一年
糊涂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