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街镇青州村文化资源调查

2019-08-27郭嘉嘉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文化资源

摘 要:作為自东汉来便有人类活动遗迹的村庄,青州村的文化资源虽不十分丰富,但我们依然能从其民俗风情中窥见历史与现代交错的影子。基于对上街镇青州村文化资源的调查,能促进传统村落发展保护文化资源不丧失,引起社会关注。

关键词:青州村;文化资源;保护文化

一、水上居民群——疍民

自古以来 ,在我国南方的福建、广东、浙江等省的沿海港湾和内河生活着一支庞大的水上居民群——疍民、或称疍家、蜑民。青州村内就有着这样一批特殊的居民。历史上,疍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陆地汉人歧视而不准陆居,清政府甚至曾将疍民与娼妓、乞丐一同划入“贱民”。由此可见,青州村所说的疍民的祖先很可能是秦汉时期的闽越族。

疍民的生计主要都在水上,舟船是福建先民主要的生产生活及交通工具,闽越人更以擅长造船航海闻名于世。闽江上的福州疍民很多都从事渔业、水上运输、挖沙等职业,并获得政府一定的经济扶持,不少疍民的船只由小木帆船升级为带动力的大木帆船,甚至数百吨的钢船。长期的行船摇橹撑杆和船居盘腿生活的需要,使疍民衣服的式样明显区别于岸上居民的服装,形成了独特的疍家服饰民俗和审美观。疍民衣裳的款式与旧时唐装相似,衣裤皆肥大,大袖口、大裤腿是其穿着的鲜明特征。由于疍民生活贫困,他们衣服质地与花色相对比较单一,主要穿麻布染成的蓝黑和褐色的衣裤,但女性衣襟袖领上常镶有寸余宽的黑色条边,反映出疍民女性对美的追求。

疍民没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与其长期靠岸的地域方言相同,青洲村的疍民以闽东语福州话为母语。且由于常年生活在水上,他们有许多特殊的信仰和生活习俗。以婚嫁为例,传统上,闽江流域的疍民婚嫁多父母做主,也有媒人先说合的。一般程序为送礼、冠礼、请奶(“奶娘”陈靖姑)、过关。新娘18岁忌出嫁,结婚到男家一般在黑夜,有哭嫁、骂嫁的习俗。疍女可以嫁上岸,疍男不娶岸上之女。与陆上传统的社会相比,疍民的贞操观念淡薄,对婚前性行为与寡后再嫁并不在意,极少有“守节”的行为。

疍民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自身的文化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今日疍民的文化状态、生活形态、心理状态等方面均逐渐趋向“汉化”,如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从青洲村当地居民口中得知,疍民现在已高度同化,其原生的语言、习俗消失殆尽,已与福州地区“汉人”表现的无特殊差异、不再具备明显的民族特征。

20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陆续安排疍民上岸居住,在闽江沿岸和沿海一带兴建了许多疍民聚居村落,并进行教育普及工作。当前,疍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质量等相比过去得到很大改善,而且摆脱了过去绝大部分为文盲的状况。

但另一方面,疍民的传统文化面临严重的威胁,像疍民渔歌这样的疍民的传统曲艺形式开始萎缩和濒临困境,2009年6月,福州疍民渔歌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福州市闽侯县青洲村的走访中得知,目前不仅渔歌,渔民的手艺也面临着失传问题,但绝大多数渔民还是选择供自己的孩子读书,而不是让其传承手艺。

二、宗教流派

福建省的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并且宗教流派种类繁多。目前,福建省除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等五大宗教以外,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性宗教。青州村的宗教信仰可以说是福建省宗教文化的部分缩影,不仅带有浓厚的闽北特色,而且多种多样:

(一)天主教

走近青州村,我们可以看到村内设有一座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是对于青州村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物。从这个教堂可以反映出村内有一部分人是信仰天主教的。根据已有的材料得知,信仰天主教的主要都是疍民。究其原因,主要是疍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陆地汉人歧视而不准陆居,而天主教能给在传统社会中一直备受歧视的疍民以庇护,并让他们得以上岸居住。此外,天主教会还通过开办教会学校等方式向疍民普及教育,这使得天主教在疍民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信仰天主教的疍民人数与日俱增,并继续在青州村发扬光大。从现有的天主教堂以及部分青州村村民会在特定的时间去教堂做弥撒来看,天主教至今仍对青州村有深远的影响。

(二)特色民间信仰

青州村村民除了信仰天主教之外,还有很多民间特色信仰。这些民间信仰是以祭拜天地神鬼之信仰需求而展开的公众祭祀为主,又间或夹杂着一些个人性求神问卜的行为。对他们来说,许多民间神明就像是家里的“守护神”,保佑着他们,一代又一代。青州村村民的活动主要有敬神和迎神两种。每逢特殊的节日他们总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祈求神明保佑,寻求自我精神寄托。

青州村比较普遍的迎神敬神活动主要有:

(1)正月十五闹元宵,青州村村民一般会从正月十一就开始准备活动,小孩子会开始提灯游玩,俗称是“迎灯”,而这时候大人通常会在自己家里的祠堂或家庙进行迎神祭祀活动。

(2)城隍信仰,值得一提。最初村民的城隍信仰主要是源于崇拜自然,表达当时的人民对保护其生存生活的城池建筑物的依赖与崇敬。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城隍信仰的含义也在不断地被丰富着,至今也是青州村村民的信仰之一。青州村村民也会因此开展系列祭祀活动,来继续传承着这一信仰。

除此之外,青州村还有一些少数村民信仰的小众“守护神”:

在走访中我们留意到有些村民的家门前悬挂有“齐天大圣”的锦旗、横幅等,从村民口中我们得知,青州村群山环绕,自古猿猴不少,村民时常受到威胁。出于对猴患的恐惧,村民们为了平息怒气,减少灾祸。便开始供奉猴,尊其为神,立庙以祀。随着《西游记》在民间的传布及饱受欢迎,“齐天大圣”形象开始慢慢建立。现在我们在福州还能看到很多齐天大圣的庙宇,在青州村这里,也有一少部分人会开展庆祝“齐天大圣”的诞辰的活动。

“田公元帅”:关于元帅信仰,各地说法不一。我们根据青州村村民了解到的是,唐天宝年间主要负责管理皇宫梨园弟子的宫廷乐工雷海青,在安史之乱中因为不屈服于安禄山的淫威,遂砸乐器,以死殉国。后来经历皇封,并被梨园的弟子称为守护神“戏神”。雷海青成神之后,曾三次为唐玄宗的显灵护驾,大败叛军。“雷”旧作“靁”,当时的“靁”字在帅旗上,它的上面部分被云遮住,“雨”头不显,只出现三个“田”字,于是就被称为“九天三田都元帅”。因此,福州地区供祀雷海青的庙宇大都称元帅庙、九天府等。在青州村的访谈中,我们仍然能从和村民的言谈中感受到他们对田公元帅的崇拜之情,而且他们也会自己在家开展一些小型的祭祀活动,来求得“田公元帅”的保佑。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青州村還有很多其他小众特色的民间信仰,值得我们细细的去追寻探查,来揭开这个小村的神秘面纱,体验青州村小村神秘特色、绚丽多彩的宗教信仰文化。

三、青洲村

青洲村坐落在大学城中,前有福建中医药大学,后有福建农林大学,左是闽江学院,右为福建医科大学与江夏学院,还有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潜在消费者数量极其庞大所以小吃街主要以堂食和外卖的形式以应对大学城众多学生的需求,顺便还改善了当地村民的伙食。

村民们经过简单的培训,立即可以上岗开始经营,成本低廉却回报高。小吃街店铺以当地人比较熟悉且拿手的福建特色小吃店如沙县小吃、莆田卤面、沙茶面等店为主;但实际上,各大高校内的外地学生总数占比更大,所以为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饮食习惯,村里如云南过桥米线、兰州拉面、肉夹馍等外地特色小吃店亦不在少数;还有受青年学生群体喜爱的日韩料理店、奶茶店、西式快餐店、麻辣烫店、面包店等;当然也不能少了大学生组织聚餐活动必备的小型中式饭馆。这些餐饮店极大程度上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也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来人口在此就业,打破了村子固有的人口结构,给村子注入了新鲜血液。然而,小吃街上有相当一部分的店铺没有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在店内显眼位置张贴食品经营许可证及员工健康证,营业资质不明确,店内卫生状况也不尽人意,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亟待改善。除餐饮店外,小吃街里还有一些服装店、饰品店、美发店、文具店等同样服务于学生群体的店铺。

青洲村本是福州西隅的一个传统小村落,山清水秀地广,上岸后的疍民后裔们在此繁衍生息。一百年来,村民的生活在天主教与政府的相继帮助与扶持下日益得到改善,不必再一船为家过着漂泊的日子,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青洲村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多样的宗教信仰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无神论的冲击,在村中渐渐成为只有形式的空壳。接受无神论教育的后辈越来越多,宗教传统与民间信仰对村民的影响也就越来越轻,村中风俗与城市逐渐趋同。而大学城的设立又在很大程度上掠夺了青洲村原有的土地,耕地变少,人口密度变大,使得青洲村经济来源从第一产业直接转变为了第三产业,促进了青洲村的产业结构转型。大量的流动人口也不利于村子固有文化的维持保存。其中的小吃街亦受外来文化影响深重,本地特色小吃店虽占多数,但总量却在逐年递减。根雕生产仅局限于微型工坊,属原料加工型产业,发展前景渺茫。

传统村落的“传统”正在慢慢消失,我们在寻找的文化资源也慢慢退出这个物质的时代舞台,但这些消失却又显示着村子逐渐开放富足。文化资源的探求与保存是一项长期而又繁复的工作,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行动却也不能过于缓慢。希望我们这一研究调查能促进传统村落发展保护文化资源不丧失,引起社会关注。

作者简介:郭嘉嘉(1997.12- ),女,广西柳州人,闽江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化资源
哪些传统政治思想可以为今所用
徐州市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