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高》教学设计

2019-08-27余小娟许小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杜甫首诗诗人

余小娟 许小方

一、新课导入

為了丰富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首先,我们来一个猜谜游戏,猜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茅屋连黎庶,腐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待学生说出答案后补充)黎庶就是百姓,杜甫的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其本人也被称为“诗圣”。尤其是在七律方面,杜甫的贡献最大,有“七律圣手”的美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最负盛名的七律诗——《登高》。

二、知人论世

要学习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的为人。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认识:在你的心目中,杜甫是怎样的一位诗人?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忧国忧民”“孤独抑郁”等。

师补充:梁启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情圣杜甫》,他把“诗圣”杜甫称作“情圣”杜甫。“情圣”在我们心目当中指的是感情丰富的人,他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三、四读诗歌

1.教师范读。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背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感性的整体认知,有助于学生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此为情读。

2.学生自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回环的原因,此为音读。

3.师生交错连读(师读一三五七句,生读二四六八句),此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节拍体会律诗的节奏,此为美读。

4.学生自读课下注解后齐读诗歌。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为意读。

四、探讨情感

此环节设计的依据是新大纲中学习目标: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本着先易后难、分层推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

随后提出要求:用你体会出的“悲”的基调朗读这首诗。

律诗有一个基本的章法:先写景,后写情。因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较肤浅,让学生通过景物的描绘品出诗人的具体情感,难度较大。所以就先从感情入手,先看颈联。

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学会品味语言,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关于颈联,宋代的罗大经说他读出了八层意思,具体是哪八层意思,待会儿再揭晓谜底,请同学们先讨论,后展示。

生回答,师点评。

课件展示:

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准。

师补充:“万里”——写诗地点是夔州。

杜甫曾经自称“少陵野老”,虽然他的祖籍是湖北,出生地是河南,但是他一直把长安当作自己的故乡,夔州与长安远隔万里,诗人身处夔州,心系长安。

“悲秋”——表示悲调的传统意象。

“作客”——指寄居异地,漂泊他乡。

“常作客”——诗人已漂泊他乡多年。

“百年”——借指晚年,此时诗人已经55岁。

“多病”——当时的杜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台”——我们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独登台”——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古人会在这一天携上亲朋好友登高,祈求长寿。而此时,杜甫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人也已相继离世,所以这位漂泊异乡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只能“独”登台!

所以罗大经总结说:“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准。”

析尾联,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颈联当中十四字含八意,那么尾联也是抒发相同的情感吗?

设计这一问题,旨在挖掘诗人深层次的情感,也能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为课下注解已经给出了“艰难”一词的解释——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这对理解诗歌深层次的情感有极大帮助。

师补充:有人评论这两句诗,暴露了杜甫的真实感情。杜甫写《登高》之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如果尾联还是像颈联那样,仅仅是抒发个人身世的悲苦,那么作为读者,也仅仅是觉得这人可怜可悯。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此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所以有人说,杜甫是典型的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就是“仁”的象征。就像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一种胸怀,博大无比。所以说,尾联,让我们看到了杜甫胸怀的博大。但是现在因为“百年多病”而“新停浊酒杯”,所以我想,杜甫只能借诗消愁了。

要求学生酝酿感情,齐读颈联和尾联。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在读景的同时能悟出诗人的情,那就是真正理解了意象的内涵。

要求学生齐读前四句。

析意境: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而把握诗的情感,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你从前两联中读出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否带有作者的情感?请大家各抒己见。

师补充:“猿”这个意象让我联想到了其他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杜鹃啼血猿哀鸣”。但是,其他诗句中提及猿的叫声多用“啼”或是“鸣”,把文中的“啸”改为“啼”或者“鸣”可不可以?(先让学生抒发见解,然后补充)“啼”和“鸣”有时表示声音婉转动听,有时仅代表“悲”,但是“啸”的声音很明显就带有“壮”的意味,实质上“啸”这一个字,有悲,有壮,也有愤。

而“鸟”这个意象也让我联想到了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到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个人孤独地在外漂泊,就像茫茫天地间的一只小小的沙鸥,所以当杜甫登上高台,看到急风中的鸟在飞翔,我想,他可能也联想到了在这样动荡不安的国势之下,自己过着如此困顿的生活,还在苦苦地挣扎,所以说写景不是单纯地描绘自然之景,它蕴含着作者的忧思。

颔联,一直是千古名联,这一联写景,“无边”“不尽”也让我们感受到杜甫心胸的开阔,杜甫的感受力是非常丰富的,他在春天看到一片花瓣飘落下来,他就想到“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一片花瓣飘落下来,就感受到春天即将过去,如果风把那花瓣万点都吹下来了,诗人会是怎样的“一片愁”!古人说“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当诗人看到那“无边”的落叶纷纷飘下的时候,心中又会是怎样的“无边”的愁?当他看到“不尽”的长江滚滚而下,他便想到那“不尽”的长江之水,便似他心中“不尽”的愁!我们读,就要读出他丰富的感情世界,接下来,我们把前四句齐读一遍。

我们分析到这里就明白了,这一个个带有作者情感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是这首诗的意境。我们把整首诗齐读一遍,边读边感悟情与景的融合。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根据新课标分层推进的原则以及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原则,在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这一问题上,要求学生用更加准确的词全面概括,所以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我们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是“悲”,现在,我们细细咀嚼一番之后,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呢?是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师补充:不是沉在悲中无法自拔,注意“万里”“百年”“无边”“不尽”这些词,除了“悲”,还有“壮”,意境是开阔的,诗人的心胸也是开阔的,所以,我们除了领略到一种肃杀之气,还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壮气。所以,“悲壮”才是这首诗的基调,而我们在领略悲壮之景、悲壮之情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一首好诗,最好的融合就是情景交融。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总结说:《登高》一诗,阅罢犹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五、对比阅读

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此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助于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杜甫的生平,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写作《登高》之时内心的悲愁。

提问:《望岳》是杜甫在他24岁壮游的时候所写的,你觉得杜甫晚年所写的《登高》和他年轻之时所写的《望岳》有何不同?

师补充:早年的杜甫,洋溢着青春的活力,闻一多先生说杜甫写《望岳》的时候,那是火,是力。《望岳》作于開元二十四年,此时的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全诗赞叹了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反映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所写,此时的杜甫年迈无依,经历了人事的沧桑,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同时,加上忧国伤时的苦闷,使全诗又有了一种“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的悲怆。

六、总结诗风

现在我们再来体会杜甫的诗风,我们说他的诗沉郁顿挫,那么到底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课件展示:

沉郁顿挫:“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的徐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师补充:“沉郁”,并不等于思想上的消极,他是从诗人文笔的功底和感情的丰富性角度来讲的,至于“顿挫”,和格律诗有关,指语气或文章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写散文(可选取一联,写成小散文)。

★作者通联:湖北汉川市第一高级中学;湖北汉川市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杜甫首诗诗人
《上课没人抢》
登高
“诗人”老爸
愤怒
绝句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秋千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