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譬喻说理的运用及论证力量

2019-08-27肖红霞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道理文化遗产

肖红霞

但凡有思维张力和逻辑力量的文章,总有那么几个“打比方”。“打比方”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它可以是一种修辞,可以是一种说明方式,也可以是一种论证方法。

课文中譬喻说理可取法的篇目有《劝学》《拿来主义》《寡人之于国也》《逍遥游》《秋水》《六国论》《记念刘和珍君》《<论语>选读》。笔者在此集中探讨一下譬喻说理的运用方法及论证力量。

一、“譬喻”的特点:形象性与生动性

在议论类文章中,譬喻说理会助益于说理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劝学(节选)》全文二十组比喻,选用大自然或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分别论证学习的意义是提高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是弥补自身的不足,学习应该具备积累和坚持的态度方法。把“学习”这件事说得具体可感,真实可把握。《六国论》中,苏洵讲到韩楚魏“赂秦而力亏”,急于把土地奉送给秦国以“获得一夕之安寝”,为了说明其危害,他打比方“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比方相当有形象感,眼前俨然有熊熊燃烧之火苗在吞噬一切,不由得让人心惊而汗湿衣背。

有个学生在“课前三分钟说话”时说到说话的艺术,讲到钱钟书的一件逸事:钱钟书发表《围城》以后,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曾有美国记者想要采访他,钱钟书表示婉拒,他打了一个比方:“你喜欢吃鸡蛋,但没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简直太有智慧了!既表达了自己的拒绝之意,也没有让美国记者太难堪,倒是不禁莞尔,知难而退。

二、通向真理的神奇钥匙:相似性

一个道理打一个比方就能讲清楚,讲透彻。在这一方面,鲁迅是绝顶的高手。在《拿来主义》中,为了说明怎么继承文化遗产,他打了一个比方“譬如有一座宅子吧”,把宅子里的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比作文化遗产的内容和种类,怎么对待它们呢?鱼翅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只不用来宴大宾”;鸦片留一点到药房做药用,其他可以丢到茅厕里;烟枪烟灯大可以毁掉;姨太太遣散为是。这就很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可以大胆继承使用,糟粕毫不留恋地扔掉,精华糟粕互现的选择性留用。能这么理性地区分对待的“继承者”,本身要具有“勇猛、有辨別、不自私”的品质。“文化遗产”这么大的抽象的概念,一个比方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文化遗产的类别(精华和糟粕)、对待方式(继承和抛弃)、对继承者的要求(能力与品质)讲得分明而透彻,且非常形象。《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说到徒手请愿的意义——“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他打了一个很“残酷”的比方:“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刘和珍等徒手请愿造成的流血和牺牲对“前行的历史”几乎没有意义!千言万语泣血呼告可能也抵不过这个譬喻,它会让“猛士们”暂时止住声力嘶竭的请愿呼号,冷静思考斗争的方式。

抽象道理具象化,深刻道理浅显化,就是抓住了事实和道理之间奇特的相似性,把这种相似性揭示出来,就是打通了事实通向真理的通道。

三、譬喻说理:让论证富有理趣和思辨

学习了《劝学》以后,笔者设计了一个片段作文训练题:有一句名言“有缺点的战士依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只是苍蝇”,请运用譬喻的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阐释。有一个学生立意为“本质的美好不会被有缺点的表象所掩盖”:我们惊艳于孔雀开屏时的美丽绚烂,但如果有人硬要绕到孔雀的背后,然后得意地宣称“孔雀的屁股很难看”,我想没有人会感谢他的发现,因为孔雀屁股的难看并不污损孔雀开屏的美好。因此,对于“战士”,请不要因为他的某个缺点而否认他是战士。虽然还欠缺完备性和严密性,但显然已经悟到譬喻说理的运用方法,并初步体现了譬喻说理的理趣。

譬喻说理的第一步是寻找恰切的喻体,喻体从哪里来?《劝学(节选)》给了我们启示:荀子的二十组譬喻都来自对自然和生活的发现,他善于从生活现象阐微发端。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阅历,且有善察的眼睛和敏感的心灵。

其次,怎么运用譬喻说理,需要一点生活的智慧和善于迁移的能力。针对期中考试后有些同学的消极情绪和萎靡状态,笔者拟了一个话题“怎样对待消极情绪”,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形成文章。有学生已经自觉运用譬喻说理:“譬如有一口水塘吧,池水平静,偶有鱼类跃出水面,岸边植物疯长,看似有生机有活力。殊不知,水面以下有泥沙淤积,浮萍等植物腐烂,鱼儿是因缺氧而躁动。怎么办呢?可给池塘来一次彻底清理,清掉一些淤泥和腐烂的浮萍,再换上一池干净的清水。然而,这绝不能获得长久之效,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最好的办法是凿一条通渠,里边的水流出去,干净的水流进来,水池因循环而具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人的情绪就像是这个池塘,只有适时清理和保持疏通,才能保持情绪‘容器的清洁和活力”。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也没有高深的大道理,这个“譬喻”却达到了使人信服的效果,且轻松活泼。

庄子的《秋水》借拟河伯的旅程:在自家门口“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了北海望洋兴叹,意识到自己的短浅——与“少仲尼之闻”和“轻伯夷之义”的人无异。这个故事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才不会给行家留下笑柄;否则,就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虚拟一个人物河伯,他从自家(河)门口得意地一路向东,到了北海,他“东面而视”“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一脸呆萌,然后恍然大悟,又有几分憨相的老头,他的及时反省又带有几分可爱可敬。如此高妙精深的道理,被庄子演绎得带有几分喜剧色彩。

最后,譬喻不仅是一种说理方法,有时更是一种处世智慧。

《论语》原章大多内容短小,但通过譬喻的手法,便寄寓颇深了,如《君子之风》的6.23章: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君子或仁或智,要么具有山的包容稳固可靠长久的特点,“天地以成,国家以宁”;要么具有水的灵动兼容清洁涤非的特点,能迎刃而解各种问题,知晓人生最终去向。仁者因有山之稳重而无忧,智者因有水之慧质而无惑。孔子的绝妙譬喻不只是言说某种道理,更是晓谕人生处世的大智慧,不生硬说教或强行绑架,而是撷取自然之景,用生活和风物打比方,显得蕴藉含蓄,引人思考,催人反省。

《论语》中孔子常常能就近取譬,用大自然和生活来讲道理,他也常常引导学生这么做。《沂水春风》中,孔子引导弟子各言其志,其中曾点的志向最为人称道,也引起丰富的解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场景,是对孔子志向的完美解读——和平富裕文明就是孔子追求的“理想国”,曾点借他描摹的一幅生活图景譬喻,不做过多解释和演绎,但理想与大道,情境与智慧皆蕴含其中。

在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适时提供话题,两三百字的篇幅容量,运用一种论证方法——譬喻说理,讲清楚一个道理。我们要指导学生从教材中取法,学会“譬喻”说理,打通“事”和“理”之间的通道,改掉“论据+结论”的简单叠加的陋习,在论述过程中学会思辨和分析,使文章渐具逻辑力量和理趣。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道理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这些道理,未必正确,一定准确
我知道许多道理
Tough Nut to Crack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道理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