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最大的问题,是看不到有问题
2019-08-27蒋蔼瑜
蒋蔼瑜
〔关键词〕父母;家庭;控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2-0077-02
近年来,在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生长在离异家庭或问题家庭,他们或许表面与人无异,实则内心掩盖了层层阴霾。一部分学生出于对我的信任会主动揭开内心的“伤疤”,望能得到安抚与慰藉。我认为这类问题都必须引起所有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的重视。通过我所接触的一则家庭案例,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成年人的情感问题我们旁观者没有办法干预,但是家长可以调整处理问题的方式,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曾经,一位初二的女生小瑶(化名),在我面前伤心地哭泣。她来自离异家庭,如今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女儿要求严格,她稍有不慎便遭到责备。她见父亲的次数日益减少,每次和父亲团聚前,母亲均滔滔不绝地数落父亲的不是。于是,她每次都是带着满腹怨言会见父亲。然而,孩子的心是单纯的,在和父亲相处时,她感到父亲并不像母亲口中所描述的那样不堪。但出于对母亲的“忠心”,她不得不和母亲站在统一阵线上对抗父亲。长此以来,她的内心便一直处于矛盾、冲突、纠结和分裂的状态。她并不明白个中缘由,自以为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感情破裂。孩子天然是乐于满足父母的,我们这个崇尚孝道的社會常常忽视这一点,而片面强调父母的伟大与正确,却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天然的爱,一样伟大。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向孩子宣泄情绪,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即父母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拼命向孩子倾吐自己的苦恼[1]。这种方式看似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孩子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向他们倾诉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然而,倾吐意味着把自己的苦恼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是乐于帮助父母的,他们会努力去化解父母的苦恼。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毫无疑问,他们是“大人”,而倾吐苦恼的父母则是“孩子”。但问题是,倘若孩子还非常小,他们是没有能力去化解父母的苦恼的,他做不了什么事情,只能跟着父母一起苦恼。小瑶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点,她就是母亲的保护神。
越亲密的关系越容易控制对方,要求对方的一言一行都在自己的控制下。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之中[2]。而“控制”往往都打着“爱”的名义——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才这样着急,所以你必须听我的……而另一方也由于“爱”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我和理智。长期下来,控制的人越来越“气焰嚣张”,而被控制的人越来越“惶恐不安”。除非在成长中遇到特殊事件突然顿悟,不然的话可能一直不明故里。
在本案中,来访者的情绪低落、自责、委屈等都来自母亲的强势型控制。她曾经尝试和母亲沟通内心的苦闷,然而母亲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口认定她是学习成绩不好所以想不开,导致小瑶即使解释了也不被理解,最终情绪濒临崩溃之际来到心语室倾诉。显然,这也是一种倒置的关系,孩子充分考虑了母亲的感受,但母亲并未理解孩子的感受,根本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痛苦。甚至,即便知道孩子很痛苦,她仍然忍不住要这样做,这种忍不住,就是一种孩子气,更是看不见问题的大问题。
当然,我们需要协助小瑶换位思考去理解母亲。首先,由于婚姻破裂,母亲必定很紧张女儿,视其为生命中的全部,希望女儿出人头地,所以当女儿生活上稍微有些地方做得不恰当,会控制不了情绪多加责备;其次,当女儿要去见父亲时,母亲担忧女儿会被父亲“夺去”,故此有意无意地在女儿面前数落前夫的不是,以确保女儿永远留在自己身边;最后,孩子是夫妻二人的结晶,见到女儿如见到前夫,对前夫的不满需要找到输出口,而女儿便正好是这种前夫的“替罪羊”。
作为家庭教育工作者,我考虑过运用认知疗法协助小瑶母亲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其自身。但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小瑶妈妈性格固执,难以接受别人的观点。因此,我决定尝试运用沙盘游戏,协助小瑶及妈妈认识到目前家庭的状况对小瑶所造成的影响。让人惊喜的是,仅通过一次沙盘游戏,小瑶妈妈便能较为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也对造成小瑶目前的不良情绪感到很自责。突破这点后,再进行认知疗法,效果就相当明显了。通过妈妈、小瑶以及我的讨论,最终小瑶妈妈答应不再在小瑶会见父亲前,数落父亲,而是用心去聆听父女间的乐事趣闻;其次,在小瑶的同意下,小瑶妈妈也希望能够逐渐走出婚姻的阴霾,寻找合适的伴侣共度余生;最后,小瑶妈妈希望多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自己成长,成为真正的“大人”。
离异家庭中,女方是弱势群体,然而这种家庭的孩子更是可怜和无助,她必须承受父母感情破裂所带来的恶果。因此,成年人无论结合还是离异都必须谨慎,不然伤害到的不止是彼此,更有无辜的孩子。同时孩子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实质,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实际上,当真正明白这个问题的实质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自动呈现。
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孩子天然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的结晶,所以,他天然有一种维护爸爸和妈妈的关系的倾向[1]。但是在亲子过程中,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去过分地控制他,其实是在伤害自己最珍惜的亲密关系。亲子教育需要度,希望每位家长和教师好好把握这个度。
参考文献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
[2](美)帕萃丝·埃文斯著,郑春蕾译.不要控制我[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真光中学,广州,510000)
编辑/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