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感知,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关键

2019-08-27范有权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8期
关键词:整体感知阅读教学

范有权

[摘 要]整体感知文本的能力,是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其他阅读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紧扣问题、依照文体、编写提纲、研读细节等途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使他们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整体感知;第二学段;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25-02

整体感知是指学生在初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基本内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总体的感受和了解。这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指出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整体感知是第二学段阅读能力发展的“牛鼻子”。在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呢?

一、紧扣问题,自主感知文本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的主要途径就是读。紧扣问题自读课文,是学生在初读阶段感知文本内容的重要方法。

请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教学片断。

师: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生2: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者是什么感受?

生3:作者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生4:发生了什么事情,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生5: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作者第一次抱母亲?

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两遍。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

学生读两遍课文后,于老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来读。学生一边读,于老师一边给予指导。最后,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示范朗读课文一遍。

“书不读熟不开讲。”于老师教学的《第一次抱母亲》一文,通过学生三遍读课文和教师的一遍示范读,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和概括,使学生了解了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第一次抱母亲的,体会到了母亲有什么感受、作者有什么感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达成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人物内心感受的目的。

二、依照文体,自主探知文本内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表达顺序和方法。了解并依据文体的表达特点来思考、概括,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探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较为准确地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

《花瓣飘香》是一篇叙事性文本,小女孩为何摘花,一目了然。因此,整体感知文本应该立足于小女孩内心的情感变化。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小女孩内心情感的词语或句子。这样,“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不知所措”“惶恐”“低着头不好意思”“舍不得”“眼眶里闪动着泪花”等词句便从文本语言中凸显出来。而这些词句体现了小女孩摘花被“我”发现,与“我”对话时内心的情感起伏,这是课文的一条隐形线索。抓住这条线索,不仅能够感知文本内容、事情发展经过,而且能够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情感。

《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普性文章。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课文围绕人类的“老师”,分别列举了哪些事物,在哪些方面给了人类以启发。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结合学习此类文本的经验,学生体会到这篇科普性文章主要列举了鱼类、鸟类、蜻蜓、鲸、鸡蛋、袋鼠、贝壳等,它们各具特点,都给人类以启发,成为人类的“老师”。文章详细地介绍了鸟类、蜻蜓、鲸、鸡蛋的特点和给人类的启发,略写了鱼类、袋鼠、贝壳的特点。

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密不可分。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体式的特点,学习整体感知文本的方法,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编写提纲,自主梳理表达顺序

第二学段的文本绝大多数篇幅不长,思路清晰,而且围绕中心句或者关键词进行构段。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列出提纲,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文章的表达顺序,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提升。

如,《九色鹿》是苏教版四年级的一篇叙事性文章。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给课文列出提纲,画出故事发展的路线图。这对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请看教学片断实录。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新的故事。这個民间故事最早出现在我国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千百年来,它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九色鹿》。故事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我们自己来读读课文吧。

生:故事的起因是调达落水,九色鹿救调达。故事的经过是调达见利忘义,带领国王的军队来捉九色鹿;九色鹿临危不惧,向国王说了九色鹿的背信弃义。故事的结果是国王惩罚了调达,九色鹿受到了保护。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故事的起因是调达落水,九色鹿勇救调达。(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勇救调达)课文的前两个自然段说的就是这个内容。后来又先后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再自读课文,尝试像老师这样用简短的语句来概括。这种方法叫作列提纲。

(学生读课文,尝试列提纲。教师让几个学生书写在黑板上。经过师生讨论、修改,形成了下面完整的课文提纲)

①勇救调达;

②调达起誓;

③调达告密;

④九色鹿陈述;

⑤惩罚调达。

四、研读细节,自主发现重要信息

从阅读过程来说,学生先关注课文整体,是符合学习心理学的。但是,只关注整体还不够,还要此基础上再研读细节。

(一)研读细节,提高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如,《第一朵杏花》主要写了气象学家竺可桢和一个小孩的对话,表现了竺可桢严谨认真地进行科学观测和研究的精神。课文里有两个细节值得琢磨。一是表现竺可桢郑重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句子:“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二是这个句子:“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自主学习时,研读这两处细节,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并发现细节中蕴含的重要信息:竺爷爷对科学研究工作是那么的认真、专注。

(二)研读细节,有助于学生形成解释的能力

解释能力既包括利用文本中的单一信息做出解释的能力,又包括综合利用上下文的信息和其他经验做出解释的能力。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的最后一段话是这样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要综合利用文本的信息,还要利用课前查阅的宋庆龄的资料进行整体分析、概括、推理,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这种对细节进行研读,综合利用信息进行解释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能力的发展。

总之,整体感知作为第二学段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其他各项能力发展的基石。无论在课堂学习还是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都应该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不可忽视的要素。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整体感知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英语对话教学的探索
运用“四步阅读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