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
2019-08-27蒋兴勇
蒋兴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规定,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18个任务群之一,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作为教师,应怎样引领学生去进行真正的思辨性阅读呢?
一、以文为本,突出自我
近年来,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给传统阅读带来巨大冲击,阅读中疏离文本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对文本不重视,被动接受他人的阅读成果,过度迷信“专家”“大师”,阅读时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无法深入思考,做不到对接文本,对接作者。针对以上弊端,教师应明确文本的重要性,要求与引领学生静下心来读书。读书不盲目求多,一个月真正读好一两本书即可。首先要读懂,读深,读出自己的思想,作出正确的评价;其次是要学会群文阅读、专题阅读,分门别类,深入研究。
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体验,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中去,让他们反复阅读、揣摩、体味、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情感,从中接受熏陶、感染;同时,教师要设置合理合适的问题,激发学生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应坚持“扶”“放”结合、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质疑问难,分析问题,寻找规律;鼓励班级开展研讨,并注重讨论的实效性,要求每个人就一两个问题谈深谈透。教师对有见解、有深度、有新意的发言及时肯定与表扬。
二、任务清晰,分层推进
“整本书阅读”忌讳的是浅表性、知识获得性的阅读,而如果与思辨读写结合起来,则能保证整本书阅读的品质,同时也让“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获得广阔、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撑。
“思辨”介入的整本书阅读,应任务清晰,分层推进。如《红楼梦》的阅读可这样进行:根据导读和内容概要,制订个人阅读计划,完成整本书阅读;在教师的指导和网络资源的支持下,通过阅读体验,掌握深读小说的方法,形成个人的阅读经验;把握小说的叙事脉络,并能够简要、精确地复述故事的发展;鉴赏与探究主要人物形象、叙事艺术和主题思想。具体来说,总任务是读红楼、品人物、评艺术、辨事理,分级任务是梳理红楼故事、评选“影响红楼的十大事件”、找出活生生的“这一个”、跟曹雪芹学讲故事、闻声知人、找出“木石前盟”的破坏者、舞台演绎《红楼梦》和续书优劣大家谈,每个分级任务下均有3至5个具体的学习活动,步步推进,有条不紊。
在任务目标的引领下,学生读得清晰,读得深刻,摆脱了被动接受,获得的不再只是浅表的文本或知识信息,留在脑海中的不再是一堆情节内容或早已大众化的简单的作品评价。
三、整合建构,自主思辨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加工信息从而建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整合相关资源,在“寻找”的思维过程中产生想法提出见解,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依赖的是灵活、独创的思维活动。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独创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复思考,辨析、判断、推理,需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思辨性阅读就是要通过信息的整合来建构认知。教师有效地提供思辨的阅读材料本身就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构成冲击。例如在教《项羽之死》分析项羽的形象时,学生结合文本和之前学过的《鸿门宴》及课后相关链接里王安石、杜牧、李清照和毛泽东等人关于项羽的诗歌对项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仅仅依靠这些还建构不了对项羽形象的全面认识。我在教学时整合了更多的材料供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主要有:《史记·项羽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关于项羽的文字、唐代李德裕《项王亭赋序》的序文、宋代李冠的《六州歌头·项羽庙》、元代贡师泰《彭城怀古》、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项羽本纪》。当这些材料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心中的项羽与《史记》文本中的项羽、他人心中的项羽便会相互碰撞。学生自然要整合辨析这些形象,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思辨性閱读倡导大胆质疑,小心求证,鼓励学生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强化创新意识。但思辨性阅读追求的不是单纯的求异思维,而是拒绝盲从、追求真理的理性精神。当学生的思维真正产生的时候,要求他们以“写”的形式进行表达,使自己的思维更理性、更深刻、更有条理。
总而言之,思辨性阅读首先应基于文本,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深入自主阅读;其次要适当开发利用资源,结合实际,确定合适的目标任务,有条不紊依次推进;最后要走向群文阅读、专题阅读,学会比较阅读,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用“写”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还要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尤其要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发展辩证思维,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通联:新疆兵团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