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离别主题篇目及其教学研究

2019-08-27张萌

文学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语文教材主题人教版

内容摘要:从主题教学的角度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涉及范围较广,离别主题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入选篇目较多。基于这一特点,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离别主题篇目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在教学上提出应注意文本细读,内容整合,鉴赏传承等,并且在这种情感主题下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用心书写个人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材 人教版 高中 主题 离别

自窦桂梅于2003年提出“主题教学”理论后,教学内容的主题性普遍受到重视。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基于主题为引领的要求,我们纵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篇目,有关各个方面的主题也多有涉及。爱情,亲情,友情三大情感主题在教材中多有体现。而在各种各样的情感主题下离别场景是人们动情时常常所要经历的。正如“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是人类生活中感触极其微妙的场景。所以本文在研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离别主题篇目下,并对其教学提出建议。

  一.教材中的离别主题篇目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一共有五本必修,书上所列序号共有65篇。离别主题篇目大都分布在必修一到必修四课本中,共有13篇。必修一中有5篇课文涉及了离别主题,分别为《再别康桥》《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别了,不列颠尼亚》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必修二与必修三中的离别篇目多涉及在古典诗词上,总共有5篇,分别为《诗经两首》《古诗十九首》《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和《李商隐诗两首》。必修四中篇目分布在元曲与宋词之中,分别是《窦娥冤》,柳永《雨霖铃》与《李清照词两首》。必修五中没有涉及具体离别主题的篇目。

  二.教材中离别主题的分类

关于教材中有关离别主题的篇目,在此我们将其分为五类,分别以友人之别,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师生之别和最后一种特殊的离别即告别过去分类论述。

1.友人之别

在以往接触学习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感受到的是朋友间相离别时依依不舍与豪放旷达,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写“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朋友间的离情别绪写的精神昂扬,写出了自己奋发有为的旷达胸襟。而在教材中提到与友人的别离中,如必修三白居易《琵琶行》所写“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透露出自己少许的愁绪。

2.夫妻之别

婚姻关系里两个相爱之人的最终目标是终身相守,他们不忍心一时的别离,更不要说是长久的别离或是生死的别离。所以离别对于本该在婚姻关系中终身相守的夫妻是一种莫大的悲哀,而这种悲哀与伤痛的离别总是发生着。上到帝妃之别,下到平民百姓的游子,思妇之别,他们无不诉说着自己的离别。《马嵬》一篇中便隐含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帝妃之别,借此来实现了诗人讽刺时事的目的。而有关普通夫妻离别的篇目在《诗经》《古诗十九首》中书写的更为细致动人。如《氓》与《采薇》体现了当时社会中常见的夫妻离别。元代陈绎曾云“《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1]可见《古诗十九首》所表现之情感真挚,真切,游子思歸怀内,思妇相思之爱离别之怨等等都跃然纸上。如《涉江采芙蓉》,它是《古诗十九首》的一个缩影体现。

3.亲人之别

以上的离别多是夫妻爱人之间的离别,必修二中《孔雀东南飞》不仅仅有爱人之间的离别,还有被迫下与亲人之间的离别。除了体会到焦刘夫妇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我们也看到了汉代新妇嫁人后遭受苦难辞别亲人的场景“上堂拜阿母,母听去不止......” 这里刘兰芝辞别婆婆的话语,使读者深深感受到刘的善良隐忍。其后刘兰芝又与小姑告别“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读者读到这些诗句,仿佛看到刘兰芝与小姑过去生活的场景,而告别的话语也使人们感动到落泪。

4.师生之别

在情感为主题的背景下,离别的故事在一幕幕上演。由古至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更加真挚与浓厚。《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师生之别赋予的离别更多了一层深厚的意味,夹杂着历史大背景与时代所号召的精神,更需要学生去体悟这种离别之情。

5.告别过去

正是由于自古至今对于离别主题的书写,到了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离别主题也仍然是作者所表达的主要情感。只不过作者不仅仅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离别进行细微的描写,也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告别过去,告别自我。如《再别康桥》和《小狗包弟》等。另外此时的离别不像古诗词中那样清晰明了的表达忧愁,有时所表达的离别却赋予了新的内涵。如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所表露出来这种别离,是愉快激动的,这种离别代表着我们国家的强大与独立。还有一些别离是隐含的别离,在文章的背后透露着种种的离别,如必修一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背后透露着很多的生离死别与残酷。这些篇目都预示着将告别过去,重新生活。

其实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们心理较为敏感,从他人的别离体验中,通常可以轻易的联系到自己的离别体验,学生从课文文本中体会到的感情容易放大到自己的亲身体验。例如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自己喜爱的人或动物的分离都容易使学生感到共鸣。那么在这些离别主题的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的情感导向,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三.离别主题教学建议

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对离别主题篇目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文本细读,找准篇目精确点

朱熹言:“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语文的学习,在于可以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用心感受文章的韵味。倘若只是不假思索,张口即来的说出所谓“离别的感伤与忧愁”之类的空套话,那样理解的文本毫无意义。在涉及离别主题篇目的教学时,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文章中的语言,一切以归于文本为基础,挖掘出在这离别情感的背后精确的价值体现。如《纪念刘和珍君》,鲁迅在写这篇文章时,并不是要记录,再现历史事实,而是要抒写三一八惨案对他心灵的冲击。[2]195这一切都需要细细咀嚼文本,尤其应抓住点睛之笔,从字里行间中理解体会文章的精确点。

“任何文本都是情境的产物,要想深入解读文本,应该将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还原作者的写作心态,还原写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深刻地解读文本”[3]对于离别主题的古诗词学习,我们在教学时,尽力将诗文所营造的氛围还原到课堂上中,或通过诵读 或通过引导想象,在保证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将人文性“润物细无声”的传达给学生,准确理解历史时代下人们的离别相思之情。

2.内容整合,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钱理群先生在《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中说:“读鲁迅的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是'‘我之鲁迅观,不是老师的鲁迅观,也不是某位专家的鲁迅观,要有自己的心意和创造性。”[4]所以无论教师或是学生,都应对自己所理解的课文有一个明确的内容的整合。

对于教师来说文本的解读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框架里,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时,要充分重视教学对话理论。在离别主题篇目的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应是首要的。教师决不可一味将绝对化的阅读体验传达给学生,应从多角度引导启发学生。如在《再别康桥》中,不仅仅有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还应整合内容从各个角度去解读感受这其中或别离,或释然,或飘逸的感情。教师通过多元的解读,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唤醒学生,使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拥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视角,对于情感的表达有自己的想法,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精神世界丰满,促其成长。

3.鉴赏传承,用心书写离别

离别主题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古典文学中,或是在现当代文学中,他都充溢着作者的真情。文学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创作者用自己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意象,书写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我們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体悟这种朴素而不假雕饰的语言,体会本真、纯粹的情感,将这一份真挚的情感传承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5]47高中生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经历了许多的悲欢离别,也或许在另一些方面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人都是多变的情绪动物,我们学习了这些有关离别的篇目,无论是感受到人和人的离别,或是人和熟悉的地方的离别,或是文中主人公与我们的离别,都对我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学习阅读的某一瞬间,我们或许灵感突来,或许被文中的真情所感,想要拿起笔记录我们的情感。这便是将思想通过词表达出来,教学中以情导人,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书写离别,这便是对于学生的更高一层次的要求了。

参考文献

[1]陈绎曾.诗谱,引自清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1983.

[2]钱理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3]巢利莉.细读文本,品出语文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4.

[4]钱理群.钱理群中学讲鲁迅识[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

[5]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18,6重印).

(作者介绍:张萌,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学科语文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语文教材主题人教版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