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生命周期数据的监护设备临床配置效果分析

2019-08-27李敏娟曹红儒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8期
关键词:监护生命周期利用率

李敏娟 李 潇 曹红儒

随着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规范性和科学性成为医院健康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医疗设备的合理配置与评估改善愈来愈受设备管理人员的重视[1-2]。医用监护设备作为临床患者生命体征动态监测的重要辅助手段,成为医院众多科室必备的一种医疗仪器。但受患者疾病类型、设备性能参数以及诊疗活动形式等因素影响,不同科室监护设备的功能需求、使用频率和成本效益存在明显差异,导致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购置和资源闲置的矛盾现象[3-4]。本研究以宝鸡市中心医院监护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为研究资料,设备配置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基础,遵循效益评估量化原则,推进多形式共存的统筹布局模式,通过对比分析监护设备临床配置前后效果,探讨医疗设备合理化配置的工作思路,为提高医院设备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1 监护设备临床配置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监护设备基本资料

根据2015年医疗设备信息管理数据统计,宝鸡市中心医院33个临床科室在用医用监护设备325台,包括通用、飞利浦、光电、迈瑞及金科威等14种品牌型号,设备平均使用年限为(4.12±0.57)年。选取2015年监护设备的配置数据为对照组,2017年监护设备配置数据(2016年对监护仪租用管理办法重新调整,并加强使用管理和根据临床需求购置新设备)为观察组,两组设备品牌类型、应用科室、使用年限和数量无统计学差异,可进行临床配置效果比较分析。

1.2 全生命周期数据及采集方法

全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PLM)指医疗设备从采购论证、安装调试、使用管理、维护维修、保养升级到报废处理的整个服务周期过程,其对应信息内容为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5-6]。根据临床配置研究需要,监护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包括4项内容:①设备基本信息,包括设备基本配置及使用年限等,通过医学装备科设备台账的登记信息进行采集统计;②设备采购数据,包括设备采购价格、生产厂商及售后等,通过采购中心的合同文件进行采集统计;③设备使用数据,包括设备使用科室、功能利用及工作时间等,通过医学装备科监护仪租赁中心租用时间记录进行采集统计[7];④设备运行投入,包括设备维修及保养等,通过医学装备科维修组的工作记录单进行采集统计。

1.3 监护设备临床配置方法

1.3.1 临床配置原则

监护设备临床配置方案制定:①坚持满足临床的原则,设备配置数量和功能类型以满足临床科室的基本诊疗活动为基础;②坚持效益评估量化原则,改变以经验定性设备配置问题,科学合理地量化临床配置决策的可行性;③坚持多形式共存的统筹布局原则,结合固定配置、周转调度和灵活租赁等形式特点,统筹布局监护设备的临床配置。

1.3.2 量化指标

(1)设备利用率(U)。设备利用率是评估科室配置监护设备数量和类型的一项重要指标,即所有监护设备实际工作时间占可开展临床工作总时间的比例,其计算为公式1:

同时,根据设备类型不同,分别针对科室中的专业型、多参数型和普通型监护设备计算其利用率U专业、U多参数和U普通。

(2)设备相对效益指数(I)。单一应用成本效益指标论证设备购置的可行性无显著指导意义,相对效益指数是衡量购置前后设备成本效益(E)差异性的指标,其计算为公式2:

设备相对效益指数(I)计算为公式3:

式中E后指设备购置后的预期成本效益,E前指设备购置前的实际成本效益。

(3)设备使用浮动率(S)。设备使用浮动率是科室设置为周转调度节点的重要依据,即为不同月份监护设备使用情况的波动程度,其计算为公式4:

1.3.3 设备配置决策方法

根据设备配置量化指标和医院监护设备的不同情况,由主管院长、临床科主任和医学装备科科长组成决策小组,面向不同科室进行监护设备的配置决策分析[8-9]。根据决策小组研讨意见,专业型监护设备配置的U值控制在0.2~0.5,多参数型和普通型监护设备配置的U值控制在0.6~0.8;新监护设备购置的I值控制>10%;普通型监护设备周转调度节点设置的S值控制>1.0,多参数型的S值>2.0,专业型的S值>3.0,应用二元决策图(binary decision diagram,BDD)绘制决策过程见图1。

图1 监护设备配置BDD决策图

1.4 观察指标

针对本研究中33个临床科室,选择不同科室的设备利用率(U)、设备成本效益(E)和设备使用浮动率(S)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观察指标,对比分析监护设备配置前后不同科室临床应用效果。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1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监护设备临床配置研究结果

2.1 配置结果

根据本研究监护设备配置决策方法,2016年医院新购置监护设备16台,其中进口设备5台(占31.25%),国产设备11台(占68.75%);报废处理设备3台(占0.92%);重新调配设备67台(占20.62%);新建周转调度节点3个,占原有调度节点29个的10.34%,新增可租赁设备2台,占原有可租赁设备18台的11.11%。33个临床科室中配置监护设备数量前10的变化情况见图2。

图2 临床科室(前10)配置前后数据对比

2.2 配置结果比较

2015年和2017年监护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统计结果表明,2017年监护设备临床配置效果好于2015年,观察组的设备利用率和设备成本效益高于对照组,且不同科室的设备利用率波动较小,一致性高;观察组的设备使用浮动率低于对照组,表明不同科室的设备使用周期稳定性好。两组设备利用率(U)、设备成本效益(E)和设备使用浮动率(S)3项观察指标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4,t=-2.770,t=4.501;P<0.01),见表1。

表1 两组监护设备临床配置结果比较

3 监护设备临床配置研究效果分析

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仅依靠购置高价值、高性能的医疗设备已不能较好地适应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0-12]。同时,医院部分临床科室存在着设备数量不足、利用率过高问题,有部分科室存在着设备利用率过低的浪费现象,因此设备配置的管理工作引起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

本研究面向医院33个临床科室,采集325台监护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分析设备的利用率、相对效益指数和使用浮动率,开展监护设备配置决策研究。2016年,医学装备科对租赁中心监护仪租赁管理办法重新调整,并加强了使用管理,分析2015年和2017年监护设备临床配置的3项观察指标,其结果显示,2017年的配置效果显著好于2015年,表明基于全生命周期数据的监护设备临床配置工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4 结语

医用监护设备作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医疗设备之一,其合理化配置和科学化管理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医院监护设备类型、数量和人员结构限制,监护设备临床配置并未达到最理想的控制范围,2017年6个科室监护设备使用率<60%、S值>3,临床急需的高值专业型监护设备未及时购置,在合理化配置上尚有改进空间。今后将结合本研究成果,优化相关医疗设备临床配置方案,为不断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监护生命周期利用率
一季度我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4.9%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2020年煤炭采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9.8% 同比下降0.8%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2020年三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1.2%
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并购保险
民用飞机全生命周期KPI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企业生命周期及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