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指数的影响
2019-08-27连亚帅
连亚帅
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河南 郑州 450018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患儿从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发育不成熟,主要由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以姿势发育、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为长久性的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导致患儿活动障碍的神经及系统疾病,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多由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1-3]。脑瘫常伴有精神、智力、沟通、感知等障碍以及癫痫、行为异常等症状[4-6]。脑瘫患儿在临床中由于肌群压力增高,导致在运动功能方面有缺陷表现,由于脑瘫引发的颅内损伤,会造成患儿中枢运动神经障碍,对患儿以后的生长发育、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也给患儿及其家庭造成严重负担[7-10]。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手段是康复训练,它可以通过药物疗法及综合康复疗法等方式提高脑瘫患儿的智力和运动能力[11]。以往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比较重视躯干和上下肢训练,容易忽略骨盆训练[12]。骨盆控制训练作为提高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手段,已在脑瘫患者中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2016-08—2018-09入住河南省儿童医院进行治疗的94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骨盆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指数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08—2018-09入住河南省儿童医院治疗的脑瘫患儿94例。纳入标准:(1)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为首要参考依据;(2)经头部CT和MRI确诊为脑瘫;(3)存在肢体功能障碍;(4)可以正常交流。排除标准:(1)有骨关节疾病、严重的并发症(心、肺、肝、肾);(2)不愿意参加本次研究。94例患儿根据研究设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49例,对照组患儿45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儿均采取常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常规性训练即肢体摆放运动训练及肢体转换运动,此外还包括患侧关节的运动控制训练,床上翻身运动控制训练,下肢桥式运动控制训练。常规康复训练为1~2次/d,每次半小时。本次训练的周期为3个月,测试表现为观察组患儿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配合骨盆控制训练。训练内容:(1)骨盆旋转运动:患儿处于仰卧,康复师双手置于患儿髂嵴,引导患儿骨盆交替旋转运动;(2)骨盆上下前后运动:由康复师协助引导患儿进行骨盆前后上下运动;(3)前缩后缩运动:康复师协助引导患儿进行骨盆前缩后缩运动;(4)仰卧位屈膝骨盆旋前运动控制训练:在将患儿引导处于仰卧位屈膝体位的状态后,康复师手握患儿踝关节及患侧髂嵴,引导患儿骨盆旋前运动控制训练;(5)前倾训练:使患儿双足站于距离墙约12 cm的位置,靠墙练习前倾。
1.3评定方法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对患儿运动功能(PDI)及患儿智力发育状况(MDI)评定,满分100分。评定得分越高表明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愈佳发育情况越好[13-14]。
2 结果
2.12组运动功能(PDI)比较治疗前2组P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P>0.05);治疗后观察组P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P<0.05)。见表1。
2.22组智力发育状况(MDI)比较治疗前2组M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D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P<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脑瘫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综合征,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和正常生活,给患儿及家庭带来身体及精神上巨大的痛苦,过去常被认为无法痊愈。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生活自理能力较低,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5-16]。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脑瘫患儿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但还是有许多患儿功能恢复不容乐观,对患儿运动功能、生长发育、日常生活、文化教育等造成不利的影响[17-19]。但近期研究表明,虽然没有特效药能够治疗脑瘫,但通过康复治疗对病情进行控制,改善患儿的各项功能,提升患儿的生存质量,如果能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除极严重患儿外,大部分脑瘫患儿经治疗后均可正常化[20]。在脑瘫痉挛性偏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中骨盆训练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脑瘫患儿进行神经促进技术的骨盆控制训练,可提高肢体活动稳定性,从而促进患儿生长发育[21]。
要提高脑瘫患儿运动能力,必须强化躯干、骨盆的控制能力[22]。骨盆连接着躯干与下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能通过其左右旋转、前后倾斜、侧向移动来调节躯干与下肢在左右方向上、前后方向上及单侧活动的平衡力[23]。患儿肢体的随意运动以近侧稳定性为基础,且小儿身体运动发育的一般规律遵循由近及远、从上到下的原则[23],所以只有能够控制好躯干和骨盆带,才能更好地增强下肢的协调运动能力。骨盆能在行走时处理好躯干与下肢的协调关系,降低行走中的能耗[24]。考虑到骨盆在步行中的运动形式,在对脑瘫患儿的针对性治疗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对不同体位下骨盆的各方向运动和控制能力进行促进性训练,以此提高骨盆的稳定性和骨盆在做旋转、倾斜、侧方向移动等运动时的把控能力[25]。利用神经促进技术的骨盆训练动作引导骨盆周围肌的主动运动对患儿实施骨盆控制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和提升身体两侧的平衡能力,同时加强下肢肌群的协调及控制能力,提高髋部、骨盆的稳定性,加大对肌力的训练力度,进而提高患儿骨盆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从而使脑瘫患儿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骨盆控制训练对于患儿运动能力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表1 2组治疗前后PDI评分比较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MDI评分比较分)
脑瘫患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较大的生长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身体发育缓慢、说话不清楚、学习能力欠佳,且大多患儿由于自身身体原因造成在与同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产生自卑、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对患儿的身体及心理发育十分不利[26]。骨盆控制训练可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帮助患儿增加自信心,使脑瘫患儿及家长焦虑与自卑等负面情绪得以消除或减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与其他小朋友及家人交流,积极面对问题,从而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27]。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儿在干预后的PDI得分和MDI得分高于对照组,提示对脑瘫患儿进行骨盆控制训练干预操作后,患儿的智力及运动发育指数有效提升,改善了脑瘫患儿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自理动作及社会适应能力。
婴幼儿时期大脑发育较快,机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大脑的可塑性较强[28-29],且大脑系统功能代偿比较大。早期综合干预可以使大脑损伤在成熟,分化时得到有效代偿。进行骨盆控制训练能够刺激脑瘫患儿脑细胞神经的发育,改善患儿智力水平。有学者研究表明,通过康复及运动锻炼,有助于脑损伤高危患儿神经智力和运动水平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