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精神对现代医学的意义

2019-08-27鲍遇海

中国医学人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现代医学医患人文精神

文/陆 夏 鲍遇海

现代医学最大的特点是:医学没有统一的理论,但每个疾病有自己的理论,或者说,医学知识以疾病为索引搭建框架。现代医学中,推进医学研究的第一步,是对疾病进行分类。

现代医学范式建立起来的过程中,贡献最大者无疑是被誉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威廉·奥斯勒。在那个伟大科学突破频繁出现的年代,奥斯勒算不上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但绝对是个伟大的医生。其威望之高,是我们这代人无法理解的,据说“在美国,几乎从大西洋沿岸到太平洋沿岸,每位医生家里的墙上,都挂着一幅奥斯勒的画像”,“只要进入英语国家,就会发现奥斯勒的精神遍布各处”。对于现代医学,他先是在科学尚未能在疾病治疗上充分体现出优势时,就积极拥抱科学知识和实验室技术,在晚年又意识到了科学和人文分离对医学的危害,强调人文精神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奥斯勒认为,行医是门艺术,医学只有部分是科学。医学和科学不同,医学中的规律,其精准性和科学相比差太远。但科学研究的方法无疑可以应用到医学研究中。

1919年,见证了科学神速发展,犹如“光明之征服黑暗”,又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缺乏人文精神的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灾难,他又在演讲《旧人文与新科学》中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奥斯勒告诫年轻人:“早早就投身于钻营,舍大道而由小径,很快就丧失了整体感,变得斤斤计较,格局越来越小,大头病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什么是人文精神?

要搞清楚人文是什么,需要把人文和科学放在一起看。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教授、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观涛曾在《真实性正在被科学进步颠覆》中,论述了科学和人文如何分离,未来又该如何重建。金观涛认为:人活在世,需要处理3种关系:和自然(外部世界),和他人,和自己(自己的灵魂)。对应的追求分别是真、善、美。对应的知识分别是科学、道德和信仰,对于个体的生存,这三者是互补的。任何一方面做得糟,人都会活得很痛苦。

其实,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并没有“人文”这个概念,因为真善美的知识是统一自洽的。科学被拎出来单独研究和发展后,才有了与之相对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定义是:追求内心深处科学、道德、信仰的融洽,外在表现为真、善、美的统一,获得内心的平静。

我眼里的“医学人文”

上学时,正值中国医患冲突严重的时候,学校的教育和媒体的渲染,让我们误以为医学人文指的是医生要有人情味,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医患沟通。直到现在很多医生仍然认为处理好医患关系就是医学人文。医生态度好、做好沟通确实可以减少医患冲突,但医学人文的内涵和重要性远不止于此。医生在工作中需要处理3种关系:和疾病,和病人,和自己。

在现代社会,三方面关系的处理原则不同,科学和人文存在冲突,科学的知识和原则不能照搬用于人际交往和安抚自己灵魂。这使得和其他行业相比,人文精神对医生尤为重要。医学的本质是帮助人,科学能提供的帮助有时候不是病人真正需要的,医生需考虑病人的实际需要才能“正确地帮助”。比如对于恶性肿瘤的病人,当坏结果不可避免,病人最需要的其实是能接受这个结果的心态,一般来说,时间会让人接受一切。如果医生延长了病人的寿命,却让病人至死无法接受现实,最终饮恨而走,这时候医生真的帮到病人了吗?

医学虽然不是科学,但高度依赖科学,医生必须具备很好的科学素养。同时,医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和家属,医生必须善于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生工作风险高、压力大,遭受失败时负罪感会很重,因而每个医生都必须具有强大的内心。

几乎每个好医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怀疑过自己:我可能不适合当医生。而且,越好的医生,这种念头可能越强。有的人是因为思维方式与常人不同,经常忽视或误解对方的言外之意,经常莫名其妙让病人或家属冒火;有的人是演技太差,遇到不喜欢的人,嫌弃的表情抑制不住地浮现在脸上、反映在话语里,有的病人或家属接受不了别人这样对待自己;有的人是因为习惯了言简意赅的交流方式,导致自己明明很用心干活儿,却经常让病人觉得冷酷;有的人是因为遭受失败后,即便自己没有错误,也抑制不住那种深深的负罪感,导致久久不能走出阴影去正常工作;有的人则是对目前的医疗体制心灰意冷,感觉在现有体制下无法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好医生标准;有的医生是因为无法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和负罪感……

很多行业也要求从业者具备很好的科学素养,比如科学家、工程师,但这些人观念深处并没有那么多的冲突和撕裂。首先,这些行业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是可以选择减少社交活动的;其次,他们工作中的社交群体,只是特定的某类人群;第三,大多数工作并非人命关天。因而,科学之“求真”对另外两方面的削弱,在这些行业中的影响没有医疗行业那么严重。

而且,和其他行业相比,医生处理和病人的关系,还有额外的难度。首先,学医门槛太高,知识上处于权威地位的医生面对病人时很容易显得傲慢,而人际良好的沟通需要双方平等。其次,病痛中的人,心理往往脆弱且偏执,不当的言语很容易将其引爆。笔者认为,傲慢难以避免,医生们需要费精力去克服。笔者眼里的“医学人文”包括三方面:医生和病人,主要是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医生和自己,包括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工作,如何调整情绪,如何生活等等;关于疾病的非科学知识,包括关于疾病的哲学思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法等。

医生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

笔者认为,具备“人文精神”的医生,应该具备以下认识。

首先,要知道科学和人文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生的满足和快乐,在作用上,二者是互补的,但二者在方法却不能混用。不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用在和病人的交往上。比如,同样是1%的生存几率,如果病人需要的是希望,那就把1%说成希望,如果病人需要的是解脱,那就把1%说成不可能;也不要用人文的思维去诊治疾病,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差不多就行了”的人际交往智慧。

第二,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医生,不被外在标准绑架。最好的情况,是既能满足医院的需求,又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还能成为自己喜欢的人,相信大多数医生都能做到。但在现实中经常看到的是,有的医生为了在竞争中胜出,而轻视了社会真正需要怎样的医生,过分的追求各种行政指标的漂亮。

第三,重视古典人文知识的学习。科学和人文是互补的,但要深入理解这种与矛盾共存的互补,还需要回到古典,站在科学和人文尚未分裂的环境里去思考。用奥斯勒的话说,二者“本是一根枝条上的两粒果实”,在顶端看,它们是分离的,唯有回到枝条的主干,才能理解它们的统一。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作为病人的家人,同样也需要考虑病人真正需要什么,才能“正确地帮助”病人。

若干年前,我们去义诊,旁边来了一位老先生。他曾罹患号称“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治疗这种病有两种手术,一种是利用射频消融的办法毁掉三叉神经,这样神经就不痛了,代价是这条神经支配的区域会失去感觉,包括味觉;另一种是做开颅手术,把压迫神经根部的血管挑开,这个手术的缺点是得开颅(一般人听着都感觉吓人),而且成功缓解疼痛的几率不是100%,而是85%左右。术前谈话,家人怕老先生有顾虑,没让老先生参加,是家人替他决定和签字,最终选择了第一种治疗方式。手术成功,老先生的疼痛没了,但生活却仍然痛苦,因为他生活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好吃的,失去味觉的他感觉人生索然无趣,非常后悔做了这样的手术。他总觉得是医生做错了,但医生确实没错。医生解释半天,老先生看起来仍然没能接受现实,黯然离去。

猜你喜欢

现代医学医患人文精神
汉末魏晋时期的医患关系考
危机管理减少耳鼻喉科医患纠纷的实践与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关于实习医生医患沟通的教学调查及教学改革建议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浅析医学科技对眼健康系统发展的影响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